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三起解》:玉堂春猶在,破鏡能重圓?
說到山西的洪洞縣,地方不大,名氣可不小。而洪洞之所以出名,一個是因為同根同祖的“大槐樹”,另一個就是因為發生了“蘇三起解”的傳奇故事。
“蘇三離了洪洞縣,將身來在大街前。未曾開言心好慘,過往的君子聽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轉,與我那三郎把信傳。 就說蘇三福命短,破鏡只怕難重圓。 倘公子得見面,來生變犬馬我就當報還。”作為京劇旦角的開蒙戲,這一戲曲唱段婉轉動人,聽之令人聲淚俱下,感人至深。
那么,讓我們帶著京劇婉轉唱腔的回響,欣賞下面這幅版畫作品,其用心不可謂不巧,其形象不可謂不生動,其立意不可謂不深刻,其寓意不可謂不深遠,相信仔細品讀作品的您,定能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
《蘇三起解》 2008年
2010年,入選“土耳其第三十三屆國際藏書票大展”
民間故事《蘇三起解》說的是初次開懷的妓女蘇三,與進京趕考的貴公子王金龍相識相愛,后來蘇三被妓院賣給富商作妾,蒙冤倫為死刑。王金龍時任八府巡案,復查此案,為之平反,二人終成眷屬的故事。
這個故事流傳很久,它的生命力,我想主要是由于人民對一個妓女的坎坷命運的同情。今天這個故事對人們仍有相當大的認識作用,透過一個妓女的遭遇,使我們更加了解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一個側面,了解商業經濟興起時期的市民意識,看出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塊病灶。從這點上來說,這個故事是有現實意義的。——周東申
《蘇三起解》局部一
該作品題材選自中國白話短片小說《警世恒言》之“玉堂春落難逢夫”,故事深刻生動,蘇三起解的故事便出于此篇。因為蘇三案是明代中期轟動一時的奇案,所以《玉堂春落難逢夫》也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小說,要是套用現在的話,可以看作是某種程度上的“報告文學”,這是目前看到的相對而言最詳細的一個蘇三故事,展現出惟妙惟肖的語象。后來該故事被改編為戲曲,傳唱至今,經久不衰,其背后的意義也一直警告和感化著世人。
從圖像敘事的角度分析,周東申先生刻畫了蘇三在被提解復審途中訴說悲慘遭遇的畫面形象。這一片段是整個故事中的關鍵點,起到了承上啟下、貫穿故事線索的作用。因此,周東申先生讀文聽曲,有感而發,巧妙構思,用木刻版畫語言精心創作了蘇三起解的藝術形象。通過黑白木刻語言進行圖像敘事,完成了從文本語言到圖像語言的轉換,更加直觀和通俗易懂地講述了蘇三起解的故事。
《蘇三起解》局部二
從形式構圖分析,畫面共刻畫了三個人物,分別是的蘇三,以及分立蘇三左右的兩位解差。采用方形構圖,蘇三的頭部位于畫面中心,也是兩位解差目光的匯合后的焦點。蘇三面容姣好、披頭散發、身帶枷鎖、雙腿跪地,正在訴說自己的遭遇;兩位解差分立蘇三左右,被蘇三的遭遇深深感動:名為崇公道的長者目視前方、眼中充盈著淚水,另一高個解差把頭偏向一側,面露悲傷的神情,淚水即將奪眶而出。畫面上的三個人都在壓抑著內心的情感,觀眾也不自覺地被他們的悲傷之情所感染,隨著蘇三的訴說而動情動性。
《蘇三起解》局部三
從木刻藝術表現手法分析,周東申先生以版畫為創作載體,重視解剖、透視、素描和寫生,用犀利、明快的刀法,精細刻畫人物形象,使之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強調用線造型,如蘇三的形體輪廓線、散開的長發、裙飾線條等皆優美生動,極具韻律感和節奏感,筆斷意連;特別強調刻畫人物的動態神情,借用了中國戲劇的一些表現手段,少用道具和布景,故事的情節主要靠演員充沛的感情、豐富的表情和逼真的表演動作等體現出來,往往通過一兩個極洗練而又典型的姿勢,可以同時表現出時間、地點和特定的情景。在這件《蘇三起解》作品中,周東申先生采取背景留白的手法,著重凸顯了人物的眼神、表情、動作、服飾、身份、特征等。而蘇三、崇公道以及另一個解差略微錯開的位置布局,也暗示出一個具有舞臺效果的縱深空間。在此意義上,周東申的這件作品所具有的“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風格特征,與中國戲劇藝術強調“動作”語言的內在精神具有相通之處。
《蘇三起解》局部四
從內容意義層面分析,周東申先生在當今社會創作該作品,通過圖像闡釋蘇三起解的故事,人物形象逼真,其聲、其情、其貌,或近在你我眼前,或發生在我們身邊。當今社會物欲橫流,“找小三”“包二奶”現象頻頻曝光,由此引發的新聞和案件亦很常見。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四、五百年,但是一些事兒、一些理兒、一些情兒又是何等相似!以史為鑒,警寓后人,希望蘇三的遭遇在當今社會不會重演。——云沙西河
故事如果到這里結束,蘇三離了洪洞縣之后下獄而死的話,不免太過殘酷。好在天理昭彰,故事最終的結局是蘇三沉冤昭雪與王金龍破鏡重圓,一場悲劇終于等到一個大團圓的結局。這正是:公子初年柳陌游,玉堂一見便綢縷。黃金數萬皆消費,紅粉雙眸枉淚流。財貨拐,仆駒休,犯法洪同獄內囚。按臨驄馬冤愆脫,百歲姻緣到白頭。——《玉堂春落難逢夫》彈詞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