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南戲文脈”社會實踐(二)|浙音戲劇
“賡續南戲文脈”社會實踐
浙音戲劇系師生探索瑞安非遺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著眼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立足于賡續中華文脈、建設現代文明”,浙音戲劇系師生于今日(7月13日)對瑞安高腔傳承人進行了交流學習以及對瑞安其它本土一些非遺文化進行了探索和了解。
即將“消失”的瑞安高腔
高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明清以來多見于戲曲文獻,被專家稱為南戲的“活化石”。瑞安高腔是浙江“八大高腔”之一,其流行地域,是以溫州、瑞安為中心,北至溫嶺、臺州;西至麗水、松陽;南達福建福鼎、霞隆患克告支藝浦一帶。然而,瑞安高腔并不是發源于瑞安本土的聲腔,屬于“四平高腔”,與福建屏南縣的庶民戲屬于同一個品種。“一唱眾和”是高腔最大特色,發音以自然音為主,曲調高亢激越,多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幾乎不用管弦樂器。
瑞安高腔傳承人老師們使我們了解到,瑞安高腔的傳承面臨著諸多阻礙:瑞安高腔現在是以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方式傳承下來的,很少外傳,再加上沒有規范化、正式化和專業化的排練演出場地以及團隊幫助,公眾關注度逐漸降低,使得瑞安高腔的發展陷入困境。高腔劇種還有很多需要改良的方面,比如動作調度等,但傳承人們表示年紀大了沒有精力演出以及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他們對瑞安高腔的情懷。
從昨天的南戲館、國旗館、玉海樓等地考察學習到今天瑞安高腔的實地調研,同學們都表現出了浙音戲劇系該有的風貌。通過兩天的調研,同學們也深切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廣袤和多元,體悟到了瀕危劇種與聲腔的生存狀態,我們也在幸運之余感受到了作為當代戲曲人的責任與擔當。
“玲瑯滿目”的瑞安非遺
瑞安非遺館坐落在忠義街上,浙音師生們帶著對非遺文化的探索走進了瑞安非遺館。放眼望去,每一面墻上都介紹著關于瑞安非遺的知識。其中包括了藍夾纈(瑞安市歷史悠久的木制品工藝,現在已經有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瑞安鼓詞(一種古老的戲曲形式,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藤牌舞(一種傳統的舞蹈形式,已經有近一千年的歷史)木活字印刷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古代印刷方面有著重要地位。此外,在瑞安還有許多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東源木活字村木活字印刷、秘藏的“撿字詩”活字印刷等)等。
在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我們著重學習了解了南戲——瑞安高腔的形成過程和發展歷程。瑞安高腔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我國300多個劇種中的獨立劇種。瑞安高腔經常演出的有本戲80多個,如《雷公報》、《循環報》、《紫陽觀》、《報恩亭》等,折子戲20余個,有《宜秋山》、《北湖州》、《貂蟬拜月》、《訪白袍》等。
歷時兩天的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圓滿結束,此次瑞安之行,讓戲劇系師生深刻意識到戲曲要守正創新。身為新時代戲曲學習者、工作者,在對傳統戲曲的藝術創新過程中,不僅要在劇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還要和現代流行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網絡游戲等藝術娛樂形式相結合,讓傳統戲曲甚至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全國、走向國際。
心得體會
陳思宇
此次瑞安之行收獲頗豐!我了解到瑞安高腔的現狀不容樂觀,傳承人都已經年過半百,沒有年青人愿意繼承,傳唱劇目寥寥幾出,如此這個劇種馬上會面臨失傳。可惜、可嘆!我也想知道答案,為什么流傳至今的高腔現在要面臨消失呢?這幾位傳承人給出了我答案。一方面有經費問題。因為沒有專業的劇團作為瑞安高腔的支撐載體,沒有經費來源,這個民營劇團只能靠自負盈虧,一旦出現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靠情懷來傳承延續文化,能堅持多久?其二,瑞安高腔的本身的演出形式需要創新。戲曲若無美感也就無法吸引觀眾。我的心里五味雜陳,瑞安高腔的挖掘和搶救迫在眉睫。
方瀛笳
今年的暑假我有幸參加了由“賡續南戲文脈——瑞安高腔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整個行程為期3天。在這三天里,所有的參與人員步調一致、行動有序,充分體現了我校師生的精神面貌。此行我們參觀了非遺文化館、南戲館、紅旗館和百草園,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非遺文化館。踏進非遺文化館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非遺文化墻,上面貼滿了溫州瑞安的非遺文化:有瑞安鼓詞、有藤牌舞、有木活字印刷術。當然,還有本次實踐活動的重頭戲——瑞安高腔。瑞安高腔又稱溫州高腔,是浙江溫州市的傳統戲曲劇種,曲調高亢激越,表演質樸,曲詞通俗,可惜的是,唯一的一段高腔音響資料卻找不到了。如今,高腔名演員都已作古,這更增添了高腔傳承的難度,也削減了觀眾認同的基礎。目前瑞安只有五、六個人湊合表演高腔戲中的幾段折子戲,瑞安高腔已屬瀕危民間藝術。瑞安高腔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它無法繼續傳承的現狀令我感到惋惜。我看到這些老藝術家們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還保持著對這份戲曲的熱愛,讓我不禁感慨在今后學越劇的唱念做打方面要更加的刻苦,要珍惜現在好的學習環境,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越劇演員,為越劇的傳承發展添磚加瓦。
王奕璇
你要寫瑞安高腔,就不能只寫高腔。
你要寫東甌古邑羅陽鄉邦,
你要寫阡陌縱橫間,黃口老蒼唱和綿長,
你要寫笛琴嗩吶板鼓起,千年戲臺走青衫,
你要寫《循環報》《紫陽觀》,幕后眾人來幫腔,高亢粗獷,
你要寫努目張筋,激越悠揚,
你要寫金鼓喧闐,開鑼屬高腔,
你要寫南戲的“活化石”,
你要寫“一高二昆三亂彈”,
你要寫瑞安高腔,就不能只寫高腔,
你要寫新老祥云盛難久,
你要寫“戲籠自擔擔”的“阿柳班”,
你要寫梨園嘆不易,衣缽傳承難,
你要寫高腔戲文惜不見,白首掌班無力救場,
你要寫千古高腔盼發展,莫使高腔成絕唱。
徐文曦
從南戲館到國旗館,從玉海樓到非遺館,經過兩天在瑞安的學習,我發現從古到今,瑞安人民的思想是非常豐富、活躍的,他們會創造出一些精美的東西,并且賦予它們內涵。也正是因為瑞安人民思維活躍、精神世界豐富,瑞安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之多,也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當然,通過調研我們也發現了瑞安高腔目前瀕臨失傳,岌岌可危。作為一名戲曲專業的大學生,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為搶救瀕危劇種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夏于钘
暑期社會實踐使我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到社會的大課堂去見識世面,施展才干,增長才干,磨練意志,在實踐中檢驗自己,努力做新時代的戲曲傳承人。
此次“瑞安行”從南戲館到非遺館,再到和傳承人的溝通與學習,都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瑞安的文化之精深以及瑞安人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與熱愛。感觸最深的是高腔傳承人作為瀕臨非遺傳承人的艱辛,他們只憑著一腔對高腔的熱愛和不愿讓高腔黯晦消沉的一顆誠摯的心,仍在堅守。但由于高腔的知名度和經費都極少,使得南戲高腔還需要在戲曲本體上做文章,不可固步自封。
撰稿:徐文曦、夏于钘、方瀛笳
圖片整理:陳思宇、王藝璇
審稿:徐耀芳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