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芳秦腔流派中心 【良師益友】印象中的
最近,在翻閱歷史資料時,看到了《丹江潮》雜志作家毛毛對原西安易俗社社長冀福記老師的一篇訪談《人生、戲劇、易俗社》,冀老師談到自己命中注定要和戲劇結緣,要用作品回報社會。同時談到,他在易俗社工作的二十多年中,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不由勾起了我和冀老師親歷往事的回憶。
我和冀福記老師結識于1986年,也就是他調到易俗社任社長的那一年,我們同相屬馬,冀老師大我一輪,也算是忘年之交。在三十多年的交往中,冀老師的為人、做派和品行令我嘆服、敬重,我常說他是我心目中的老社長、老兄長,老師長、老朋友。
唯才是用 自掏腰包引進人才
百年易俗社是名震西北、譽滿全國的古老劇社,想進入易俗社展示自己戲劇才華的人很多,在物欲橫流的社會,有人就想歪道道,托關系、找門子。冀老師在人才引進問題上始終堅持兩大原則:一是唯才是舉、惜才愛才。只要是社里急需要的有用人才,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他會想盡一切辦法托關系找熟人,也經常自掏腰包求人辦事,為的就是要把人才引進來;二是憑著良心廉潔辦事。凡是不走正道、不陽光的人來辦事,一概拒絕。冀老師在任期內引進的三、四十名業務骨干,后來都成了易俗社的臺柱子。
1998年初,冀老師告訴我,有一件大事需要我幫忙,經過了解,我才知道他想把周至縣劇團的旦角演員李淑芳挖到易俗社來。由于李淑芳在周至縣劇團屬于挑大梁的頭排演員、頂梁柱,劇團不放人,他把劇團工作做得差不多了,縣人事局又不放人。不知他從哪里打聽到縣人事局長陳編書是我的同學,想請我出面做工作。我當時還不太了解李淑芳這個演員,考慮到縣上人事局可能也真有難處,就有推托之意。冀老師就反復給我做工作,說李淑芳是肖若蘭老師的關門弟子,活脫脫一個“小若蘭”,非常有發展前途,放到縣劇團就把人才埋沒了。面對老兄長的軟磨硬泡,我最終答應他約陳局長面談。
時過半月,記得在案板街北頭路東有一個交通什么賓館,冀老師擺了一桌“豐盛的”飯菜,為李淑芳調動工作而“賄賂”我,陳局長也如約而至,作陪的還有我們秦腔北會時任會長李青麥老兄。也就是在這次招待中,我們幫助冀老師“圍攻”陳局長,陳局長也拉不下我這位老學長的面子,答應可以給李淑芳辦理調動手續。幾個月后,李淑芳終于辦好調動手續,成為易俗社正式一員。
今年春節期間,約冀老師、展運華老師、尉霞老師一聚。談論起李淑芳的秦腔流派傳承中心的工作,冀老師半開玩笑地說道,他求人給社里調人,自己掏腰包請客吃飯是常事,關鍵是李淑芳至今都不知道,還有這么多人為她的工作調動忙碌過。
李淑芳確實是一個非常優秀、十分出色的演員,到易俗社以后認真學習、不斷深造,努力提高、聲譽滿滿,后來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成為梅花獎得主,以“肖派”傳承人的身份組建了秦腔流派傳承中心,為傳承秦腔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李淑芳所擁有的這些收獲和個人社會作用的發揮,在一個基層的縣劇團是很難實現的。我覺得,是冀老師這位伯樂相中了千里馬,也是易俗社的大舞臺成就了名流英才。
確立流派 扛起戲劇傳承大旗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閱讀過著名戲劇評論家楊文穎老先生的《秦腔流派問題思考》《再談秦腔流派》等文章。老先生從京劇梅、程、尚、荀流派對京劇發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談起,感發出秦腔界“具備創立個人流派條件者并非絕無僅有,最終卻未能以某派為號召,發揚光大,繼往開來,這不能不是秦腔前進發展的巨大損失”的嘆息。
作為易俗社社長,冀老師深知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百年易俗社在振興秦腔過程中的旗幟作用,也深感任重道遠,道路之坎坷。自從到任社長崗位,他就開始深入實際研究探討,摸排具備創立個人流派演員的情況,走訪秦腔戲曲界各路專家名流,奔走呼吁,為秦腔界流派的創立而搖旗吶喊,辛勤工作。
肖若蘭老師是我們秦腔北會的老朋友,她的表演藝術享譽西北,特別是她行腔委婉,嗓音純正,吐字輕巧,抑揚妙曼,韻味醇郁,尤以鼻腔共鳴更見真功,加之那迷人的后綺音,更增添了唱腔的絢麗色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
冀老師以肖若蘭老師收徒儀式為抓手,廣泛深入開展工作,反復聯系陜西電視臺《秦之聲》欄目,成功舉辦了《秦腔表演藝術家肖若蘭老師收徒儀式》專場晚會,王榮華、李淑芳、田穎文、丁曉玲、史紡綢、段曉愛等一批青年演員正式收為肖若蘭老師的徒弟,社會影響十分廣泛。在省市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在冀老師及秦腔界專家名流的共同努力下,1993年陜西省文化廳振興秦腔指導委員會專門召開《肖若蘭舞臺藝術流派理論研討會》,確立了肖(若蘭)派在秦腔藝術界的地位,開創了秦腔個人流派創立的先河,這也是冀老師對秦腔事業的一大貢獻。
扶持秦腔北會 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冀老師是秦腔界公認的專家名流,集編劇、表演、評論于一身,享譽西北乃至全國。但他生活質樸,說話和氣,平易近人,非常接地氣,從待人接物到自身的衣著打扮,毫無奢侈豪華做派。特別是對業余秦腔班社的扶持幫助,對業余秦腔愛好者們“手、眼、身、法、步”的耐心指導表現尤甚,我們秦腔北會人受益頗深。
西安秦腔北會是上世紀40年代成立于西安北門地區的民間秦腔班社。文革期間曾經停辦了十一年,1978年春才恢復活動。1979年,我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教育部直屬的西安教學儀器廠工作,由于自幼酷愛秦腔且和秦腔北會距離很近,所以在工作閑暇,就參與了北會的演出活動。
我們秦腔北會老會長李青麥先生和易俗社領導、演員關系都很密切,秦腔北會恢復活動以來,能堅持活動四十多年而不輟,其中就與易俗社的支持密不可分。特別是冀老師任社長期間,北會就成了易俗社的“社會活動基地”,張保衛、惠敏莉社長,張詠華、任炳漢、孫利群、陳超武、田博等副社長都是北會常客,諸如張保華,栗懷印、郭保華、肖若蘭、趙桂蘭,寧秀云、宋百存、王明亮、桑梓、盧東升、李敏軍、楊偉、戴春榮、趙玉慶等等一大批專家名流都成為北會的客座老師,包括寫水牌的書法家“東娃伯”都到北會來過多次,還有肖建等幾位學生就常年住在北會的三樓。
曾記得,在2005年以前,北會活動場地固定在環城北路西段82號院(老會長家的院子),只要北會有重大活動,冀老師都會帶領大批易俗社老師前來助興,有時早早到場,親自幫助我們收拾會場,為北會送上易俗社老師的精彩節目,氣氛熱烈,場面空前。
1992年,冀老師為秦腔北會請來了省劇協杜耀民副主席,深入北會了解民間自樂班社活動情況。
1993年4月,冀老師為秦腔北會邀請來臺灣秦腔班社班主王普先生,我們整整交流活動一天兩晚上,王普先生在北會錄制了6盒共9個小時的活動資料。
1993年6月,冀老師為秦腔北會請來烏魯木齊市新中劇團團長何強夫婦,從此,新中劇團和我們北會成為友好單位,1998年3月,北會部分會員曾經到訪烏魯木齊市新中劇團,受到何強老師、熊月玲老師及其他領導的熱情接待。
1994年8月,冀老師邀請中央電視臺到秦腔北會拍攝北會專題節目,自此以后中央電視臺先后4次到北會拍攝專題節目;1996年除夕之夜,央視一套節目組到北會拍攝西安人《吃餃子唱秦腔過大年》專題節目。
1997年6月,冀老師為北會請來廣東電視臺《大江北望》劇組,6月12、13日連續兩天拍攝第50集《西安民俗》專輯。
1997年秋,冀老師為北會請來黑龍江省電視臺,拍攝《農村俱樂部》專題節目。
1998年5月31日,冀老師把秦腔北會20年會慶的會場請進易俗社劇場,并邀請省戲曲研究院、尚友社、三意社、五一劇團、岐山縣劇團、寶雞縣劇團等專業院團連同易俗社老師一起為北會助興演出。同時,他還帶來了南京市城六區文化局長參加了北會的會慶活動。
1998年3月,西安秦腔北會應邀前往新疆克拉瑪依市巡演,冀老師親自安排大衣箱管家高雙印老師為我們全程服務13天。
直到現在,我們秦腔北會所有重大活動,冀老師和惠敏莉社長、陳超武、田博副社長都會前來指導,給我們鼓氣、加油、支持和幫助。沒有冀老師,沒有易俗社歷任領導和專家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就沒有秦腔北會今天的繁榮發展。
人生難得“彌勒笑” 大格局成就大事業
冀老師的人生信條就是“人生難得彌勒笑”,笑臉看世界,笑贏天下事,喜事樂事高興事,苦事難事頭疼事,他都笑臉處之,這就他大格局成就大事業的法寶。
1986年,組織上安排冀老師到西安易俗社擔任社長,他是喜憂參半,喜的是易俗社舞臺更大,可以盡情施展才華,憂的是作為易俗社掌門人,如何在繼承易俗社光榮傳統的基礎上,做好新時期的大文章。二十年的實踐證明,冀老師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易俗社是辛亥革命之后成立的,以“輔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的秦腔劇社,李桐軒、孫仁玉、范紫東、呂南仲等老一輩先賢都曾擔任過易俗社的領導,現在把這個接力棒交到冀老師手里,如何才能把這個具有世界影響的易俗社辦好,使它能夠發揚光大,冀老師真是“壓力山大”。
冀老師上任之際,正好趕上改革開放初期,當時整個戲劇界都處于低谷,由于國家政策的改革,財政撥付職工工資僅能保證40%,全社三百名職工,每年光人頭費就得二三百萬,作為易俗社的當家人,他的首要任務就是必須保障社里人人有飯吃。
為了開源節流,冀老師將社里僅有的一部吉普車租出去,自己出門辦事就騎自行車、坐公交車,還將社里的辦公電話改成一號托四機,節省話費。堅持每周星期五、六、日三天演出,賠錢也要演,為的是“秦腔都城”就要有秦聲,為的是給青年演員提供舞臺鍛煉的機會,這樣咬牙堅持了十幾年,終于熬出成果。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股風叫“一切向錢看”,西安市內幾乎所有劇場都改成經營場所,以期換得蠅頭小利。在這個非常時期,冀老師頭腦非常清醒,他曾多次強調,易俗社不同于其他院團,它蘊含著無數先賢長期以來堅守的辦社宗旨和民族精神,我們拼命都要保住易俗社這塊金字招牌。為此他四處奔走,八方求人。先后多次找省市領導,爭取到政府撥付的專項建設資金,求熟人拜關系,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引進了開元交大集團的共贏合作,易俗大劇院終于在艱難困苦中建成了,時任文化部部長高占祥親臨現場剪彩恭賀。與此同時,易俗社劇場和辦公樓也翻新了,職工住宅樓也建成了,易俗社這塊秦腔高地得以保留,而且在戲劇低潮中得到了鞏固壯大和發展。
2021年9月中旬,西安市規劃,曲江新區投資23億元建設的易俗社文化街區正式開街,該街區以街、坊、巷、院為基礎,以“秦腔之心”為核心,包括易俗大劇院、易俗社劇場、易俗社博物館、中國秦腔博物館,街區充滿了秦腔元素,走進易俗社文化街區,大家仿佛呼吸的都是“秦腔空氣”。這是黨和國家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成果,也是西安人民,乃至全世界旅游愛好者的幸事、喜事、樂事。
在感受易俗文化街區濃厚秦腔文化氛圍的同時,忘不了無數先賢創辦易俗社的不朽功績,忘不了幾代易俗社人發揚易俗精神,堅持易俗宗旨,為堅守易俗陣地作出的不懈努力,忘不了易俗社歷任領導班子付出的心血。其中,當然也包括老社長冀福記老師的辛勤付出。
還想再說一遍,冀老師確實是我心目中有大格局、成大事的老社長、老朋友、老兄長。也是我人生中永遠的良師益友。
作者簡介:王世森,陜西省委高教工委副巡視員,歷任陜西省委高教紀工委案件室主任、副書記、省委高教工委干部培訓中心、西京學院客座教授。2005、2006年參與中央紀委查辦教育部直屬某高校校長違法違紀案件,在省內外做黨風廉政建設報告400余場,2015年2月退休。自幼酷愛秦腔,在197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曾組建大隊秦腔劇團。1979年,畢業分配到教育部直屬的西安教學儀器廠工作,當年參與西安秦腔北會活動,并負責北會各種重要活動的策劃、組織、實施、主持、樂隊伴奏等工作。曾創作戲歌《北會會歌》《五月榴花火樣紅》《快樂的自樂班》《追夢》《姊妹們學習民法典》等表演唱節目,創作疫情防控秦腔、眉戶、快板等各種形式的節目《西安秦腔北會2020年疫情防控網絡演唱會》24場。2007年5月,西安秦腔北會老會長李青麥先生病逝,臨危受命、開始擔任西安秦腔北會會長,在老會長夫人李穎萍女士的扶持下,主持北會工作至今。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