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化妝步驟 戲曲人物化妝步驟
提起京劇化妝步驟 戲曲人物化妝步驟大家在熟悉不過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京劇化妝步驟 戲曲人物化妝步驟嗎?快來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相關資料圖)
京劇步驟
以下就是京劇化妝步驟等等的介紹,希望為各位帶來幫助。
1、拍底色:底色由紅、白色的化妝油彩調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淺要根據舞臺燈光的強弱、人物的年齡、身份而加以區別。
2、 涂腮紅:從眼窩、鼻梁兩側開始,壓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由深漸淺地均勻的拍打,直到與底色融為一色。
3、定妝: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層薄薄的脂粉京劇動漫人物,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臉上。
4、涂胭脂:用大紅、荷花、赫紅等顏色的胭脂涂在腮紅的部位。方法是從眼窩和鼻梁兩側,眉毛以下開始,自上而下、由淺至深。重點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兩頰要逐漸過渡到與底色一樣的深淺。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鮮艷
5、畫眉毛、眼睛:旦角演員基本是以鳳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給人嫵媚之感。用鍋煙子和眉筆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礎上加以夸張
6、畫嘴唇:即用大紅油彩勾畫上下嘴唇的輪廓。
7、勒頭:開始進行勒頭吊眉毛環節,用勒頭帶把眉毛和眼睛吊起來,勁顯人物的精氣神。勒頭是整個造型中最關鍵的一步。
8、貼片子:用榆樹刨花的粘液刮出小彎的形狀和大柳,一般傳統戲旦角的小彎和大柳的貼法以鴨蛋形為標準。
9、帶軟頭面:旦角頭面分軟頭面和硬頭面。軟頭面是頭發的基礎部分,分為線簾、網子、發墊、發簪、大發、水紗等。硬頭面則類似于釵環簪花,分為點翠、水鉆和銀泡三種
10、戴點稠頭面,妝面完成。 戲曲人物化妝步驟
首先是拍底色。底色由紅、白色的化妝油彩調配成嫩肉色。底色的深淺要根據舞臺燈光的強弱、人物的年齡、身份而加以區別。拍底色的順序是先腦門、鼻子、下巴后拍兩頰、兩腮和脖子。
二是涂腮紅。以大紅色化妝油彩為主,略加玫瑰紅色。方法是從眼窩、鼻梁兩側開始,壓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間向兩側,由深漸淺地均勻的拍打,直到與底色融為一色。以上眼皮部位為最紅,要注意鼻梁、嘴角與底色銜接的部位要自然過渡,不要有明顯的紅白界線。
三是定妝。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層薄薄的脂粉,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臉上。敷粉應先從腦門、鼻梁和底色部分開始,然后敷腮紅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輕輕撣去浮粉。
四是涂胭脂。用大紅、荷花、赫紅等顏色的胭脂涂在腮紅的部位。方法是從眼窩和鼻梁兩側,眉毛以下開始,自上而下、由淺至深。重點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兩頰要逐漸過渡到與底色一樣的深淺。
五是畫眼圈。畫眼圈也要根據演員的眼睛大小、臉型胖瘦,進行比例的夸張。畫眼圈用的是眉筆或鍋煙子,從下眼皮畫起,加寬上下眼圈的輪廓線。旦角演員基本是以鳳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給人嫵媚之感。
六是畫眉毛。即用鍋煙子和眉筆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礎上加以夸張,如青衣、花旦要畫柳葉眉;武旦、刀馬旦要畫劍眉;彩旦要畫八字眉。
七是畫嘴唇。即用大紅油彩勾畫上下嘴唇的輪廓。其畫法即采取以演員的嘴唇進行相反相成的原理進行勾畫。
妝到此就畫好了,當然這要根據不同的角色制定不同的妝容。之后就是造型的事情了。
京劇花旦的面部化妝步驟
第一步:拍彩
俗稱打粉底、拍彩,青衣扮相通常會用嫩肉色的油彩打底色,目的是糾正臉色。
第二步:拍紅
然后開始上面紅,便于突出臉部整體輪廓,特別是鼻梁和顴骨,更好地塑造人物臉部的立體感。
第三步:定妝
俗稱大白臉,此時用散粉進行定妝,對油彩起到固定的作用。
定妝用的散粉:掃掉多余的粉
第四步:掃紅
粉狀的胭脂抹上腮紅,定完妝后的臉看起來粉嫩自然
第五步:元寶嘴
第六步:畫眉眼
接下來是梳頭。
首先是勒頭,勒頭就是用布帶子把頭勒緊,把眼睛吊起來,以便更好的塑造角色的型、性。
給演員戴勒頭帶,勒頭帶上方的布是防止弄臟演員本人頭發的。
勒完后,演員的眉眼就吊起了,這是中國戲曲人物造型最大的鮮明特點之一。
接下來,就是大家熟悉的 貼片子 ,片子就是用榆樹皮刮下來的膠與頭發混合在一起作出來的飾物,是人物鬢發的夸張與美化,并且可修飾演員的臉型,達到最佳效果。不同的旦角人物在片子上會有不同京劇動漫人物,這是一般旦角貼的的一對大綹、七個小彎的常見貼片形式,先貼上額頭正中的 小彎 。
依次對稱貼完剩余的三組共六個小彎。
貼一對大綹。
戴線簾子(又稱為線尾【yǐ】子),這部分垂在人物的身后,并且分出左右兩小把垂在身前
接下來就是戴網子、橫簪、發墊,梳大頭
最后是戴頭面,頭面都是成套的,每種皆有不同的名稱、規格與佩戴位置。
第一步戴泡子,是要直接插在片子上的
戴泡條
帶頂花
帶側鳳
帶絹花
戴后兜
京劇旦角的頭部化妝
《木蘭辭》中云: 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 ,早已經吟出了中國古代婦女的審美理想。
京劇旦角化妝的粉面、紅唇、娥眉、鳳眼、云鬢也把這種傳統梳妝方法發展到極點。
旦角俗稱貼片子的技巧完善了京劇化妝的第二個步驟。
京劇旦角貼片子可分為三個類型:
1、二柳:
是過去貼片子的重要方法。再加上齊眉穗把二柳貼成月亮門型,一般使用范圍是古代仙女一類。
兩個大柳貼的前后位置,決定于演員的胖瘦,大柳的長短要根據臉型把不需要的部分蓋住,齊眉穗留得不能太短,選中兩眉的中間部位,腦門狹窄的要往上貼,露出腦門;
腦門大的要往下貼,以便遮蓋,主要幫演員彌補缺陷。
2、小彎、大柳:
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貼法。舊時用紙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后改為人發。
用刨花水梳理后貼在演員臉上,青衣要貼水折京劇動漫人物,擋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個比較吃功夫。
小彎又分七個、五個兩種,現多為七個小彎的一種,它的貼法是中間一個,其它六個分別以拱型貼在兩邊。
這七個小彎的作用特別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決定演員的美丑,雖然有臉長可貼短,臉短可貼長的一般規律,更有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特殊效果。
它應該是經驗和規律,程式與感覺的天成。
一般傳統戲旦角的小彎和大柳的貼法以鴨蛋形為標準,這里更需要結合演員、人物、行當的標準,綜合把握。
3、歪桃:
所謂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內心情感通過技術手段外化出來。
而戲曲化妝的貼片子也服務于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般歪桃片子適用于潑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貼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
歪桃片子由三個小彎和兩個大柳組成,在腦門左邊貼三個,右邊用一個小片子彎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齊眉穗。
還有一種是禁婆,也大都貼歪桃片子,梳搭拉蘇頭。
總之,戲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構成強烈反差,而產生的一種藝術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樣彎彎的形式,構成了與臉部工整對比美的效果,產生了中國的、民族的、戲曲的內在韻律。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