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傳承,要踏踏實實地干

——記新晉梅花獎獲得者、福建省芳華越劇團演員陳麗宇

越劇盤妻索妻臺詞_越劇盤妻索妻全劇播放_越劇盤妻索妻之后傳

陳麗宇

“娘子她怎么還不來呀!娘子的為人真古怪,好似廟中的觀音泥菩薩。任憑我千言萬語去勸慰越劇盤妻索妻全劇播放,她對我何曾說過三句話。思親守孝雖傷泣,又何至愁腸不能解,難道說她另外有隱情?難道我何處得罪了她……”越劇尹派的經典劇目《盤妻索妻》,是廣大越劇戲迷的入門劇,其中包括《賞月》在內的折子戲,更是因為幾代人的傳唱而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

近日,中央電視戲曲頻道《角兒來了——尹桂芳先生誕辰100周年》的兩期節目在央視錄制完畢,尹派七朵“梅花”:張琳、蕭雅、茅威濤、趙志剛、王君安、蔡浙飛、陳麗宇聚首央視。來自福建省芳華越劇團的梅花獎得主、尹派非遺傳承人陳麗宇和她的師姐王君安在現場錄制了訪談以及《盤妻索妻》《江姐·春蠶到死絲不斷》《獅吼記·跪池》等選段,共慶宗師百年誕辰。

而在此不久之前,陳麗宇作為今年新晉的梅花獎得主,隨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遠赴西藏林芝、拉薩進行慰問演出。在拉薩,記者見到了陳麗宇。

>> “我就想著唱越劇”

在榕城福州,白馬河畔,走過一座名為“桂芳橋”的小橋,就來到了有著70年歷史的福建省芳華越劇團。芳華越劇團1946年創建于上海,當時的領班就是“越劇十姐妹”之一的“越劇皇帝”尹桂芳,她以開拓創新的銳氣和聲威風靡劇壇,形成了至今獨樹一幟的尹派藝術。

今年是尹桂芳誕辰100周年,在芳華越劇團的各個角落都寫著尹桂芳的一句話:“認認真真演戲,清清白白做人”,這句話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陳麗宇的演藝生涯。

作為芳華越劇團目前唯一的福建籍演員,陳麗宇的入門可以說是幸運也是注定?!坝浀媚翘焓窍挛?點開始考試,我跟我父親下午1點左右就去了,在樓下我看到有一個老人正拄著拐杖上樓,我問她去幾樓,她說去5樓,好像跟我同一樓,我就本能地搭了把手,扶著她一起上樓。我當時不知道她是誰,結果進考場的時候驚訝地發現評委席中央坐著的就是這個老人,這個老人就是我太先生尹桂芳。”

陳麗宇說,那時她對越劇一無所知,父親覺得她做功課“死板”“傻”,看到當時《福建廣播電視報》上有芳華越劇團的招生考試,就讓她去“輕松一下”,考試時她唱的是《娃哈哈》,卻被錄取了。那一年,陳麗宇13歲。

在“芳華”,幾乎是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有的考上的,一年了,過不了試,最后還是要被刷下來退學?!薄霸缟衔辶c起床,先是學京劇打底,然后學基本功、形體……吃完早飯,一直練到晚上7點,吃完晚飯后開始上文化課……”

陳麗宇回憶起學戲時的場景,因為她不會浙江嵊州方言越劇盤妻索妻全劇播放,所以學起戲來要艱難得多。“1996年畢業,當時到處都是廣播電視,大眾流行的娛樂方式取代了戲曲,我的一些搭檔都選擇改行了?!?996年,“芳華”全年只有3至4場演出,場次極其的少,在異常低迷的時候,陳麗宇也曾考慮過是不是要改行,有人覺得她身段好,建議她去教形體。

“當時好多人給我拋來橄欖枝,但我就想著唱越劇。”有七八年的時間,陳麗宇就在劇團里安心地跑著龍套,“因為喜歡嘛”,她淡淡地說道。

>> “對于表演,我在試,我也在思考”

今年4月,一個叫“天天小朋友”的詞條突然登上微博熱搜,其模仿某網絡紅人推薦文具的視頻一時間爆紅,最高的一條話題已有2.2億的閱讀量。讓人驚訝的是,這位“天天小朋友”就是陳麗宇的兒子。

當問及如何看待兒子的表演時,陳麗宇說:“他很會看戲。天天看電視劇,我問他,你覺得電視劇里的人演得怎么樣,天天說,那個人演得不太合理。我問為什么,他說劇中的角色是一個窮人,但是身上的衣服卻還穿得那么好,還有錢去抽煙,他說這太不合理了?!?/p>

在陳麗宇看來,也許是家庭的氛圍釋放了兒子的表演天賦。天天的奶奶是一位著名的閩劇表演藝術家,日常生活里,陳麗宇也常與學舞蹈的丈夫討論角色的表演細節,“表演”,是他們家的日常話題。

在劇團里,陳麗宇第一次主演的大戲就是《盤妻索妻》,“這個戲我是自學的,花了一個月還是半個月的時間就會了,結果演到一半被觀眾哄場了?!标慃愑钫f,那次演出給了她一個教訓:藝術沒有速成的。那個教訓,她也一直記到今天,記到日后的每一場演出里。

今年4月,中國劇協官網公布了《關于第七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評結果公示》,陳麗宇憑借越劇《團圓之后》一舉摘“梅”。問及如何詮釋劇中施佾生這個角色,陳麗宇沉思良久。

《團圓之后》是已故閩籍戲劇大師陳仁鑒的經典代表作,曾被田漢譽為“繼《十五貫》以后戲曲劇目改編整理的又一勝利,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的又一勝利”。起初接到這部戲時,陳麗宇稱“所有人都不看好”,“大家覺得越劇承擔不了這么厚重復雜的題材,而且我又是女小生,他們覺得我完成不了。”

一方面是對劇目的喜愛,一方面陳麗宇也在猶豫,“他們說的也沒錯,我到底能不能做這件事?這時我想到了尹桂芳先生的創新精神,所以我硬著頭皮就上了?!?/p>

怎么演?陳麗宇想了很多辦法。“導演的高度、編劇的高度、劇本的高度都在那里,我也在想我怎么辦?施佾生這個人物,他們說他是‘渣男’,但他是有多重性的,這個戲從大喜,到大悲,團圓十分鐘,悲傷兩小時,這兩個小時全是悲傷嗎?如果是一個很單一的表演,那么觀眾看了會很不舒服。我需要在這個悲中把施佾生的心理路線和他的情緒區分出來。包括公堂上的第二場戲,由于我的戲很集中,是我主動求‘老婆’,一定要保住我的‘母親’。我在舞臺旁邊,臺上還有別的演員,我當時就在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如何不被別人的表演淹沒,但是又不去搶戲,還要讓觀眾感覺到,在一旁的施佾生這個時候他是很有反應的,他并不只是‘待在一邊’。我需要把劇本里沒有的東西表現出來。”

第一次排戲,陳麗宇臉上的汗就“唰唰”地往下淌,“演這部戲的時候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體力考驗,這部戲的節奏感非常強越劇盤妻索妻全劇播放,就公堂這一場,雖然我沒有太多大段的臺詞,但是要顧及和搭檔的互動感,要拿捏這里面人物復雜的關系。我上場的時候那個汗珠,一直淌,假睫毛遇汗掉下來了?!?/p>

陳麗宇說,不全情地投入,根本抓不到這出戲的節奏,不像有一些傳統戲,不多次彩排照樣也能演。在陳麗宇看來,表演,是要多思考的,要琢磨透這個人物?!鞍岩粋€人物塑造好,還是要心懷敬畏,當你在不停地琢磨一個戲的時候,不停地思考這個戲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正在和這個人物慢慢重合在一起?!?/p>

>> “有了傳統的基礎,創新才必要”

當年,正是因為尹桂芳的銳意改革才有了芳華越劇團曾經的輝煌。1946年,尹桂芳和竺水招、吳小樓、戚雅仙等人成立了芳華越劇團,尹桂芳在1947年出版的《芳華劇刊》中曾載文說:“那時大來劇場正在嘗試新越劇的演出,我于是更感覺到我也應該負起這個使命,為自己計,為整個越劇的前途計。要把越劇改革成一種新的東西,這一條路是多么難走啊!荊棘遍地,毒刺叢生,可是我不管,水招和幾位我的好友都鼓勵我贊同我,增加我不少的勇氣?!?/p>

對于當下越劇的傳承創新問題,陳麗宇也有自己的憂思?!拔覀冞@些人大概是十年出一代,目前來說,我們團的招生沒有以前那樣火熱了,過去是萬人在挑,雖然現在國家對戲曲的扶持政策非常好,不過找到好的學生卻并不那么容易。”

“尹桂芳先生曾經演過兩三百出戲,流傳至今的至少還有幾十個,她本身就是一個善于創新的人,傳承和創新應該是越劇生生不息的基礎。”一直以來,業內總有聲音認為,過分地創新改變破壞了劇種的原汁原味,在陳麗宇看來,傳承和創新并不矛盾,“經典劇目的傳承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干,如果你根本沒有演過經典劇目,你說我要創新,這是不可能的。有了傳統的基礎以后,創新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p>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