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越劇電影追魚_越劇電影《追魚》完整版_越劇追魚電影

晚年王文娟上海越劇院供圖

越劇追魚電影_百度越劇電影追魚_越劇電影《追魚》完整版

王文娟飾演的林妹妹(電影劇照)

越劇電影《追魚》完整版_越劇追魚電影_百度越劇電影追魚

上世紀90年代,王文娟(中)在寧波給郭愛芳(右)教戲。郭愛芳供圖

8月6日零時25分,越劇表演藝術家、一代越劇宗師王文娟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享年95歲。王文娟以飾演經典越劇《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家喻戶曉,是幾代人心中永遠的“林妹妹”。

晚年,王文娟堅持從教,學生眾多,曾多次來甬從事越劇教學、推廣工作。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寧波越劇界悲聲一片,其生前音容愈發清晰。

據上海越劇院訃告,王文娟遺體告別儀式將于8月10日上午在上海龍華殯儀館舉行。

“絳珠草魂歸離恨天”

王文娟,1926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紹興嵊縣,原名王彩娟。越劇演員,工花旦,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她所扮演的角色個性突出、形象鮮明,《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春香傳》中的春香、《孟麗君》中的孟麗君、《追魚》中的鯉魚精、《西園記》中王玉珍、《忠魂曲》中的楊開慧、《則天皇帝》中的武則天,表演柔中有剛,音色細膩,很多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32歲時,王文娟認識了著名電影演員、浙江嘉興人孫道臨。5年后兩人結婚,成為藝術界一對著名伉儷。2007年孫道臨去世,王文娟陷入長久的悲痛中。在2016年的一次采訪中,她說:“我的晚年還是蠻好的,可是,不能少的人走了,真是沒辦法。”

2017年,王文娟榮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終身成就獎。2019年,93歲的王文娟先后榮獲第七屆上海文學藝術獎“終身成就獎”以及“中國文聯終身成就戲劇家”稱號。

得知王文娟去世,戲迷紛紛表示“不敢相信”“不能接受”,“絳珠草魂歸離恨天”“她去天上和寶哥哥團圓了”“林妹妹啊,如今是千呼萬喚喚不歸”等留言刷屏微博和朋友圈。

“感覺她就像外婆,沒什么距離感”

寧波越劇界,不少演員都曾受教于王文娟及王派門下。今年49歲的寧波青少年宮老師郭愛芳在年少時就曾跟隨王文娟學戲。

“我是舟山沈家門人,17歲時考到寧波市文藝進修藝校89屆越劇班,是1992年寧波小百花越劇團成立時的第一批演員。”郭愛芳說,早年的時候,她曾跟同為舟山人的王志萍學戲,王志萍把她帶到王文娟家中,一起學《葬花》。

回憶起30多年前舊事,郭愛芳表示:“王文娟老師是一個很親切和藹的人,很耐心,對小輩也很關心。我考進藝校,她還專程來寧波教我。”

在郭愛芳印象中越劇電影《追魚》完整版,王文娟的氣質“很大家閨秀”,日常生活中,又是一個幽默健談的人。“她教戲也教我們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學戲先做人,要德藝雙馨。”2013年,郭愛芳離團到青少年宮任教,也會把王文娟當初說的話教給自己的學生。

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王派演員潘巧巧拜師王志萍,是王文娟的再傳弟子。“前幾年,每年春節,王志萍老師都會帶我們幾個學生去‘老王老師’家里拜年。”潘巧巧告訴記者,近幾年因為疫情以及“老王老師”身體不好的原因,就沒去了,怕打擾她。

“感覺她就像外婆,沒什么距離感。我們去她家里,有什么表演上的問題會直接問她,‘老王老師’看到我們小輩嘰嘰喳喳的,總是很高興。”雖然跟王文娟直接接觸不多,但在潘巧巧心中,“她身上有那一代人的質樸,所有跟她去學戲的人,她都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展現出老藝術家的風度與風采。

放棄休假,專程來甬給學生說戲

上世紀80年代,王文娟在寧波有個徒弟叫姚建平,是寧波市越劇團青年演員。當姚建平排演新戲《雙金印》時,王文娟特地放棄休假時間,專程赴甬給姚建平說戲、設計唱腔、指導排練。王文娟曾說:“師徒關系不能流于形式,要講求實效。”

寧波越劇老一輩演員沈申兒是當時《雙金印》里的小生,一同受教于王文娟。“王老師很和善,性格非常溫柔越劇電影《追魚》完整版,她教戲的時候常給我們示范,演什么像什么,就是一個天生的演員。”8月6日,今年82歲的沈申兒與記者取得聯系,回憶了許多王文娟早年教學的細節。

王文娟與寧波淵源還有很多,原余姚藝術劇院越劇團團長王秀蘭也是王文娟學生,鄞州越劇團也曾請她教學。王文娟最后一次來甬是2010年,當時應第二屆中國越劇藝術節組委會邀請,與金采風、呂瑞英、畢春芳等同臺在寧波圖書館亮相,與戲迷們漫談藝術人生。

“愿老師一路走好,永遠懷念您”

得知王文娟辭世,原寧波市文化局副局長裴明海同記者聯系,講述了一段王文娟老師提攜寧波越劇的往事。

1990年4月,寧波市越劇團與紹興越劇團聯合組成寧紹小百花越劇團首次赴港演出,這是寧波市越劇團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裴明海是領隊。有關方面邀請王文娟、傅全香擔任寧波市越劇團的藝術顧問,一同赴港,兩位老師欣然答應。

“那段時間,她一直和我們的演員同吃、同住,一起排練,完全沒有架子。”裴明海說,“在香港的時候,我們就住在新光戲院地下的招待所,條件很一般,王老師也沒有提特殊要求;每場演出結束,王老師還跟我們的演員一起上臺謝幕,返場演唱,相當于成了寧波團的‘形象代言’。”有了王文娟老師的“站臺”,寧波市越劇團赴港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越劇電影《追魚》完整版,還被要求加演兩場,這次成功也直接促成了后來寧波小百花越劇團的成立。

原鄞州越劇團團長金琪軍說:“德高望重、德藝雙馨,再怎么形容王老師都一點不會過。她一絲不茍、一塵不染、一身正氣、一腔熱血……她的音容笑貌始終活在我心中。但愿王派傳人能薪火相傳,傳承傳播王派藝術和精神,讓越劇越唱越響,越唱越遠。這也是對王老師最好的紀念和告別。愿老師一路走好,永遠懷念您!”

記者顧嘉懿

甬上藝評

一個越劇時代的落幕

對大多數戲迷來說,他們是通過熒幕認識王文娟。上世紀80年代初,越劇電影《紅樓夢》公映,一時間萬人空巷,人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從電影院里走出來,擦干眼淚,再看一遍。

聽老人回憶,當時的《紅樓夢》是屬于每天在劇場里循環播放的那種,人們怎么聽也聽不厭“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徐玉蘭與王文娟走了半個圓場,互相一對眼,電光石火一瞬間;王文娟扛著鋤頭低眸,“繞綠堤,拂柳絲,穿過花徑”去葬花,構成多少人對“詩意”“唯美”的最初印象;還有徐玉蘭捶胸頓足的那一句“林妹妹,我來遲了我來遲了”,人們在寶黛故事里感悟到一種巨大的遺憾,相愛而不能相守,陰陽兩分,天人永隔,人生最不幸事莫過于此。

也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對原著的簡化,讓人誤以為小說《紅樓夢》說的就是情情愛愛。但沒有人能夠否認,這是一次無比成功的改編,剝繭抽絲、提綱挈領地把主線勾勒地清清楚楚,又符合戲曲藝術所需要的表達。這個過程,越劇版的編劇、寧波慈溪人徐進貢獻卓著。

徐進不僅編了《紅樓夢》,還改編了《梁山伯與祝英臺》,袁雪芬、范瑞娟演的同名電影,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

戲曲電影的傳播對于越劇從地方戲曲,走向僅次于京劇的全國性劇種起了巨大作用,而且跨越時空成為永恒經典。90后、00后,也都是看著B站上的電影《紅樓夢》《梁祝》,感受到所謂越劇“原生代”“宗師輩”所達到的令人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的藝術高度,領悟經典永不過時的魅力。

常有學生跟王文娟起哄,為什么偏你演的就是林妹妹,我們怎么也演不像,當然可以說是天生的靈氣,可誰說又不是背后的付出呢。越劇宗師輩,幾乎都是從田間地頭戲開始演起,真正靠日曬雨淋、顛沛流離磨礪出來的本事,她們劃著小舢板,從嵊州的鄉下走進上海灘,取得后來的地位,完全靠的是民間的口碑和市場的選擇。

比起“林妹妹”,我更偏愛王文娟在《追魚》里演的“鯉魚精”。那是一個精怪,化成小姐去騙書生,扮相靈動,眼珠子滴溜溜轉,俏麗又勾人。“鯉魚精”是一個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全力去爭取的人,聰慧美麗,是整個故事的“操盤手”。為了追求幸福,最后拔掉三片魚鱗轉為凡人與書生相守,體現了她的勇敢和堅韌。

2017年,隨著傅全香的離世,“越劇十姐妹”全部魂歸天上。而今“林妹妹”也走了,越劇流派創始人僅余金采風、呂瑞英兩位老師。

那一代先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芳華。而今,徐、王天上會面,時代落幕。今日下班,宜聽“紅樓”。

寧波晚報記者顧嘉懿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