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劇名家唱段馬友仙專輯」蒲劇馬玲玲專場
馬友仙的西湖山水還依舊秦腔唱段是誰寫的
馬友仙的西湖山水還依舊秦腔唱段是楊滿元寫的。因為馬友仙的西湖山水還依舊秦腔唱段歌曲中,作詞為楊滿元,作曲為冉飛記,所以馬友仙的西湖山水還依舊秦腔唱段是楊滿元寫的。
秦腔有那些名家
1、馬友仙
馬友仙(1944~)女,漢族,原籍陜西合陽縣。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項目傳承人,秦腔“馬派”創始人。8歲考入咸陽大眾劇團,學演小旦、兼演青衣。
10歲時以一出《柜中緣》唱紅了咸陽以及臨近地區。以后多年又陸續推出秦腔折子戲《河灣洗衣》、《打魚殺家》、《走雪》等,以音色優美、唱做俱佳而轟動劇壇。
此后隨著藝術上的追求上進和技藝的不斷提高,又分別在秦腔傳統戲《五典坡》、《玉虎墜》、《三滴血》、《游龜山》、《紅樓夢》等大戲中擔任主角。
2、贠宗翰
自幼酷愛秦腔藝術,1952年進入西安三意社學員班學戲。師承著名藝人張朝鑒、李天堂、李慶增等。入科半年后就登臺演出,開門戲為《蘇武廟》。
相繼又演出了《蘇武牧羊》《穆柯寨》《四進士》等戲,引起了群眾和領導的注目與重視。1960年調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又經馬健翎、李玉敏、袁多壽等著名藝術家的嚴格訓練和教導。
成功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代表劇目有《趙氏孤兒》、《十五貫》、《魚腹山》、《殺廟》、《血淚仇》《二堂舍子》等。
他的許多優秀劇目和唱段被錄制唱片、磁帶、碟盤發行全國,甚至流傳海外?!洞蜴偱_》一劇曾被中央戲曲研究院錄像,作為研究秦腔資料保存。
他的學生遍及西北五省,有的已成為國家一級演員,表演藝術家。他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善于中縱向繼承、橫向借鑒,博采眾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
表演方面注重刻畫人物內心,瀟灑穩健,剛柔相濟,質樸深沉;善于吸收兄弟劇種的特長,如京劇須生的身段做派、蒲劇的髯口、帽翅技巧、昆曲的步法指法等,使之融入自己的表演中。
聲腔方面在繼承唱念韻味技巧的基礎上大膽借鑒京劇花臉唱腔的共鳴特色,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探索秦腔須生新唱法創出了一條新路。
他的嗓音高亢清亮,行腔圓潤流暢,韻味濃郁醇厚,聲情并茂。尤其象《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腔,堪稱其代表做,至今廣為流傳,被譽為“小浩亮“。2015年11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75年。
3、李愛琴
李愛琴出生在一個貧寒的梨園世家,祖父是唱皮影戲的,渭北一帶年長的老人經常說“四楞子”李三的跑臺子,這李三就是李愛琴的祖父。
父親李萬祥農忙在家務農,農閑跟著祖父到集鎮村舍去演出。后來,祖父去世了,父親為了糊口謀生,就帶著5、6歲的李愛琴離鄉背井闖蕩江湖。
李愛琴先在彭藝社扮小孩、演丫環,隨后到大華社,在李正敏、董化清先生的培養指導下,先后演出《探窯》、《三娘教子》、《五典坡》等戲。
由于嗓子好,吐字清,演戲投入,再加上年齡小,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被稱為“六齡童”。1954年參加陜西省軍區五一劇團,開始系統練功和學文化。
為排演《戚繼光斬子》,她曾向京劇名家李萬春先生學習;1956年以《戚繼光斬子》參加陜西省戲劇會演,獲演員一等獎,并榮立三等功一次。
1959年被評為陜西省勞動模范。同年,她入選參加陜西省演出團到北京以及滬、粵、鄂、滇、川等省市巡回演出。
在演出團受益于秦腔名家的具體指導,其間又先后得到蓋叫天、紅線女、陳伯華等名家的指教,使她表演藝術水平有新的飛躍。
4、肖玉玲
肖玉玲,女,秦腔閨門旦。從藝40余年,在秦腔閨門旦行當中獨樹一幟,對于每一個角色的塑造都性格鮮明,活靈活現。1958年,年僅18歲的她就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電影《火焰駒》。
對于角色黃桂英的成功塑造,使她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角。世稱“(?。┬づ伞?。代表作品有《五典坡》中的王寶釧、《玉堂春》中的蘇三。
《狀元媒》中的柴郡主、《探窯》中的王寶釧、《紅珊瑚》中的珊妹、《孟麗君》中的孟麗君等藝術形象。2017年4月21日7時,肖玉玲在陜西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9歲。
5、康少易
出身梨園,自幼深得父親教誨和各位高師面傳心授,經幾十年舞臺實踐,悟出了四功五法在于“范“的真諦,悟出了“不像不是戲““太像不是藝”,此為戲也的至理。
悟出了藝術之道,無外由簡到繁,繁能而簡,繼而精,然達通靈化境者,非幾輩人之致力于此是不能完成的。因之,我們應遵循藝術之道以不懈之力,把戲曲藝術傳下去。
多年來,為秦腔、豫劇、蒲劇、京劇傳授了《四杰村》《鬧龍宮》《金錢豹》《反西涼》《殺四門》《鐵公雞》《金雁橋》《火燒裴元慶》《白水灘》等劇目。
特別是《盤腸戰》由陜西省京劇團康云翔在北京演出獲得中國文化部金獎。傳子康云翔秦腔、京劇,昆亂不擋的全能武生,授徒安波、冉星、王沖、同超、胡小毛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