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戲曲藝術的本質特征文檔信息文檔編號:文-(自定義文件編號)文檔名稱:簡談戲曲藝術的本質特征.doc文檔格式:Word(*.doc,可編輯)文檔字數:2979字,(不統計頁頭頁腳及版權聲明等文字)文檔主題:這是一篇關于“文學、藝術、軍事或歷史”中“戲劇藝術”的參考范文文檔僅供學習交流,請勿商用。目錄(1)以歌舞構思組成的形體動作二、是京劇“程式”和“程式化”的理由正文摘要:中國戲曲具有歌舞性、虛擬性、程式性、表現性的特點,而以小小舞臺結合演員表演表現出無限時空,以及演員和觀眾直接交流這兩點為最本質的特征,其余特點均為其派生關鍵字:戲曲藝術;歌舞;虛擬;程式;表現;間離性;幻覺感;本質特征要認真研究中國戲曲的特點。這些特點是:(1)以歌舞構思組成的形體動作;(2)流動時空的虛擬表演;(3)規范化程式的自由運轉;(4)表現與體驗,間離與幻覺感的矛盾統一。——《一封重要信稿》,1993我想,中國戲曲的優秀傳統及其歷史價值,不可否定,但必須創造前進。這種創造和革新,絕不是象物質生產工具那樣只從實用的功利出發,創造了新的扔掉了舊的。藝術不是如此,即使它的思想有局限性,過時了,它的欣賞功能有長遠的影響。

戲曲藝術是在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我們不是要求它有什么實用的功利價值,而是要求它有高尚的欣賞的功利價值,也要求有理性的認識作用。戲曲藝術的創造,尤其是在舞臺空間和時間的處理上,借助于物質條件是極有限的,主要是靠演員人體文化的力量在舞臺表現上發揮的威勢。它在千百年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獨特的風格,它既具有一整套形式美的表現規律,又具有靈活的可變性。比如戲曲藝術的程式,在各種不同的劇種中,就有謹嚴和寬松的兩種形式。京昆和許多古老劇種,形式結構比較謹嚴,但又有自由的一面;它的自由,正是寓于謹嚴的格律之中。因其中多種無論是身段動作、歌唱聲調、鑼鼓點子,都是如此。在創造舞臺形象時,只要能掌握它的規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由。新起的劇種有另外一種自由,與前一種自由不同,前一種自由,是掌握了格律的自由。地方小戲和新起的劇種,程式比較淡化,除歌唱外,程式規范,比較寬松,接近于生活,獲得直接再現生活的自由,當然并不是把生活的原型搬上臺去。正因如此,它的吸收容量也大,大可橫向借鑒,但必須選擇。如果只圖聲光喧耳奪目,情節怪誕離奇,似乎是現代化了,但表演無藝,即使藝高,也淹沒于繞亂的聲色之中。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弄斜了再來,探索豈容置疑?就是物價太貴了。

我想有些新起的戲曲劇種,雖要繼承,不是非要向老劇種看齊,應在不斷的實踐中開拓創新,但應有自己的特點。——《戲曲“程式的間離性”和“傳神的幻覺感”1988史(斯)氏體系所講的“貫穿動作”和“規定情境”都是值得戲曲藝術借鑒的,但必須結合戲曲的技術,這樣,就可以把歌舞和貫穿動作通過事件結合起來,既富于感性形象的審美又突出了行動的內容。“規定情境”也應當和虛擬的手法相結合,戲曲舞臺環境,雖不采用寫實的布景,但在假定的時間和空間中所表現(的)人物的性格和情緒都可以在虛擬的身段中體現出來。歌舞技術高低不同,演員主次地位有定,這種情況,很容(易)造成明星制度,我們要求做到特殊的技術表現不能游離于整體之外。中國幾百年來無數藝人以肉體繼承下來的術是世界罕見的。但這種藝術發展的快慢決定于演員體驗能力的大小與深淺,這一點,戲曲導演的設計和指導非常重要。戲曲導演的任務,就在于引導演員掌握這種特殊的體驗策略,這是本質的東西。中國戲曲藝術以它自己的特殊性,運用中國文藝傳統的虛實結合、形神結合、意象結合等美學原則以創造各種各樣生動活潑的舞臺形象,它克服了物質條件的限制,以簡單的物質媒介盡量發揮人的形體文化的光輝,創造出形神兼備的形象和天寬地闊的舞臺環境。

歌舞表演生活,和自然生活有很大的距離,它在表演上情感的濃度和深度不是自然形態的生活所能比擬。戲曲程式,它本身就蘊藏著無盡個性的成分,這種個性的東西要靠演員的體驗把它挖掘出來。通常的生活動作和戲曲的身段有結合又有距離,歌唱和通常的語言有結合也有距離。由此出發,在整個的舞臺表演結構中各個成分都是有結合又有距離的,這種距離我把它叫做中國戲曲的“間離”形式,這也受到柏(布)來希特的啟迪。不過中國的戲曲“間離”是中國戲曲的體制決定的,不是故意做出來的。說到“結合”,即歌舞形式表現的人物情感是很有感染力的。這種假戲真做的結果,它的結合程度的深刻性,能使人產生一種藝術真實的“幻覺”感,所以我稱中國的戲曲表演是“程式的間離性”和“傳神的幻覺感”的結合。我認為這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本質,也是戲曲導演工作者要研究和掌握的導演藝術本質。——《戲曲導演藝術的本質》[注]此文與《戲曲“程式的間離性”和“傳神的幻覺感”》一文(收錄于《中國戲曲藝術教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內容相似,可能寫于同一時期。在講京劇特點的時候,一、“西皮”、“二黃”的吐字和聲腔的形式,與其它劇種相比,有自己的特征。它吸收了各劇種的南腔北調,以西南幾省的語音為基礎,創造了一種所謂“湖廣音”與“中州韻”的聲腔。

其四聲的調值、調類,包含的音樂性比較豐富,有利于行腔使調。京劇雖要求音韻和聲腔的和諧但疏于文學,這就使戲劇的形式美略多于內容。京劇既是“以歌舞演故事”,也產生了歌舞的表演技術和故事情節經常發生矛盾。歌舞要顯露出驚人的技術表現,故事要保持它情節系統的完整。因此,故事就要限制歌舞技術游離于情節,以及破壞情節的自由行動,它要求歌舞技術只能在情節的規范里放蕩馳騁,反作用于故事情節的審美要求。但同時又要看到京劇不僅僅是滿足于表演故事情節的一面,{為什么}一個戲的故事情節熟透了,為什么還要經常去看呢?這就是在故事情(節)的制約下,還要在歌舞上(唱念做打),欣賞它們各種不同的風格及流派的理由。這是很重要的理由。二、是京劇“程式”和“程式化”的理由。在原理上說,既是“以歌舞演故事”,就必有一定的“程式”。京劇的“程式”,因為吸收了其他劇種程式性成分,使京劇的“程式”內涵更為豐富,形式更為謹嚴。所謂“程式”,就是圍繞著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行當性格造型上,舞臺的空間處理上、音樂上、舞美上,都是有相對獨立性和規范性的單元。所謂“程式化”,則與戲劇情節結構上有內在的聯系,它把這種聯系,貫串成為有彈性的、表現形體和心理的一根練鏈它以虛實結合的策略,也能表現環境的景色,是人物內心外化的載體。

這根練([HT5”,5F]鏈)條在尺度上有許多環節,它可斷可續;可拆可連;可松可緊;可繁可簡。它對表演人物的千姿百態,靈活性很大,它不是一對一,而是一對多的靈活運用。這些東西,雖源自生活,它對生活的原型起了性質的變化。戲曲的“程式思維”,是形象思維的特殊形式,京劇的“程式思維”又是戲曲思維的特殊形式。戲曲歌舞和京劇的歌舞姿態,以及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在“程式”的運用上,在這些技術里面,都積淀著情感的因素。漢代的《毛詩序》認為:詩歌舞,都是有情感的聯系的。它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盡于言,言之不足,故 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這就是說,劇詩和歌舞在情感和意志上有廣泛的聯系。歌 舞的技術程式,既積淀有情感的因素,所以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甚至 歲的孩子,只要學會一定的程式技術,演出戲來,也能叫好。那些文 化不高的名演員,他們掌握了程式技術的功夫,善于運用它,就能演 出很出色的戲來。一個大體懂得了幾手程式套子的作者或導演,也可 以搞出看得下去的戲來。這就是因為“程式”里積淀著情感的因素和 審美因素的理由。 “簡談戲曲藝術的本質特征”文檔源于網絡,本人編輯整理。本著保護作者知 識產權的原則,僅供學習交流,請勿商用。如有侵犯作者權益,請作者留言或者發 站內信息聯系本人,我將盡快刪除。謝謝您的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