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劇院“五大名旦”之二:新鳳霞
論觀眾喜愛程度,新鳳霞(1927年1月26日-1998年4月12日)無疑是評劇第一人。特別是《劉巧兒》公演及1956年拍成電影放映后,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
推陳出新的傳統評劇《花為媒》(1963年上映)是新派藝術的另一經典之作。劇中張五可那甜美的嗓音,漂亮的扮相,讓人眼前一亮,圈粉無數,從而將新派藝術推向了高峰,火爆全國。
劇中經典橋段“報花名”的唱詞由舊本一句一個古人故事,改為按照春夏秋冬四季點綴出不同的氣候與場景,充滿詩情畫意的唱詞,加上新鳳霞俏麗多姿的演唱,達到了詞曲交融、出神入化之藝術境界,令觀眾百聽不厭、回味無窮,新鳳霞的好姐妹趙麗蓉在劇中飾演媒婆阮媽,她與新鳳霞的配合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令人拍案叫絕,也給這段表演增色不少。
新鳳霞還主演了《志愿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春香傳》《乾坤帶》《金沙江畔》《無雙傳》《楊乃武與小白菜》《鳳還巢》《三看御妹》《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阮文追》《調風月》《六十年的變遷》等幾十出劇目。新鳳霞塑造的劉巧兒、祥林嫂、趙淑華、李秀英、春香、銀屏公主、珠瑪、無雙、小白菜、燕燕、劉金定、張五可、楊三娥、阮氏娟等一系列的藝術形象,都給評劇戲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并通過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合作,新鳳霞在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了自己的評劇藝術流派—“新派”。新派是評劇革新的一面旗幟。
新鳳霞和音樂工作者一道在這些劇目中創造了眾多的新板式和新曲調。在《乾坤帶》中創作演唱了凡字調大慢板;在《無雙傳》中創作演唱了反調大慢板;在《春香傳》中創作演唱了三拍子調;在《金沙江畔》中創作演唱了格登調;在《三看御妹》中創作演唱了降香調;在《調風月》中創作演唱了蜻蜓調;在《六十年的變遷》中創作演唱了送子調。這些新板式和新曲調極大地豐富了評劇的唱腔藝術,為評劇向大劇種的發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貢獻,推動了整個評劇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新鳳霞音色明亮、甜美、圓潤,擅于運用“疙瘩腔”、“卷舌音”、“鼻音”等,充分地表現出一種自主創新的嶄新的唱法。胡沙老院長曾在一篇文章里把新鳳霞譽為評劇屆的“抒情女高音”,很有道理。
新鳳霞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并被剝奪了做演員的權力。1975年,還因腦血栓發病導致偏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新鳳霞拖著沉重的身體,坐在輪椅上給她的弟子、學生說戲,示范演唱,耐心、細致的幫助、提攜年輕人,先后收徒谷文月、劉秀榮等幾十人,新派傳人滿天下。
1998年4月12日,新鳳霞在常州因腦血栓發病去世。
1955中年國評劇院成立后,新鳳霞曾先后擔任該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等職務。
新鳳霞與劇作家吳祖光的愛情傳奇和婚姻生活讓她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進一步成就了新鳳霞,更是新鳳霞有別于小白玉霜,能夠堅強挺過特殊年代,并在身體殘疾后成為一名作家、畫家的重要原因。
斯人已逝,美麗永恒。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