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

日前,五位00后女生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以京劇戲腔翻唱古風歌曲的短視頻,用青衣、花旦、老旦等京劇唱腔賦予了古風歌曲多種層次,視頻迅速火出圈,而且頻頻登上抖音、微博熱搜榜。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在2021年5月17日的《4位女孩,以“正青春”的方式為京劇破圈》一文中報道了其中四位女生。

五位女生火出圈的背后,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真正的流量密碼,并不是靠資本或者明星,而是用心打造的優質內容。她們依托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短視頻創新傳播形式,收獲了觀眾的好評。那么,短視頻對于傳統文化傳播有哪些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在拉近與大眾距離的同時又不失本身的魅力?記者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

現象

00后女生用京腔演繹古風歌曲的短視頻迅速火出圈

談及錄制視頻的初衷,負責創意和老旦戲腔的邊靖婷同學說,最初她和朱鹮、程校晨、楊淅都在視頻網站錄制過京劇相關視頻,當時臨近畢業,于是四人想一起拍個抖音短視頻,留下美好回憶。“因為很多創作者在古風歌里融入京劇戲腔的元素,我們作為學戲曲專業的學生,希望用更專業的方式演唱,讓大家能通過古風歌對戲腔產生興趣。”

合體拍攝前,四位女生分別在各自抖音賬號上上傳短視頻。直到學校畢業演出后,四位女生才第一次在抖音上“合體”,一起用戲腔翻唱了一首熱門古風歌曲《赤伶》。邊靖婷回憶道,當時她們就在宿舍樓道里架好手機,四人分別用程派青衣、花旦、老旦等唱腔演繹。音色優美醇厚,行腔典雅大氣,一曲《赤伶》上傳抖音后,四個女孩發現,后臺數據快速上漲,“我們好像要火了!”最終,《赤伶》的播放量突破了500萬。

2021年11月,四位女生京腔翻唱古風歌曲的短視頻熱度進一步爆發,邊靖婷、楊淅的抖音賬號粉絲先后突破百萬,她們真的火了。隨后,2018級的直系師妹朱佳音也加入了,朱佳音與邊靖婷和楊淅曾經共同在戲校讀書,再先后考入上戲,是四位女生上戲416宿舍的“常駐編外人員”。主攻梅派青衣的她加入后,讓“416女團”的唱腔更為豐富。

如今,對于已經進入正式劇團的邊靖婷和楊淅來說,無論是白天在劇團排練,還是業余時間錄制抖音,都與她們心愛的京劇相關。“舞臺上演唱的是京劇,抖音上發布的是用京劇唱法演唱的戲腔。”

背后

Z世代用短視頻拉近傳統文化和大眾間的距離

流行文化和傳統京劇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00后女生們功底扎實的京劇唱腔更令人驚艷。對于Z世代而言,他們對各種京劇唱腔與流派不甚了解。但是,在“416女團”的抖音里,粉絲們可以直接了解花旦、老旦、青衣等角色各自的特色,甚至清晰地感受到程派、梅派、荀派唱腔的細微區別,欣賞到不同的美。

邊靖婷是天津人,從小和姥姥姥爺一起住,姥爺非常喜歡到戲園子聽戲,所以她從小就耳濡目染。“擁有百萬抖音粉絲之后,我并沒有覺得自己是個‘明星’,但確實讓我非常有成就感。我發的每一條視頻,都可能激發網友對京劇的興趣。哪怕100個人中有1個,能夠轉到線下去聽京劇,我都覺得非常有意義。”邊靖婷坦言。

意外火出圈后,這幾位女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并不打算把拍攝短視頻作為主業,雖然京劇不是賺錢的行當,但是我們從小學習京劇,也熱愛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所以會依然堅持走這條路。”

這幾位00后用京腔翻唱古風歌曲,為何能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快速走紅?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陳夢分析:“傳統文化京劇與古風音樂結合在一起,讓京劇等傳統戲曲更具親和力。讓京劇等戲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舞臺藝術 ,而是觸手可及的藝術體驗,在心理上拉近了距離。此外,傳統藝術和當前多種短視頻功能結合在一起,例如特效、字幕等功能給觀眾帶來了新鮮感,調動觀眾的好奇心。再加上創作者對表演進行了碎片化處理,符合我們現在快節奏生活的信息消費習慣,觀眾愿意去看去接受這個信息。”

專家

短視頻有助于在大眾傳播但要避免浮光掠影

誰說Z世代不愛京劇?在網絡上,年輕人正在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和審美情趣,傳播京劇,無論是抖音直播還是短視頻的形式。

那么,短視頻對于傳統文化傳播有哪些影響?優秀的傳統文化如何在拉近與大眾距離的同時又不失本身的魅力?陳夢教授說:“短視頻平臺以符合我們信息消費習慣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帶到我們眼前,不僅僅是一個舞臺的延展,更是將傳統藝術潛移默化的帶入我們的生活,有較強的感染力。大眾可以隨時隨地欣賞京劇、昆曲等戲曲,并以更新穎的方式認識、了解傳統文化,毫無疑問對傳統文化起到了傳播與傳承的效果。”不過,陳夢教授強調,“在短視頻傳播的同時,我們必須要思考如何避免浮光掠影,讓觀眾能夠更全面更深層次的欣賞理解我們傳統藝術的博大精深。”

“任何時代有它特定的藝術形式,也就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美學。因為時代的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等差異,會出現不同的藝術形態,除了內容之外,其實還包括藝術形式。”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姚君喜教授分析,短視頻平臺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體現文化的深度和內涵?能否讓人思考文化的意義?這尤為關鍵。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