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種類與特點——越劇(1) 【形成與發展】越劇在全國是有影響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我國浙江、上海等地。越劇源于浙江嵊縣,它的前身是落地唱書,自1906年落地唱書搬上舞臺后,經歷了小歌班、紹興文戲男班、紹興文戲女班、女子越劇等幾個階段,1938年開始正式稱為“越劇”。

最初,浙江嵊縣流行著一種叫“落地唱書”的民間藝術,1906年嵊縣6位“落地唱書”的藝人,首次登臺演出《十件頭》、《賴婚記》、《倪風煽茶》等戲,后來,這些藝人辦起了小戲班,當時的唱腔還采用著“落地唱書”中的曲調,擊節樂器還是采用著篤板和檀板,其發展變化是在表演時開始有了戲曲形式的人物表演故事。由于這種演出的擊節會發出“的篤”之聲,被人們稱為“的篤班”或“小歌班”。

1910年越劇的最初形式“小歌班”進入杭州,活躍于杭州的桐廬、富陽、海寧等地,該藝術在演出中不斷地豐富、發展著。1916年起,“小歌班”幾次進入上海演出,常和紹興大班同臺演出,并吸收了紹興大班的藝術成分,逐漸改用了紹劇的樂器,開始以絲竹伴奏,改進了自身音樂,將吟哦調改為絲弦正調。另外,“小歌班”還學習借鑒了京劇的服裝、化妝和表演程式等藝術養分,藝人魏梅朵、馬潮水等為“小歌班”的改進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923年,藝人金榮水辦起了第一個女子科班,之后便以“紹興文戲”、“文武女班”的名義到上海進行演出,可是沒有能夠立足。自1928年后,女子科班開始大量地涌現出來,并以“女子文戲”的名義到上海進行演出,與男班進行競爭。之后,女班的音樂得到了發展,吸收了京劇西皮調的旋律,創造出了“四工調”。隨著女班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男班產生了衰敗的趨勢,到1934年,女班則完全取代了男班,并在上海、浙江等地廣為流行,演出地點也從茶樓走進了上海的大劇場內。

1938年,名伶姚水娟吸收了文化人參與對越劇的變革,稱“改良文戲”。這時期,最有名的演員是被稱為越劇四大名旦的“三花一娟”,即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姚水娟。還有不少青年演員均都已嶄露頭角。就在1938年,越劇正式定名。

1942年10月,越劇著名演員袁雪芬吸收新文藝工作者參加,對越劇進行比較全面的改革,被稱為“新越劇”?!靶略絼 钡闹匾獦酥局?,是編演新劇目,使用完整的劇本,廢除幕表制,內容大都是反封建、揭露社會黑暗和宣揚愛國思想的。

越劇在四十年代進入“尺調腔”時期后,出現了一批勇于改革,積極創新的著名演員。她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博采眾長,不斷豐富越劇唱腔和表演程式,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逐漸形成了各具藝術特色的越劇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