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奇葩“饒河戲”——鄱陽縣贛劇團建團70
鄱湖風起卷浪花,一曲咿呀唱古今。
12月11日晚,當饒河戲名伶胡瑞華甫一出場,江西省鄱陽縣鄱陽湖贛劇院內掌聲雷動、叫好聲不斷,就連饒河的水也為之歡唱、為之跳躍。
是夜,“贛風鄱韻·萬古鄉音”鄱陽縣贛劇團建團70周年戲曲晚會上演,縣城及周邊鄉鎮的戲迷們,早早入場,翹首以盼,只為一睹饒河戲名伶風采。
12月11日晚,鄱陽縣贛劇團70周年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 袁思東 攝
好戲待來客,名段饗知音。鄱陽縣贛劇團的新老贛劇表演藝術家以及演員們,同臺獻技,用精湛的贛劇表演和優美的饒河唱腔,奉獻了一臺豐盛的戲曲大餐。
饒河戲,又稱贛劇饒河調,以其濃郁的鄉土風味和優美動聽的旋律深受當地群眾的喜愛。有民謠這樣形容鄱陽人:“三天不看戲,肚里生悶氣;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深夜三更半,處處有戲看。”
今年80歲的雙港鎮樂亭村王子勛老人,打小就愛聽贛劇饒河戲,50多年來從不間斷,是地地道道的贛劇“粉絲”,“高興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哼唱一兩句饒河戲,搖頭晃腦,自得其樂!”
在鄱陽大地上,饒河戲班社非常活躍,既有專業劇團、半專業班社,亦有季節性業余劇團、自由組合的串堂班。其中,成立于1953年的鄱陽縣贛劇團,是其中“魁首”。
12月12日,大型新編歷史贛劇《燭照丹心》演出現場。袁思東 攝
70年來,劇團堅持“扎根農村,服務基層”,演出足跡遍布贛東北及閩、浙、皖等省市,廣受群眾贊譽。
70年來,劇團上下善于繼承,勇于革新,多次在國家及省市藝術節上推出精品劇目,并獲得文華大獎以及江西省多屆戲劇節大獎。
70年來,劇團走出了國家一級演員1名、國家二級演員13名,胡瑞華、張星斗、吳寅生、施國愛等贛劇藝術家,在當地婦孺皆知。
斗轉星移七十載,鄱湖奇葩饒河戲。戲曲晚會上,《瓊蕊綻放,香飄贛鄱》《繁花似錦,星辰閃耀》《薪火相傳,美韻流芳》三大篇章不僅展示了傳統贛劇藝術的獨特魅力,也讓饒河戲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12月11日晚,鄱陽縣贛劇團建團70周年戲曲晚會現場。袁思東 攝
觀演結束,中國劇協顧問董偉由衷地說道:“不虛此行,精彩紛呈!戲曲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在基層。”
同時他也寄語以饒河戲為代表的贛劇——繼續堅持“扎根農村,服務基層”,通過抓人才、抓創作、抓演出,實現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走出一條“有名家、有名劇、有名團”的贛劇藝術高質量發展新路。
“哐七才七、哐七才七……”鑼鼓家私一響,鄱陽湖畔的小孩們便知道,有戲看了,撒腿就朝著喧鬧聲傳來的地方跑去,臺下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這個鄉村的晚上是愜意的、幸福的、知足的。(袁思東)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