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懷寧,或許知道的人并不多。但說起黃梅戲,多數人都能哼上兩句?!盀榫壤罾呻x家園”“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懷寧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正是黃梅戲的起源地之一,素有“黃梅故里”的稱號。在這座江北小城里,幾乎處處都可以聽到悠揚的黃梅調。黃梅戲起源于采茶調,后發展為一門戲曲。黃梅戲一直是懷寧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從最初田間地頭采茶時隨性發揮的歌謠,到后來為謀生計的民間戲曲藝人街頭賣唱,再到如今公園廣場里大家自娛自樂的表演,黃梅戲的音符在這片土地上流轉了上百年,見證了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幼時就跟隨外婆學唱黃梅戲了,那時家里沒有電腦和手機,只能是外婆教一句,我跟著唱一句。七歲的時候,我就能翹著蘭花指,走著小碎步,唱著《到底人間歡樂多》,給一家人的年夜飯增加新節目。我還不識字,也不懂戲詞的含義,外婆只好一句句給我講:“潘安,是古代一個非??〉哪腥?。嬋娟是形容女人漂亮,就指這個女駙馬?!蓖馄胚€給我講其中的故事,拍著我的頭說:“寶寶以后也要做女狀元?!?/p>

在那個年代的小鎮里,能聽到戲的機會很少,電視里沒幾個頻道,收音機也很難接收到信號,所幸還有到處表演的戲班子。戲班子是當時最具人氣的娛樂活動了,一般是逢年過節才來我們鎮上。小孩子是最敏銳的,戲班搭臺子的時候孩子們都跑去看,然后趕緊回來通知:“要唱戲了!”

黃梅戲是什么_黃梅戲是京劇嗎_黃梅戲是湖北的還是安徽的

那時也沒有廣場,一般是找個空曠的馬路旁或者工廠門口表演。我當時對這門功夫好奇極了,看完戲就拉著外婆去問。很多年過去,我依舊記得那個扮馮素珍的阿姨給我擺手“伢,莫學這個,念書。我是家里沒得飯吃才學這個,你不曉得童子功幾苦,還要一天到晚到處跑?!彼龘u頭,臉上的粉撲簌簌往下落,落到紅色的狀元袍上。我就沒再動過想正兒八經學唱戲的念頭,只是偶爾跟著外婆坐在巷口,一邊搖著扇子納涼,一邊跟其他的爺爺奶奶們唱個兩三句。

小鎮在一天天變化,原本就兩條街的鎮子,慢慢地竟然變成了“中國特色小鎮”,這幾年回家,我再也沒看過民間的戲班子,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手機、電腦都普及了,大家足不出戶就能想看什么看什么,還能用“唱吧”這些手機軟件來練習如何唱戲,好好地過一把癮。至于現場表演,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會展中心等會場幾乎每周都有縣藝術團的表演,還都會給老人們發門票。戲曲愛好者們可以坐在寬敞的大廳里,享受精心編排的表演。

廣場、公園都建了起來,還特意為黃梅戲愛好者設計了一個圓臺。許多人會在風和日麗的天里叫上身懷絕技的各路好友,帶著二胡、鑼鼓、揚琴,甚至還有戲服和道具,唱念做打有模有樣,再也不像從前只能在小巷里喊上幾句那般束手束腳了。

黃梅戲是什么_黃梅戲是湖北的還是安徽的_黃梅戲是京劇嗎

黃梅戲沒有被遺忘,也在被升級。多年前安慶師范學院就成立了黃梅劇藝術學院,對黃梅戲人才的培養再也不是民間戲班子里師傅與弟子的傳統模式,而是采用了現代課程,如聲樂課、舞蹈課、表演課等,系統性培養人才。從戲班子謀生的路子、老百姓閑暇時哼的小調,發展成群眾樂在其中的娛樂活動,甚至是一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在進步,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不再貧瘠得只能依靠黃梅戲這一口水來滋養,而有了更多選擇。它再也不是跟著炊煙一起飄蕩在巷子里的那句歌謠,而成為了徽皖大地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

黃梅戲是我家年味的高潮。過年聚會,待一大家子都酒足飯飽了,大姨就會拿出手絹,拉著我的媽媽走到客廳里,商量著要唱什么。姨父們就會笑著“又開始了又開始了”,上手把椅子擺成半圓,作為小輩的我趕緊倒上茶水,再添點瓜子,讓大家圍著這兩個演員坐好。大姨和媽媽都很會唱戲,兩人一剛一柔,一個宏亮高昂,一個纏綿婉轉,擺著手指踩著步子,搭配得相得益彰,就算唱的都是老曲子,我們也依舊看得津津有味。

曾經唱著歌謠的長輩都已老去,曾經跟在后面連一句都唱不了的孩子都長大成人。黃梅調在代代懷寧人的口中傳唱,歌聲跨越幾代人,如眼前冬去春來的這片綠色,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