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戲曲文化】中原沃土,文化之源——豫
中原沃土,文化之源。幾千年來,群雄逐鹿,王者爭權,中原大地,歷盡滄桑,飽經憂患,九曲黃河在這里伸展,中華文明在這里擴展。在中原大地之上,河南人向外地人說起豫劇,往往眉飛色舞,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外地人提起豫劇,也大都翹指稱贊??梢哉f,豫劇是河南人的驕傲,是中原大地上一枝永遠開不敗的奇葩。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原文化孕育并推進了河南豫劇的變革,河南豫劇反過來又成了中原文化前進的動力,對中原文化的繁榮、傳承、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河南豫劇從無到有,從一般到復雜,從單一的取悅到后來的文化傳媒,經歷了數百年的演變,豫劇所承載的藝術精髓取于河南源于河南,豫劇與中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豫劇的起源
豫劇,也叫“河南謳”、“靠山吼”。豫劇的前身是河南梆子,河南梆子源于陜西的梆子腔,也就是我們大家所說的秦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區差異,陜西梆子腔逐漸河南化,同時也受到了其他地方戲如同州梆子、蒲州梆子、皮黃腔、羅洗等的影響。
清代乾嘉年間,河南梆子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河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劇種,并且經過眾多老藝術家的改良,演變成了現在的豫劇。豫劇最初發展于以開封為中心一帶,開封濃郁的文化氛圍為豫劇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隨著豫劇的逐漸發展,現在又分為四個流派。開封一帶流行的是祥符調,祥符調有明快、活潑、俊俏、華麗的特點,它是豫劇的母調,是河南梆子的源頭和核心。
祥符調傳入豫東地區后,形成了一個地域流派,豫東調,豫東調主要流行在商丘地區的永城、虞城、鹿邑、寧陵,山東的曹縣、菏澤等地區,音樂高亢、激越、挺拔,女聲花腔較多,明快、俏麗,男聲挺拔、昂奮,以本嗓“帶喊兒”唱出,“河南謳”之名由此得來。
沙河調大約形成于清朝同治年間,比祥符調、豫東調形成時間晚一些,主要以漯河、周口為中心,流行區域在許昌、禹縣、長葛、郾城、安徽的界首、阜陽等地區,音樂特點粗獷、豪放,以激情見長,特點是字多腔少、似說似唱,生活氣息濃。
豫西調形成時間較晚,大約在清朝末期,主要流行在鄭州以西地區,由于山區較多,豫西調又叫“靠山吼”“靠山簧”“山梆子”,音樂特點渾厚圓潤、沉穩厚重,尾音落音低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豫劇的形成與中原人民的風土人情,生產生活,欣賞習慣密不可分,是中原文化造就了豫劇。
二、豫劇的發展
民國時期,豫劇的前身河南梆子逐漸成熟。當時的梆子戲通常表演于鄉村的大戲臺,而 1914 年時倩云先生進入開封羊市街普慶茶社演出梆子戲,成為河南梆子由戲臺進戲園的歷史轉折。此后,河南梆子的演出由小戲院推進到大戲院,逐漸擴大了河南梆子戲的影響,提高了梆子戲的聲譽。
1934 年,樊粹庭正式投身豫劇事業并創辦了豫聲劇社,豫聲劇社”的創辦是豫劇城市化的開端。樊粹庭先生對豫劇社的管理有很大的創新,通過他的創新,豫劇有了重大的跨越,真正在人民生活中扎下根,真正和城市文化結合在一起。
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更是讓豫劇從地方走向了全國。她帶領著她的劇社走進六座城市演繹豫劇《花木蘭》,她又在樊粹庭對豫劇社的改革基礎上,巧妙地將豫東、豫西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同時還融入了曲劇的唱腔,讓豫劇更好地發展壯大。后來,《朝陽溝》的出現對于豫劇的發展來說是質的飛躍,它不但做到了戲曲與現代生活的結合,而且也擺脫了傳統戲曲的枷鎖,由此形成了豫劇現代戲。
在豫劇的發展成熟過程中,除深受人們喜愛的《花木蘭》《七品芝麻官》等古代戲外,現代戲也以其深刻的寫實性贏得了贊譽,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小二黑結婚》《朝陽溝》《劉胡蘭》等。
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戲曲發展受到制約,盡管全國戲曲行業前景普遍不景氣,但豫劇現代戲《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卻成了當時影響較大的劇目。在豫劇的發展中,常香玉、閻立品、馬金鳳、牛得草等戲曲大師應運而生,并有很多佳話傳世。近年來又有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谷秀榮等大批豫劇青年藝術家成長起來并走向成熟。
如今,豫劇文化逐漸成為現代中原人民文化生活的主體,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在平時的生活中,公園里隨處可見有中老年人在唱豫劇,他們自己奏樂打板,甚至還有自己的樂器來伴奏。另外,河南電視臺每周日晚上都會播《梨園春》節目。豫劇與中原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豫劇的特點
(一)受眾廣泛,娛樂性強
豫劇有著光輝燦爛的發展歷程。自豫劇誕生之后,就不斷向外拓展,不僅生根開花于河南的城鎮鄉村、平原山區,而且流布于全國多個省區,在全國三百六十多個劇種中,其專業劇團數量居于首位。
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從寶島臺灣到鴨綠江畔,“豫劇迷”無處不在。豫劇的娛樂性特別強,形式簡單,表演易懂易學,調子簡單,詞句通俗。
再次,豫劇富于地方性,腔調高亢激昂,表演爽直率真,富有河南地域氣息。尤其是豫劇的寫實風格讓老百姓感到親切,其鄉土味兒讓老百姓感到自在。
(二)鄉土氣息濃厚
豫劇體裁幾乎全部來自于民間,鄉土氣息濃厚突出。粗淺的道白,通俗的旋律,恰當的表演,聲情并茂,與農民生活相近,以反映普通人生活和家長里短的故事情節為主旨,決定了它通俗易懂、易于傳播的特性。
不同社團的創新演繹,使劇本更加接近當地的風土人情,所以河南戲曲的創作者通常不詳,因為它不可能是某作家獨立創作,通常來源于群眾的生活,編劇中經常吸收普通群眾的建議,尤其演出后與群眾的交流結合,成為豫劇的獨特創作加工方式。
豫劇生活化、平民化,質樸本色,雅俗共賞,因此,深受普通群眾的喜愛,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這也是豫劇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并成為全國第一大地方戲劇種的根本原因。
(三)無曲無譜,口頭傳唱
豫劇是民間戲曲,決定了其民間音樂的屬性,這種屬性不僅使其有別于歌劇、古典樂等形式的音樂,更是決定了它不同于其它音樂形式的創作方式和流傳方式。
豫劇的初始發展流傳于民間,通常是口頭傳唱,因為無曲無譜,加之演唱人員通常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戲曲的傳承主要依靠師父的言傳身教。豫劇傳唱過程中沿襲的多是當地風俗,因為演唱沒有固定章法可循,所以演唱者或學習者往往可以根據當地土俗或個人情況,創新唱法。
所以豫劇演員也經常借鑒其它名家或戲迷的演唱建議,如此經過不斷潤色、整合,并伴隨時代變遷而吸收民間文化不斷充實發展。
這些民間創作的特點決定了同一劇種不同地區不同社團表演時的差異,民間藝術的特性又決定了它的廣泛適用性,這些劇作者編寫時在力爭戲曲臺詞更雅致一些的努力中,使豫劇的文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豫劇是中原文化派生出來的產物,對照著中原人民的審美觀念、風土人情、民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它和中原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屬于一種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關系。
從豫劇中的人物情感再到事件發展,包括戲劇的情趣,都充滿著中原地區傳統文化特色。中原文化活動是豫劇賴以生存的土壤,不僅促進了豫劇的成長與發展,也將中原地域文化的精神本質有機地融注到豫劇中,并通過豫劇使這種中原文化精神得以傳播和延續。
由此可見,中原地域文化和豫劇兩者之間缺一不可,兩者相互影響、融為一體。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