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三大思維:讓文藝的“源頭”和“碼頭”
我們來討論上海的舞臺藝術創作問題,毫無疑問應該置放在把上海建設成為面向世界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背境下來聚焦。放眼全球,主流藝術的滑坡、觀眾的老化和遞減是個世界性的問題,中國戲曲從主流文化滑向邊緣的過程,是這種被動局面的組成部分。
從全國而言,多年以來,戲曲演出場次和收入連年下降,雖然2014年因政策原因增長29.8%,但實際上只比2011年增長13.3%。觀眾人次從2011年起也是每年略有減少,2014年有所增長,也不過達到了2011年的221萬水平,2015年增加到了238萬。這兩年在場次和觀眾人次有所增加的同時,票房收入卻在持續下降,2015年戲曲演出的票房收入1.44億元,僅僅是2011年時的81.8%。
京津滬依然是戲曲演出的重鎮。但是,2015年北京戲曲演出2047場,天津469場,上海417場。觀眾人次北京71萬,上海25萬,天津21萬。票房收入北京6187萬元,上海2434萬元,天津1174萬元。從這些數據而言,上海還是戲曲演出的碼頭,但恐怕已經很難說是大碼頭了。上海要成為真源頭和大碼頭需要雙管齊下的努力。“源頭”和“碼頭”不能偏頗,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而是一體兩翼,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激蕩。所以我們需要強化系統思維。
上海淮劇團《金龍與蜉蝣》劇照
戲曲的創作和演出難不難?當然難!但是,如果難而不去努力,就會更難。所以,我們從2008年春天起,開始了一場有開始不會有結束的大膽嘗試,以聚焦新劇目、展示新成果、拓展新觀眾為宗旨,在每年演出淡季的3、4月份,在民族戲曲不斷滑坡的當下,在以往幾乎沒有戲曲演出的浦東,逆勢而行,策劃舉辦按市場運營的方式以民族戲曲為核心內容的集中展演。上海的許多優秀劇目在名家名劇月中亮相,如淮劇表演藝術家何雙林對淮劇《金龍與蜉蝣》能夠登上新建的現代化劇院感慨萬分。又比如,作為第七屆東方名家名劇月的閉幕演出,上海京劇院集中主力陣容,精選了三國戲中的十三出,重新整理編排再創作,以兩天不同的劇目和主題連演兩場。去年舉辦第八屆時,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所屬五大院團聯袂集中亮相。東方名家名劇月不僅是上海院團展示階段性藝術成果的良好平臺,也是外省市表演院團越來越愿意前來參加的戲曲展演活動。如在策劃2013年舉行的第六屆東方名家名劇月時,新創排了王君安主演的越劇《柳永》的福建芳華越劇團,輾轉聯系我們,希望參加。但那時東藝的檔期都已排滿,只有大家有意回避演出的清明節有兩天空,芳華越劇團欣然接受,結果兩場演出票銷售一空。
福建芳華越劇團《柳永》劇照
第九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從2016年3月18日至4月24日正在隆重舉行,一個多月時間里將集中獻演15臺19場戲曲演出,其中包括湖北省集結四大劇種五臺大戲整體亮相,閉幕演出為上海昆劇團為紀念湯顯祖去世400周年獻演的典藏版《牡丹亭》。九屆東方名家名劇月,合計有來自12個省市(包括臺灣)的表演院團演出了京劇、昆劇、越劇、滬劇、淮劇、粵劇、川劇、甬劇、黃梅戲、滑稽戲、秦腔、漢劇、楚劇、評彈、南音和新昌調腔等22個劇種的119臺163場演出。登臺的藝術家也匯集了5位梅花大獎、73朵梅花獎、47朵白玉蘭獎和44個文華獎。而創辦并推動這一品牌演出的關鍵是播種式營銷的思路和實踐。
湖北省京劇院《徐九經升官記》劇照
在戲曲發展方面,我們對創作的投入、演員的培養、理論的探索等方面作了諸多努力。但是,一方面好戲還不夠多,另一方面好戲并不總是會有觀眾。從這個角度而言,說現在是營銷決勝的時代也沒錯。我們應在觀眾培育、市場拓展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財力和精力,用現代意識和創新理念來推廣傳統戲曲。我們也應該思考,在戲曲推廣和演出營銷中,我們的眼睛更多的是盯著觀眾的口袋還是腦袋?把票賣出去是營銷的結束還是開始?當我們在講兩個效益一起抓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清晰地意識到應該用公益的心態來做商演,以商演的思維來做公益?
營銷的源泉是信息不對稱,營銷的本質是傳播與溝通。對目標受眾的深刻理解,良好的營銷傳播,節目與服務和受眾期望之間的契合,是市場推廣的三大著力點。解決好這些問題,不僅有利于長遠的跋涉,也可以找到解決現實問題的一把把鑰匙。所以,臺上臺下,眼睛需要多多向下。主體客體,目光更多聚焦觀眾。所以我們需要強化創新思維。
上海京劇院《戲說三國》劇照
文化多元化和藝術小眾化是演藝文化發展的一大趨勢,小眾藝術不去研究大眾心理就不會有前途。對于普通觀眾而言,聽到“戲曲”兩個字往往存在兩個誤區,或覺得“看不懂”或認為“不好看”。其原因可能是沒有過真正的現場觀劇體驗,也可能是沒機會接觸到優秀演員和優秀劇目。在名家名劇月舉行期間所作的三次觀眾調查顯示,從未看過戲曲的“新觀眾”,2008年時占2/3。觀眾中覺得戲曲“很好看”的占45%,認為“好看”的占41%,兩者相加達86%。反映“一般”的為13%,說“看不懂”的僅1%。因此,我們對演出市場的基本判斷是,需求疲軟,觀眾不足,處于供給決定消費的階段。重要的是播種和耕耘,千方百計地去了解觀眾、激活觀眾、拓展觀眾隊伍,否則就不會有未來。
中央提出“供給側改革”之后,我們專門學習了相關內容,才弄清楚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經濟學家提出的“薩伊定律”和二十世紀與之針鋒相對的凱恩斯主義的不同論述。各有道理,但靜態來看,也各有偏頗。關鍵還是有效性。從劇目創作到人才培養,從品牌建設到市場推廣,從票價制定到觀眾服務,從根本上來說,應該牢固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受眾的多少和市場的前景,才是文藝創作的目的所在和巨大動力。東方名家名劇月的探索說明,文藝繁榮不繁榮看演出,發展不發展看創作。上海的演出和創作需要總體布局、兩線作戰、協力推進,實施觀眾倍增計劃。所以我們需要強化導向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之后,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反響強烈、深受鼓舞,有不少同志說文藝的春天來了。其實,春天更是播種的季節,對從事文藝事業的人來說,播種和耕耘是長期的使命。陽光明媚,雨露滋潤,撒下更多的種子,持之以恒地精耕細作,國際文化大都市才會向我們健步走來。
本文轉載自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ID:)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