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京劇是“國粹”
我國的戲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代戲曲從何時興起,因手頭欠缺資料無從查考。但民間藝人所崇拜的戲曲師祖——“老郎神”,據說就是唐明皇李隆基。也就是說在那個時期,戲曲已經很具規模,有史料記載,李隆基是個多才多藝的戲曲人才,他不僅精通音律,還能自編自演,并且會扮演多種不同角色,其中最難的就是“小丑”,(因為小丑必須兼懂各個行當)。因此,后來很長一段時間丑角是舞臺的靈魂。
京劇雖然只有200多年歷史,但它卻匯聚了各種戲曲的特長,吸取了多種藝術的精華,集文學、美術、舞蹈、音樂、武術……于一身,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它在唱、念、做、打與手、眼、身、法、步方面的嚴格要求,是每一個成名演員,必須經過長期艱苦磨練的必由之路。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是一點不過分的。早期的富連成科班的學生,都是從小就開始練功,真正能成為名角的屈指可數,這說明,要學好京劇,不僅要艱苦磨練,還得有一定的天賦。
聽說慈禧太后酷愛京劇,把戲班子召近宮去,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徽班近京”事件。京劇的前身是由漢劇、皮黃、徽班等劇種組合而成的,最早統稱“徽班”,自從進宮演出后,便改稱“京劇”,(這當然是道聽途說,不足為據)。從此以后,京劇在皇城北京名氣越來越響,并且影響全國,迅速推而廣之,使這個新興劇種很快普及大江南北。全國各個地方,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等大城市,一時間流派紛呈,名角鵲起。從早期的楊小樓,陳長庚到稍后的譚鑫培,王耀卿。都是當時的一代宗師。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的發展的了鼎盛時期。有專門培養京劇人才的喜連成(后改為富連成)科班。后來享譽全國的譚富英、馬富祿、馬連良、劉連榮葉盛蘭,裘盛榮等均系此班培養出來的尖子。當然,也有業余愛好而“下海”的成名票友,最突出的當數言菊朋,他獨辟蹊徑自成一派,叫做“言門本派”,流傳至今仍然長盛不衰。在生旦凈丑末各個行當,又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流派,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人人皆知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須生,一時間京劇舞臺人才輩出繁花似景。在各個行當中,為表演各種人物性格特點,又攀生出更加細致的角色形象的派系,如:四大名旦中梅蘭芳、程硯秋的青衣,荀慧生的花旦,尚小云的武旦;四大須生中,馬連良的諸葛亮,譚富英的魯肅,麒麟童的蕭何、徐策,楊寶生的楊繼業(李陵碑)都是他們各自的一絕。另外,林樹森,唐韻生的活關公,金少山的楚霸王,裘盛榮的活包公,袁世海的活曹操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經典,之所以稱之為“國粹”,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廣大觀眾的認可。2011,8,23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