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曲舞蹈 賡續傳統根脈 注入時代精神——業內人士探討中國古典舞發展創新之路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賡續傳統根脈 注入時代精神——業內人士探討中國古典舞發展創新之路
王思北、柳佳琳
舞蹈《唐宮夜宴》讓唐朝樂俑“活”起來、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宛若行走的山水畫卷、舞劇《五星出東方》選段《錦繡》展現莊重儒雅的東方美感……近年來兒童戲曲舞蹈,不少優秀中國古典舞作品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表演技藝和創新的表達形式火爆出圈兒童戲曲舞蹈,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也讓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藝術得以更好傳承弘揚。
日前,在中國舞蹈家協會中國古典舞專業委員會、北京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共同主辦的“文化傳承視域下的中國古典舞教育與編創”研討會上兒童戲曲舞蹈,業內人士就中國古典舞的守正與創新、傳承與發展進行了交流探討。
中國古典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在中國戲曲舞蹈和中國武術的基礎上逐步總結、歸納而創立。通過在價值取向上表達中華民族的民族情感和審美經驗,在藝術風格上追求高雅、優美、和諧、流暢之美,呈現出獨特的中國傳統和民族舞蹈文化特色。
與會人士認為,中國古典舞的傳承應基于傳統、忠于根脈,堅守民族審美意識,賡續深厚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
“中國古典舞的起源和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相生,守正的關鍵應是以舞蹈展現中華文明的內核,引發人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增強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中國古典舞系主任張蕊認為,以古典舞的形式藝術性地還原并展現歷史文化風貌,是新時代中國古典舞工作者應堅守的重要使命。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劉春表示,“我每一次看古典舞《黃河》都有不同的感受,總是會淚流滿面。在這個作品中,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情感和身體語言。”劉春說,每個中國人的身體里都有等待被喚醒的文化記憶。中國古典舞的創作也要回歸本源,去挖掘這些最本質的、深刻烙印著我們文化記憶和符號的身體語言。
“今天,中國古典舞的編創和教育要真正實現守正創新,就要回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回歸一個舞者、一個人的身體本身。”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斌說,古典舞在編創的過程中要運用體系化思維,深入解讀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避免技巧性動作的堆砌,讓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
在與會人士看來,中國古典舞不僅是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舞蹈化,更是時代特征的藝術體現,其創新發展要注入更多時代精神。
張蕊認為,中國古典舞的創新應該在依托歷史的基礎上,與時代相結合、與藝術相融合,并注重舞蹈的藝術表達和意境渲染。
“例如獲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古典舞獎的《散樂圖》,正是通過對遼代壁畫中人物形象深度挖掘,在此基礎上進行更具當代特色和視覺沖擊力的二度創作,藝術性展現了豪邁奔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張蕊說。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和文化,中國古典舞的發展也需要立足時代背景,在承接傳統的同時兼具當代審美特征和時代精神。”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副院長、山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馬翱認為,新時代古典舞工作者要時刻用發展的眼光關注現實環境對藝術發展的影響,使中國古典舞的未來更具時代特色,讓傳統文化擁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