李愛琴、梁少琴、肖玉玲、申祥麟、潤潤子、黨甘亭、李云亭、劉立杰、劉隨社、等。

1、李愛琴

李愛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梨園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戲的,渭北一帶年長的老人經常說“四楞子”李三的跑臺子,這李三就是李愛琴的祖父。父親李萬祥農忙在家務農,農閑跟著祖父到集鎮村舍去演出。

后來,祖父去世了,父親為了糊口謀生,就帶著5、6歲的李愛琴離鄉背井闖蕩江湖。李愛琴先在彭藝社扮小孩、演丫環,隨后到大華社秦腔名家名唱大全,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養指導下,先后演出《探窯》、《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戲。

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戲投入,再加上年齡小,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稱為“六齡”。

秦腔名家名唱大全_名家名段秦腔_名家秦腔唱段

2、梁少琴

梁少琴從小喜愛藝術,10歲時考入了陜西戲曲研究院訓練班,在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訓練班期間師從郝彩鳳、賀春燕、王元喜、蔡志誠等老師,學習了《虎口緣》、《柜中緣》、《二進宮》、《鬼怨·殺生》、《闖宮》、《扈家莊》等劇目。

由于從小好學,被挑中排演了《柜中緣》一戲,參加了1994陜西電視臺春節戲曲晚會,從此后便多次參加陜西電視臺戲曲節目,演出了《虎口緣》、《二進宮》等劇。

1997年考入了陜西省藝術學校蘭州委培班,師從楊娥、盛凱、李雪蘭、姜輝、湯桂琴、魏霞,排演劇目有《掛畫》《火鳳凰》《擋馬》《殺四門》《引路》《藏窯》等劇,在校期間學習優秀,連年獲得獎學金及三好學生,16歲時就以《掛畫》一劇,獲得第二屆“藝苑杯”大賽表演一等獎

隨后,在首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一舉奪魁,獲得了優秀表演獎,也是當時藝術節上年齡最小的演員。

3、潤潤子

潤潤子(1850一1916)秦腔演員,工須生。陜西長安解家莊人,姓張行五,本行中人皆稱之為張老五。早年坐科于玉盛班,滿師后,搭入名小生丑兒所領的慶泰班。與當時著名須生二樓子、林兒等同臺,任二路腳色。

最初他的聲技并不出眾,因他的天賦較高,又和當時一些負有絕技的名角同臺演唱,學到了許多須生及小生的優美唱腔與身段,日積月累,集于一身,終于成為一名唱做俱佳的演員。

在一次廟會演出中,他替二樓子演了《大報仇》,不料,觀眾為之喝彩起來。潤潤子的聲名,從此傳揚三秦大地,成為須生一代名宿。文武唱做不擋,喜怒哀樂俱擅。

4、劉隨社

劉隨社,以唱工取勝,嗓音寬而厚實,高而純正,演唱講究氣息的運用和控制,咬字松緊適當,吐字清晰,歸韻準確,行腔自然流暢,古樸中出新招秦腔名家名唱大全,新招中含深韻,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低而不沉,高而不炸,以情帶聲,腔由字生,被人們稱為當今秦腔須生行當中的“金屬嗓子”。

1990年參加第二屆“西鳳杯”大賽,榮獲一等獎;1993年參加西安市“石榴花”大賽榮獲一等獎;1994年參加“紅桃杯”大賽榮獲一等獎;1995年參加第三屆“西鳳杯”精英賽榮獲特等獎。

1996年在陜西省“月季花”地方戲曲交流演出中主演《浪子鬧官場》獲優秀表演獎;1997年在西安市優秀傳統劇目展演中主演《游龜山》獲表演一等獎。

5、黨甘亭

黨甘亭,秦腔表演藝術家、教育家,生于1880年,卒于1931年,名建棠,字甘亭,乳名群兒,祖籍陜西三原。他幼從關中名旦隆德子學藝,11歲登臺,得藝名“胎里紅”。后因嗓音失潤秦腔名家名唱大全,在做工上下功夫,擅演花旦戲和刀馬旦戲。

代表劇目有:《慈云庵》、《破洪州》、《雙合印》、《反延安》、《陰陽配》、《進妲己》、《游西湖》、《黃河陣》等。

1913年,他被聘為易俗社教練,劉箴俗、劉迪民、張秀民、種玉華、王天民、李正敏等著名秦腔旦角演員都得到他的親授。易俗社的許多新戲都是由他導演的,如《青梅傳》、《仇大娘》、《柜中緣》、《小姑賢》、《燕山恨》、《雙詩帕》、《若耶溪》等。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