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 李門四代:聞名梨園,自成一派
從李寶珍到李昕,
李門已成為四世的梨園世家。
在這四世中,
以李多奎的成就最大,
不僅是聞名遐邇的京劇藝術大師,
而且自成一派,
被譽為老旦泰斗。
其余幾代雖不如李多奎成就大,
也算得上是京劇藝術中的佼佼者,
均在自己的藝術天地里頗有造詣。
01
李寶珍慧眼識才
李寶珍生于1864年,系河北省河間人。他少年時代進入河北梆子戲班,成為一名鼓師。
1902年,李寶珍攜全家進北京,成為慶壽和京劇戲班的一名鼓師。經(jīng)過多年的藝術浸淫,李寶珍對京劇藝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不僅是一名技藝絕佳的鼓師,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具有一雙慧眼。正是由于他慧眼識才,才使得李多奎和張君秋成為京劇藝術大家。
李寶珍的次子李多奎自14歲時開始倒倉。十年磨一劍,他的嗓音達到了高、寬、亮、脆的境界,令人可喜的是,他還具有老旦的雌音。一天,李寶珍在聽兒子吊嗓子,當時李多奎唱的是老生。李寶珍瞇著雙眼打著節(jié)拍在傾聽。突然,李寶珍雙眼一睜,臉上露出一種難得的笑容。他有點動情地說“兒??!你十年倒倉,終見功力。我聽你嗓音中有一種雌音,我看你改唱老旦如何? ”李多奎精神為之一振,當場唱了幾句老旦的唱腔。李寶珍聽后眉開顏笑,說道:“好! 唱得好!”一向從不輕易贊揚兒子的李寶珍對兒子夸獎起來。自此后,中國京劇界少了一位普通的老生,多了一位紅遍神州的老旦。
李寶珍一家曾長期與張君秋一家住鄰居。張君秋的母親是李寶珍的干閨女。張君秋在少年時代,家中生活困頓,每當張君秋感到手頭拮據(jù)時,張君秋的母親便說:“君秋,別著急,等你爺爺回來,咱就有大洋花了?!睆埦锏纳倌陼r代基本上是在李家度過的。一天,李寶珍比畫著張君秋的臉蛋,說道:“小子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看你這小臉蛋,貼上片子,唱個旦角多美哦!我看你改成旦角挺好! ”在這之前,張君秋一直唱老生。改旦角后,果然風采照人,顧盼生姿。俊秀的臉蛋,優(yōu)美的身段,加上一副好嗓子,使張君秋迅速走紅。最終自成一派,成一大家。當時,李家出資讓張君秋拜著名旦角李凌風為師,連進劇場,都用李多奎的包月車接送。張君秋在回憶這段往事時感慨萬千,他曾動情地說,是李寶珍爺爺?shù)囊浑p慧眼,改變了我的一生。
李寶珍夫婦有兩男兩女,長女許配北京中和大戲院經(jīng)理梁華庭。長子李萬和曾是梆子戲班老生,藝名葫蘆紅,頗有藝術造詣。二女兒李萬波嫁給一名中醫(yī),不幸早年喪夫,一生守寡。但她帶回的兩箱銀元為戲班和弟弟的事業(yè)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次子李萬選,字子青,藝名多奎。
02
老旦泰斗李多奎
1898年古歷十月初六,李多奎誕生。1902年,4歲的李多奎隨父李寶珍進北京定居。他8歲進慶壽和科班,排為多字輩,師承賈志臣學老生,同科有名丑賈多才,旦角艾多芬,丑角王多壽等。李多奎9歲便登臺演出,12歲唱大軸戲。顯示了不俗的藝術功力。
李多奎14歲那年開始倒倉,變聲改學月琴,他一面學拉琴,一面吊嗓子。這一練就是10年光景。李寶珍對兒子要求十分嚴厲,李多奎練得很苦。那時,每天凌晨四五點鐘,李多奎便起床去北京天橋四面鐘喊嗓子。一天,李多奎的哥哥牽著一頭小毛驢,李多奎手提一盞小馬燈,腰里別著一把京胡,在快到天橋時,碰到一位警察。這位警察發(fā)現(xiàn)李多奎行蹤有些可疑就大聲叫道:“你來這里干啥? ”“喊嗓子呀!”李多奎從容地從腰間的布袋里拔出京胡,警察一看果然不是什么武器。遂說道“你看看現(xiàn)在幾點鐘? ”李多奎掏出懷表一看,才凌晨兩點五十分,自己來得太早了。
歷經(jīng)十年磨練,李多奎的嗓子十分出色,由于有雌音,李寶珍便讓兒子由唱老生改為唱老旦,拜羅福山為師。羅福山與名老旦龔云甫同是“同光十三絕”中郝蘭田的高足。那時李家與龔云甫住鄰居,李多奎時常去請教龔云甫,深得龔氏真?zhèn)鳌?/p>
李多奎改唱老旦后,果然不同凡響。他在《釣金龜》一劇中一舉成名,紅透北京城。那時北京的街頭巷尾,經(jīng)常聽到有人哼唱“叫張義我的兒……”可以想象李多奎當時的影響有多大。
1926年,李多奎跟隨金少山去上海。兩人聯(lián)袂演唱不僅紅透上海灘,也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成為聞名遐邇的梨園紅星之一。
李多奎為人坦誠爽快,豪氣干云,名聲極佳。1950年,他放棄了豐厚的收入,加入了北京太平京劇社。和譚富英、裘盛戎等名家開始進行長期合作。1952年,他參加赴朝慰問團,在歷時4個月的時間里,他時常冒著戰(zhàn)火硝煙和生命危險為戰(zhàn)士演出。1956年,北京京劇二團與由馬連良領銜的京劇團合并,成立了北京京劇團。形成了馬、譚、張、裘四大頭牌和二老(李多奎、馬富祿)為主演的強大陣容。此時的北京京劇團可謂是名角薈萃,人才濟濟。李多奎先后與裘盛戎、馬連良等合演了《甘露寺》、《海瑞罷官》等。并與裘盛戎排演了《赤桑鎮(zhèn)》,全部是自己創(chuàng)腔。
李多奎對弟子關心愛護,諄諄教誨,一絲不茍。他總是親自操琴,逐字逐句地教學,使弟子們受益匪淺。名師出高徒,桃李滿天下,遍布海內(nèi)外。李盛泉、李鳴巖、李金泉、劉少泉、李多芬、朱正琴等20余人是他弟子中的佼佼者。
1962年,李多奎在給弟子王曉臨說戲時又犯了高血壓病,住進了北京宣武區(qū)醫(yī)院,自此后結(jié)束了自己的舞臺生涯。1963年冬天,他隨團去長春拍電影《秦香蓮》,由于劇本改動很大,李多奎便重新設計唱腔。歷經(jīng)三個余月,電影拍浚,李多奎算是告別了50多年的粉墨生涯。1974年7月25日,李多奎與世長辭,享年76歲。他人雖故去,其獨創(chuàng)的李派藝術仍在梨園熠熠生輝。
李多奎、曹硯芬于1926年3月24日結(jié)為伉儷。曹硯芬是著名評書演員曹秉懿之女。夫婦倆共生育3子2女。長女李維茵酷愛老旦藝術,嗓音酷似父親。但由于父親不許女兒置身梨園,只能成為她的業(yè)余愛好。長子李宗華工小生行當,頗有建樹。次子李世麟師承著名畫家王雪濤,系中國畫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畫家。次女李世英系中國戲曲學校畢業(yè),現(xiàn)為中國京劇院琴師。三子因患癲癇病,于10歲那年夭折。
03
茹派傳人李宗華
李多奎的長子李宗華,1938年生,自小患有咳嗽和哮喘的毛病,打針吃藥也不見效。為此,李多奎不讓兒子學戲。但李宗華自小喜愛京劇藝術。父親不讓學,他便偷偷地去喊嗓子,未曾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喊嗓子之后,李宗華的疾患居然不治而愈。自此后,李多奎才允許兒子學戲。李宗華未能繼承父親學老旦,而是工小生。
1952年,李宗華從師于朱少云、陳盛泰。1954年,他正式拜茹富華為師。以茹富華為代表的小生流派與葉盛蘭為代表的葉派均是小生派系中的翹楚。行家稱茹中有葉,葉中有茹。茹派以做工規(guī)范、方正見長,對于小生行當中的六生(官生、雉生、窮生、武小生、扇子生、娃娃生)的表演程式要求嚴格,區(qū)分明顯。尤其是對唱念中的上口字、半口字、尖團字極為講究。李宗華深得茹派真?zhèn)鳌?/p>
1956年,李宗華進入荀慧生京劇團。曾主演《群英會》的周瑜,《奇雙會》中的趙寵,《臨江會》中的周瑜,《石秀探莊》中的石秀。后來,他先后輾轉(zhuǎn)內(nèi)蒙、遼寧、湖南、河北等地的京劇團工作。1964年,傳統(tǒng)戲停演后,李宗華改作導演。他在湖南湘潭市京劇團任團長時,排了不少現(xiàn)代劇目,如《鐵流戰(zhàn)士》、《苗嶺風雷》、《針鋒相對》等等,在當?shù)仡H受歡迎。他在擔任河北廊坊地區(qū)京劇團團長時,編排了全部的《岳飛傳》,在當?shù)匮莩龊笠疝Z動。
1982年,李宗華應山東省戲曲學校校長尚長麟所邀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來到山東戲校任教。李宗華執(zhí)教有方,其弟子遍及全省,不少已成為當?shù)貏F挑大梁的人物。
04
張派翹楚翟萍
李宗華的妻子翟萍,1961年出生,現(xiàn)在是山東京劇院挑大梁的人物之一。翟萍出生在沂蒙山區(qū)的郯城縣,1976年她考入臨沂藝校,主學京劇。1980年,翟萍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被分配到臨沂京劇團。翟萍憑借自己的實力,很快成為團里的尖子。她先后主演了《佘賽花》、《斷橋》、《穆柯寨》等劇目,顯示了自己的藝術才華。1984年,山東省戲曲學校從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青年尖子演員,翟萍有幸成為其中一員,專工青衣。1986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邁進了濟南市京劇團的大門,很快又成為該團的骨干演員。
1987年4月,李宗華的母親曹硯芬?guī)蟽鹤雍蛢合?來到張君秋的家中,那天張君秋剛剛起床,見到舅母一行到來,趕緊熱情讓座。曹硯芬笑著對張君秋說“君秋,我給你帶來一個徒弟,你看夠不夠格? ”張君秋上下打量了翟萍一眼。說道“身材相貌沒得說?!痹诼牭云汲艘粋€段子后,張君秋臉上洋溢著興奮之色,“是個好苗子,這個徒弟我收下了!”這年張君秋已是67歲了,身體狀況并不理想,本來不打算收徒弟了。但眼前這個弟子他不能不收。一是翟萍的自身素質(zhì)特別優(yōu)秀;二是兩家這種特殊關系。自此后,張君秋對翟萍言傳身教,孜孜不倦。翟萍有時回濟南演出的錄音帶怎么夸人京劇唱得好,送給張君秋聽,張君秋在認真聽后,便當場指出不足之處,并親自演唱,進行糾正。張君秋十分喜愛勤奮好學、聰穎可愛的翟萍,在歷時三年的時光,他將自己平生所學傾力傳授給這位“關門弟子”,使得翟萍的技藝獲得神速的進步。
1995年,翟萍被借到山東省京劇院,排練現(xiàn)代京劇《石龍灣》,她主演劇中年輕的寡婦彩螺。
1999年6月,在紀念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100周年的演出中,翟萍在《雄風祭酒》一劇中扮演了王懿榮的夫人謝氏。翟萍多次在省、市的戲曲大賽上獲獎,其中1997年榮獲了山東省青年戲曲演員電視大賽金獎第一名。
05
葉派高足李昕
李宗華的長子李昕,1963年8月出生,他自幼隨父親習學武小生,后拜儲金鵬為師,1986年山東戲曲學校畢業(yè)。李昕扮相俊秀英武,唱腔宏亮剛脆, 動作瀟灑大方。他對音韻吐字十分講究, 頗具小生雅韻。19歲那年, 李昕便與有“小張君秋”之譽的薛亞萍聯(lián)袂演出,在《望江亭》、《鳳還巢》、《狀元媒》等劇中擔任角色。1986年,李昕主演過《羅成叫關》,將羅成的英武、灑脫和傲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贏得觀眾的青睞。他多次在省內(nèi)大賽中獲獎。
1992年,李聽參加了全國青年京劇團新劇目匯演。他主演《臨江會》,唱念做打頗見功力。唱得清亮,念得清晰,真嗓假嗓交換自如,將一個風流倜儻,雄姿英發(fā)的周瑜演得十分傳神,榮獲表演獎。
在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的演出活動中,李昕與香港京劇名家鄧宛霞合演《大英烈傳》。
1996年,李昕進入戰(zhàn)友京劇團,拜著名京劇藝術家葉少蘭為師,得名師指點,李昕的藝術底蘊更加厚實。天資聰穎加上悉,向老師求教,使他深得葉派神韻。
1998年,李昕與京劇名家王玉蘭在北京長安大劇院聯(lián)袂演出《碧波金鱗》100余場,場場爆滿。他在劇中飾演的小生張珍,風流灑脫,光彩照人。
李宗華的次子李柯,1966年出生,畢業(yè)于河北省戲曲學校,工京劇丑行小花臉,畢業(yè)后分配在邯鄲市京劇團,現(xiàn)已進入影視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zhuǎn)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