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到北京演出的臨清時調仍在傳唱
臨清時調
“臨清時調”是臨清市民間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曲種,迄今已有二百年的發展歷史。它是北方著名曲種“天津時調”的姊妹篇,有明清俗曲、時調、歌謠等民間腔調、曲牌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聯曲體曲種。它屬于“雜曲類”,亦可稱為“時調小曲類”。舊時的時調被稱為靡靡派,主要內容是描寫那些青樓女色、艷姿服飾的靡靡之音,以喚起世人情欲的世俗音樂,過去稱“花間派”。
臨清時調吸收了其他曲種的曲牌和民間俗曲,形成了魯西北獨特風格。臨清時調所用于曲牌多于天津時調,像“傷心調”“慢平四調”“樓上樓”“太平歌詞”“反對花”等曲牌,天津時調都不用;相同的曲牌很少,如“靠山調”“鴛鴦調”“尼姑思凡”“拉哈調”等。由此可見,臨清時調先于天津時調是有一定根據的。
“臨清時調”發展到后期(即1940年以后)改名為“絲調”(南方曲牌名),意為絲弦所伴奏。1950年后正式改為現名“臨清時調”。
“臨清時調”在初期,以男性藝人演唱為主,幾乎沒有女演員上臺,“天津時調”亦如此,稱為時調前臉,以說為主,唱為次;再加上生動、夸張的表演,以吸引觀眾。女演員登臺是“時調”發展的里程碑,她們給“時調”帶來了音樂結構的變革,演唱水平的提高,使“時調”藝術推向一個新時期,但好景不長,隨著舊中國時局的動亂,老藝人的衰老以及從事曲藝生涯的藝人對“時調”藝術價值產生了鄙視,故而藝人再不傳自己的子弟了。所以“臨清時調”逐漸沒落下來,只有業余愛好者(票友)出自興趣,自我欣賞而已。
上世紀50年代后,為了發掘、繼承民間說唱藝術,“臨清時調”重獲新生。編排了像《撒大潑》《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優秀曲目,臨清時調又在人民中產生影響。“臨清時調”以民歌為主體,除其本身沿用的曲牌以外,還吸收了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山東琴書等曲種音樂;它的藝術特點既似曲藝又似民歌。在結構上屬聯曲體中之雜曲類特征,可拆唱、聯唱,又可半說半唱。
傳統曲目很多,如《賣油郎獨占花魁》《草船借箭》《杜十娘》《盼五更》《放風箏》《八仙祝壽》《拉哈調》等。
曾到北京演出的臨清時調仍在傳唱
68歲的張衛平在演唱臨清時調。
“九腔十八調,唱的老套套,從古唱到今,還是忘不掉,一輩傳一輩,越唱越熱鬧。”這是臨清民間對“臨清時調”的一種集中概括。今年9月上旬,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上,臨清時調傳唱人、68歲的張衛平和王愛云演唱《撒大潑》,引來陣陣掌聲。據了解,曾經到過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的臨清時調,如今在臨清民間仍在傳唱。11月下旬,臨清時調傳承人王曉燕到聊城幼兒師范(臨清)講授了臨清時調的傳承與發展。
臨清曾人人會唱上幾句時調
時調,也叫時曲。早年間燒磚瓦的窯工所唱的時調,俗稱“窯調”,女人縫衣做鞋時靠在山墻頭所唱的時調,俗稱“靠山調”,又因伴奏樂器多為絲弦,所以也稱“絲調”。新中國成立后,文藝工作者根據它的藝術表現形式,依其所唱皆為時興小曲的特點,1950年正式定名為“臨清時調”。 臨清時調有文詞質樸易懂、曲牌多種多樣、音樂結構單一、演出簡單生動等特點,因此過去在群眾中普及很廣,可以說臨清時調是臨清人的生活,臨清人的心聲。無論是燒磚瓦的窯工還是靠在山墻頭縫衣納鞋底的女人,人們張口就是臨清時調,可以說村村都有民歌手,人人都會唱上幾句時調。 王曉燕表示,臨清時調的文詞是以敘事為主體,結合代言體,文詞質樸易懂。因為曲目不同,有時以第一人稱為故事中的人物代言;有時也以第三人稱敘事、褒貶、評論。臨清時調以民歌為主體,吸收了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山東琴書等藝術形式,集幾種音樂于一身,既似曲藝又似民歌。臨清時調的曲牌形態多種多樣,在風格上也是豐富多彩。臨清時調重視不同宮調曲牌的聯綴,以達到“異彩爭輝,別有洞天”之境。
臨清時調曾經到懷仁堂演出
據了解,上世紀50年代,文藝工作者進行挖掘、整理民間藝術。山東省音樂工作者編排了像《撒大潑》《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優秀曲目,臨清時調重新被發掘。1956年4月,臨清時調《撒大潑》劇組代表山東省參加全國曲藝觀摩演出,并在懷仁堂為中央領導專場演出,受到周總理的接見。《人民畫報》封面上還刊登了演員閻王貞和湯貴榮的劇照。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了《撒大潑》的錄音。1964年,山東省歌舞團李若芳與王音旋進京合作演唱《撒大潑》,并灌制了唱片。臨清時調又一度輝煌。 1977年,臨清曲藝隊成立,每年定期召開例會兩次,討論創作,研究發展新隊員等,之后演員隊伍發展到40多人,他們常年深入群眾中演唱,臨清時調又步入了一個歷史發展新時期,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曲藝演唱劇目。
傳承人傳承和創新臨清時調
已故小品藝術家王子華,是臨清時調聊城市級傳承人。目前,王子華的女兒王曉燕接過臨清時調傳承的擔子。王曉燕告訴記者,2010年,其父王子華與趙培顯等對臨清時調《撒大潑》《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經典唱段進行策劃、整理編排,并進行了錄制。后來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各類演出并獲獎。 在確保傳統曲調不變的基礎上,熱衷臨清時調的徐興芬老師以《撒大潑》為原型,對傳統曲目《要婆婆》進行了大膽、突破性改革。將表演者改為七八歲的小姑娘,打破了年齡的限制;在表演形式方面,將原來兩個人對唱,改為由兩個女孩主唱,七個女孩伴唱伴舞的現代演唱形式。在山東電視臺舉辦的“誰不說俺家鄉好”地方文藝匯演中榮獲優秀表演獎及最具活力獎。 王子華、王曉燕根據臨清時調曲牌創作了歌曲《好一個臨清城》,王子華老師還根據臨清時調創作了歌曲《小兩口逛臨清》《金風悠悠吹》,還為《臨清大實話》填詞等等。 “說起來,王子華老師對挖掘臨清時調做出了很大貢獻,我們只是在王老師的安排下唱臨清時調,他讓唱哪一出就唱哪一出。”張衛平說,她也算是王子華老師的學生。 2014年10月國慶黃金周期間,64歲的張衛平女士演唱的臨清時調《尼姑思凡》《撒大潑》《大實話》和《光棍哭妻》引得觀眾拍手叫好。 臨清時調的曲調與臨清方言結合得恰到好處,聽起來像說話,又有明確的旋律,由于音樂結構和曲調形式比較簡單,深受大眾喜愛。至今,在臨清民間,臨清時調仍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張衛平、王愛云、曹萬祥、李春珍、徐興達等是臨清時調的主要傳唱者。在大小型文藝演出中,都可以看到臨清時調的演出劇目。2019全國非遺曲藝周上,張衛平和王愛云演唱了《撒大潑》,讓人紛紛點贊并獲獎。 王曉燕告訴聊城晚報記者,每到春節前后,臨清時調會參與到演出中。現如今,臨清文化館經過傳授,很多年輕人也會唱臨清時調,最小的10多歲。 談及今后的打算,王曉燕表示,準備根據臨清時調創作幾部小戲曲;12月10日,計劃去臨清外國語學校講授臨清時調的傳承及特點,讓更多學生了解掌握臨清時調的演唱技法,讓臨清時調好好傳承下去。
全媒體記者 陳金路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