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劇
錫劇舊稱“灘簧”,是江蘇省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其發源地一說在無錫市東北鄉,一說在常州市德安橋地區,因而有“錫灘”、“常灘”之稱。清代乾嘉以來,吳語灘簧盛行,至道光年間出現了職業或半職業的灘簧藝人。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這一民間說唱藝術逐漸發展演變為一個獨立的戲曲聲腔劇種。
錫劇唱腔音樂以“簧調”為基本曲調,同時兼有“大陸板”、“鈴鈴調”等數十種曲調。在多年的演出過程中,錫劇形成了姚(澄)派、王(蘭英)派、沈(佩華)派、王(彬彬)派、梅(蘭珍)派、王(漢清)派、吳(雅童)派等多種富于藝術個性的唱腔流派,積極推動了劇種的發展。錫劇表演行當以花旦、小生為主,代表劇目《雙推磨》、《庵堂相會》、《庵堂認母》、《雙珠鳳》等都曾拍攝成戲曲電影藝術片。除傳統劇目外,錫劇還有一批優秀現代戲,其中以《紅色的種子》最為人所稱道。近年來,新一代錫劇表演藝術家重新打造的傳統劇目《珍珠塔》獲文化部新劇目獎,標志著錫劇在新時期進一步的發展。
錫劇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是吳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它與同屬灘簧系統的滬劇、甬劇、蘇劇共同構成了江南戲曲藝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