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五臺會兄弟_秦腔五臺會兄全本_五臺會兄秦腔

程丞在黃梅戲《羅帕記》中扮演陳賽金

秦腔五臺會兄弟_五臺會兄秦腔_秦腔五臺會兄全本

周妤俊在越劇《心比天高》中扮演“海達”(左)

秦腔五臺會兄全本_秦腔五臺會兄弟_五臺會兄秦腔

韋小兵在《臥虎令》中演繹秦腔“大花臉”

五臺會兄秦腔_秦腔五臺會兄弟_秦腔五臺會兄全本

●南方日報記者 周豫 實習生 朱軒 韓夢菲

第28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競演正在廣州舉行,這是全國文藝評獎改革后第一次梅花獎評選,名額由原來的30名壓縮到15名。為此,使得這個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戲劇獎競爭格外激烈。

如今,競演已過大半,除了兩位廣東青年粵劇演員外,各個劇種的參評演員也紛紛亮相。其中不少亮點,令人矚目。比如:本屆年紀最小的參評演員,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團年僅32歲的當家花旦程丞;首次以秦腔傳統花臉行當沖“梅”的韋小兵;主演由西方現代故事移植成越劇古裝戲的周妤俊……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青年戲劇演員正以新的精神風貌,給中國傳統戲劇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黃梅戲程丞:

最年輕的參評者

5月14日晚,本屆梅花獎競演演員中年紀最小的一位,年僅32歲的國家一級演員、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黃梅戲團當家花旦程丞,帶著黃梅戲《羅帕記》與羊城觀眾見面了。

提到黃梅戲,觀眾們總會想到安徽,不少人還以為安徽省就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事實上,黃梅戲正宗發源地是湖北省黃梅縣,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黃梅戲也很流行。在漫長的過程中,黃梅戲不斷地吸收了青陽腔、徽劇、當地民歌以及其他地方戲劇的音樂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自己獨特的風格。

“上世紀80年代,湖北省委省政府把黃梅戲請回‘娘家’,才把我和一眾黃梅戲演員從安徽請回黃梅戲的湖北老家。”程丞老師、梅花獎得主、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介紹,黃梅戲本來就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劇種,而鄂派黃梅戲的演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更是充滿青春氣息。

《羅帕記》在黃梅戲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天仙配》《女駙馬》并稱為黃梅戲“老三篇”,廣為流傳。該劇導演楊俊說:“此次選擇《羅帕記》作為競演劇目,是對黃梅戲本體的回歸與仰望,也希望讓大家看到有湖北特色的黃梅戲。”

程丞是這一屆梅花獎競演演員中最小的一個,她1984年8月出生,2001年,已經畢業分到安慶市黃梅戲二團工作的程丞,應邀到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工作。盡管年輕,但通過強化訓練,加上自身的努力,并融合了黃梅戲和漢劇的優點,她漸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為了將傳統精典劇目《羅帕記》更完美地搬上舞臺,展現“鄂派”黃梅戲形象,在武漢最熱的時候,在沒有空調的排練房里,她帶著一幫青年演員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反復練習。

為了更好地演繹“陳賽金”這個角色,程丞還特意去學習了昆曲。這部戲有很多連續高音、跨度很大,對程丞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尤其是在陳賽金遇到種種災難的時候,為了演繹那種情緒,程丞借鑒了不少聲樂上的技巧。在這一版的《羅帕記》中,程丞賦予陳賽金很多的身段呈現,比如前三場閨門旦的高貴,到了后來發生轉折,為了凸顯年齡和身份,她還借用了很多京劇程派的身段,這也是黃梅戲從來沒有嘗試過的。

此前已經拿過中國戲劇“紅梅”獎、央視“尋找七仙女”挑戰賽金獎等獎項的程丞,一直將“梅花獎”視為自己的夢想,“它是我們戲曲演員的最高獎,我內心一直很渴望得到它。戲曲是我的信仰和事業,只有做到聽從本心、做好本分,把戲演好,才能對得起大家對我的培養,這也是戲曲人應有的文化自信。”

秦腔韋小兵:“大花臉”臥虎沖“梅”

5月11日,秦腔傳統劇《臥虎令》在廣州友誼劇院上演,主工銅錘花臉的青年秦腔演員韋小兵,在劇中飾演漢代剛正不阿的洛陽令董宣,秉公執法、觸怒權貴的他被皇帝強按于地依然不低頭,勢如臥虎。秦腔的傳統花臉行當自梅花獎評選至今尚未摘得一朵“梅花”,韋小兵說,此番以臥虎之勢前來,誓要摘“梅”。

韋小兵在劇中的行當是大花臉,這行當在近些年梅花獎競演中是不多見的。劇中,他以精湛的唱念做打、雄偉的身架、莊重的舉止,塑造了性格剛直、不畏強權的董宣這一人物形象。

韋小兵于1986年開始從事秦腔藝術表演,至今已經從藝31年。他任職于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師承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買剛老師,曾塑造了《鍘美案》中的包拯、《五臺會兄》中的楊五郎、《下河東》中的趙匡胤等舞臺形象。

多年來,秦腔花臉這個行當從未摘得過“梅花”。為了爭“梅”,專家對《臥虎令》的唱腔、做功均進行了重新的編排。通過一年多的打磨和實踐演出,《臥虎令》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

韋小兵在塑造人物時,善于運用髯口功、水袖功來表現人物的情緒,特別是在第三場“公堂懲暴”,董宣面對唐丹的咄咄逼人和百姓的哭訴,唱到“憤怒焦急心中火燃”時,運用了“撈須”“抖須”等身段來表現心中的怒火中燒。當決定要殺唐丹時,又通過“翻袖”“抖袖”“抓袖”三個動作一氣呵成,表現了人物的果敢和正義凜然。

作為一出秦腔花臉戲,主角的唱功、須口功、步法、手法都是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的重要手段。韋小兵根據人物的需要,充分運用了各種手法,活靈活現地再現了人物形象,博得了觀眾熱烈的掌聲。

越劇周妤俊:挑戰易卜生經典

5月12日晚,越劇《心比天高》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上演。國家一級演員周妤俊演繹了“現代話劇之父”易卜生筆下著名女性“海達”的凄美故事,感動了不少觀眾。師從越劇表演藝術家呂瑞英的周妤俊,曾憑借該劇榮獲中國越劇節十佳演員、巴黎第三屆中國戲曲節最佳青年演員等榮譽。

《心比天高》對于周妤俊來說是難得的轉折,同時也是巨大的挑戰。為了演好這個戲,她一遍遍揣摩易卜生的原著,尋找將自己和所扮演的角色“海達”合二為一的通道,常常如癡如狂,甚至精神緊張到暈過去。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憑借該劇在挪威“易卜生年”開幕演出上震撼了挪威觀眾,并受到了挪威國王和王后的接見,易卜生的重孫女就曾感嘆:“這個來自中國的女孩,就是曾祖父筆下活的海達。”周妤俊曾主演《打金枝》《梁祝情夢》《流花溪》《簡愛》等,但“海達”的性格極其復雜,這個角色對周妤俊來說具有極大的挑戰性。她認為,塑造人物的一個原則是:“要演好一個人物,就要不斷地去思考尋求,努力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由于單憑程式化的表演無法呈現海達復雜的內心世界,周妤俊努力調動生活的積累來豐富角色的情感,她收集各種影像,不斷探索。

在該劇的高潮戲“焚書”一場,周妤俊一身紅衣,充分展現了水袖舞的功力:從單袖到雙袖,并利用抓袖、拋袖、繞袖等各種動作,把人物情感層層遞進,把人物的情緒表達到了極致。

這部越劇雖然取材于易卜生名劇《海達·高布樂》,但兩者有著不同的時代背景:一個是在男權社會的現代歐洲,一個是在獨尊儒術之前的古代中國,“《心比天高》希望通過對大師原著的靈魂嫁接,向世界推薦中國戲曲藝術的神奇魅力。”導演支濤說,我們沒有丟下唱念做打,而是充分顯現劇目本體鮮活醇美的視聽內涵,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原劇中次要人物和枝蔓,融入中國傳統價值觀,跳出中國古典戲劇以情節取勝的窠臼,深入展示人物內心沖突,將19世紀挪威話劇與有近百年歷史的越劇奇妙地結合在一起。周妤俊說:“我們始終致力于越劇在中國獨立語境下的唱念做打舞,并充分顯現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審美意向與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