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貴妃醉酒》現在是梅派的代表作,別的旦行流派已很少演了,但《醉酒》這個戲在解放前卻不是這種情況,包括象四大名旦等出名的旦角演員都常演,非梅派所獨有,而且這個戲最早不是正旦應工的戲,若說起這個戲的演變,還真有點復雜,我們可以追根溯源的說一說。 最接近于以后京劇《貴妃醉酒》的最早版本應是從乾隆時昆曲樣式的名叫《醉楊妃》的演出劇目來的,但這個戲的唱腔又不完全符合昆曲的規律,昆曲是相當嚴格的,必須有固定的成套的牌子,但當時這個戲不太符合這一點,故只能說是昆曲的變格,因為這個原因,昆曲雖是雅部,但它卻被歸入了花部,后來又易名叫《楊妃怨》,因為它是昆曲的形式,所以當時是用笛子伴奏的,當時就很流行,隨著徽班和漢班相繼進京,他們中的藝人對它進行了加工整理,把原劇縮短,顯得更精練了,相傳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醉酒》相傳是四喜班吳鴻喜所創編,吳的藝名叫月月紅,是漢劇花旦演員,但以現在徽劇和漢劇都有這個劇目來看,我認為最早對這個劇目改編的是徽劇演員的可能性更大。

有兩個主要個原因,徽劇早于漢劇進入北京,徽劇是乾隆后期,漢劇則是嘉慶后期,而在乾隆時此戲已有,當時同為花部戲的徽劇,不可能不對當時在北京很流行的《楊妃怨》進行改編演出,徽劇班繼承和革新了這個劇目是可能的,那時漢劇班還未進京;再有二黃體系的四平調是當時徽腔的主要腔調之一,漢調當時是以西皮腔調為主的,至于它的二黃調本身就來自于安徽徽劇,它的二黃調比起徽劇來要簡單的多,而《醉酒》全劇皆是四平調,并且腔調復雜,再說進京后未獨立組班,是搭徽班演出的,完全有從徽劇中又把此劇目作為自己劇種再演出的條件,吳鴻喜可能把此戲演的更出色些,那時與現在相隔又近二百年,連梅蘭芳先生都對此事不敢肯定,故我們現在誤認為京劇最早的雛形是吳所創就不奇怪了,我認為徽劇早于漢劇演出此戲是根據兩劇種的聲腔特點和進京早晚猜測的,算不得準,但不管怎么說,吳鴻喜對此戲的貢獻不可埋沒。 京劇形成后最早演《醉酒》的演員已沒法考證,但可肯定的是在京劇中演紅這戲的是刀馬旦創始人余玉琴,余原為花旦,故這戲原來為花旦劇目,(我想這與京劇形成前此戲就是花旦演出有關),按說演貴妃青衣最對工,但為什么演此戲的是花旦而不是青衣呢?一是此劇目的做工繁重,而且還有一些特技,以前的青衣無法勝任;二是這個戲原來情節很不健康,用花旦表現更合適些?,F在這戲基本還是余玉琴的路子,余以后繼承最好的是花旦演員路三寶,現在我們看到的《醉酒》大多是他的路數,四大名旦和筱翠花、芙蓉草都是直接或間接跟路學的,但最能體現路三寶原貌風格的是筱翠花,能繼承他風格的傳人為毛世來和陳永玲,陳永玲在筱派風格的基礎上也吸收里梅派的一些表演方式,他剛去世不久,此戲有錄像傳世。

真正為此戲成為正旦常演劇目是從王瑤卿創立花衫行開始的,從此后,旦行的戲路大寬,青衣已不是只抱肚子傻唱了,唱青衣的演員對花旦、刀馬旦也能跨行演出了,有的甚至演的很好,大多數演員也都按青衣或花衫的路數演了,當然花旦 演員也還演,這兩種風格有些差異,但大體差不多,不過花旦是踩蹺的。四大名旦和徐碧云、朱琴心等名旦都是按青衣和花衫的路子演的,但各有特點,程硯秋先生要婉轉些,他下腰銜杯和臥魚兒的身段技巧功力極深;尚小云先生要明快些,他的做工舉重若輕;荀先生要嬌媚些,他的唱念做都具特色。梅蘭芳此戲是路三寶親傳的,但他對這出戲是改革最早,也是改革最徹底的一位演員,在所有梅先生改革的劇目中,《醉酒》要算改的次數最多的,王瑤卿先生創立了花衫行當,最終實現于梅蘭芳,因此他是以花衫實踐此戲的的第一人,(王瑤卿未演過此戲)梅先生改革此戲是一步步進行的,并非象一些人說的那樣一步到位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梅早期和中期這個戲內容也不算很健康,他把楊玉環的思春丑態和與太監調情的表演逐步刪掉了,還重改了一些不健康的唱詞和念白,這樣到解放前夕就基本改干凈了,那種“色”的成分就沒有了,他還在這個戲中廢棄了踩蹺,豐富和發展了唱念做的表演,到解放后又加工了一次,這次是對思想主題的徹底改變,使楊玉環由借酒消愁的貴婦人變為表現宮廷內婦女抑郁苦悶的 內心世界,由于這個戲的不斷變化,梅先生成了最適合演這個戲的演員,一是他精湛的技藝;二是他改革的最成功;三是他的表演風格非常適合,雍容華貴和儀態萬方的貴妃用梅派的特點演最合適,所以梅蘭芳越演越紅,四十年代后別的名演員就基本不演了,這個戲也就成了梅派的代表作。 《貴妃醉酒》有一些獨有的特點:一是貴妃娘娘的角色應由正旦演,卻一開始是花旦演的,并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雖然以后還是改成了正旦,但直到現在仍有按花旦路數演出此劇的;二是主角出場先唱后念,并一人從頭到尾都是獨唱;三是這出戲全部是四平調,一個板腔到底,并且腔調旋律豐富而復雜,這在別的有四平調的劇目中是不多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