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苦海詠嘆——京劇《蘇武牧羊》唱詞賞析.pdf
嘆蘇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眼睜睜君與臣就兩下分開。想當年在朝中辛苦終載,朝朝待漏五更來。屢聞戰報傳邊外,國家大事常縈懷。高堂老母夫妻們多恩愛,但愿得干戈平息免禍災。到如今被困在沙漠苦海,腹內兒又無食饑餓難挨。蘇子卿持節施把忠心不改,望蒼天保佑我再等時來。以上唱詞選自京劇表演藝術家蘇武牧羊))。故事說的是漢武帝派蘇武出使匈奴,匈奴王單于逼降,蘇武寧死不從,被逐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堅持十九年不屈。公元前81年,因匈奴與漢和好,蘇武才被遣回朝。這是一出弘揚愛國精神與民族氣節的好戲。馬連良在戲中設計了幾段膾炙人口的著名唱腔一是[二黃散板]“賢弟提的大段唱腔二是E-三眼]“嘆蘇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的唱段,都達到了使觀眾久聽不厭、回腸蕩氣的藝術境界。相比之下,我覺得“嘆蘇武身困在沙漠苦海”這個唱段,更加感人動容,更具有鼓舞神情的藝術效果。這個唱段,是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抒情詠嘆調,唱詞寫得相當精煉、優美。全部唱詞十二句,分五個層次抒發蘇武在冰天雪地中牧羊時思念家國的情懷。E--黃三眼]的唱腔板式,含有比較深沉的詠嘆內涵。首句“嘆蘇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眼睜睜君與臣就兩下分開”,把蘇武思念故國、身困北海、無限惆悵痛苦的心情表露出來。
第二層次從“想當年在朝中辛苦終載”開始,到“國家大事常縈懷”,是傾訴當年在朝的情景。那時節他“朝朝待漏五更來”,“屢聞戰報傳邊外”,常常把國家大事掛在心懷。接著轉入他對家人的思念,“高堂老母夫妻們多恩愛”,唯的期望是“干戈平息免禍災”。轉入第四層次,是從回想中面對苦難“被困在沙漠苦海”,更苦惱難受的是“腹內兒又無食饑餓難挨”。據班固《蘇武傳》中所寫,蘇武到了北海后,匈奴沒有及時供應糧食,他有時靠掘取野鼠所儲藏的草實來充饑,苦捱時日。這段唱詞中,馬連良把原來的字句作了修改,這是非常入情合理的。比如原來轉[原板】的唱詞是:“想當年在朝中官居為宰”,改為“想當年在朝中辛勞終載”,既得體,又符合蘇武在思念中的心情。又比如“閑來無事游郊外,悶來時維普資訊勤奮磨礪出名家記評彈藝術家張鴻聲蘇州評話演員中名家甚多、人才濟濟,而張鴻聲就是其中的一位。評話主要由演員一人表演眾多角色,演說長篇故事情節。要成為一位大名家,就要具有深厚的功底,卓越的造詣。張鴻聲是經歷了一番刻苦的磨練,憑著其對藝術的執著堅韌的追求,才成為個中翹楚的。張鴻聲少年喪父,被迫輟學。為了謀生京劇蘇武牧羊,由人引薦,才拜在名師蔣一飛名下,學說傳統評話大明英烈傳》。
他一直不會忘記,在父喪期間,戴著白頭白扎,由寡母領著磕頭拜師的情景。在母親的殷切叮嚀下京劇蘇武牧羊,他自張鴻聲演出評話《英烈》知只有學好藝術,才能立足社會,使一家人脫離貧苦。說評話需要宏亮的嗓音。學藝期間,天不亮,他便到北局土墩上去喊嗓子。那時,蘇州北局附近便是騾馬市,他天天在那里吊嗓子、學“八技”。一次,他練得聲馬叫,聲似裂帛,竟引得騾馬市的馬群也都跟著嘶叫起來。那時跟師學藝,住在師父家里,要為師父全家打雜做家務,很少有時間溫習學來的技藝。他每天跟師父到書場聽書,就利用來回的路上,師父坐黃包車、他跟在后面跑的時間,邊跑邊默書,嘴里“哇呀哇呀”地喊嗓子、練El勁。在回去的路上,要經過通關坊,是一條五六百米的長巷。他進巷便“馬來”,從巷El直喊到巷尾,鍛煉自己的中氣,每日如此。散場的時間是固定的,經過通關坊時,基本都在下午五點鐘左家中把宴擺”,這兩句似乎只能用來描述一些平庸官員的悠閑生活。現在修改為“屢聞戰報傳邊外,國家大事常縈懷”京劇蘇武牧羊,這就把蘇武的忠貞思想和愛國情懷顯現出來。最后—個層次,是表述蘇武的堅言,提出他的愿望,唱詞以“蘇子卿持節旄把0不改”來充分表露。這里的節旄,不僅是蘇武隨身攜帶的漢節,更當作蘇武堅貞不屈、忠于漢室的象征,因此“持節旄把十分有力地表現了蘇武的愛國精神面貌。
而最后“望蒼天保佑我再等時來”,表現了蘇武被困在沙漠苦海中,并沒有喪失意志、沒有悲觀失望,而是祈求蒼天保佑,期盼帶來好運的愿望。這段詠嘆調,比較完美地顯示了蘇武的思想面貌和心理狀態,層次分明,感情起伏有致,從回憶昔日的辛勞,想到當前的困境。苦難中表述忠心不改的抱負與決心,抒情中揭示出人物的真情實感,訴懷中傳遞出人物的愛國情愫。我贊賞這樣的唱詞,我投入地學唱這個唱段,在行腔吟唱中欣賞唱詞的文學性,在欣賞中增添與困難爭斗的精神力量。(書法維普資訊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