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金枝》瑣考 《打金枝》是晉劇的優秀代表劇目之一,光是丁菓仙在一九五六年以前扮演這出戲中的唐王就上千次。一九五二年, 《打金枝》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一九五五年被拍攝成舞臺藝術片,獲得了更加廣泛的傳布。 《打金枝》故事的歷史根據 《打金枝》的故事發生在唐朝中期,當時,大將郭子儀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封為汾陽郡王,他的八個兒子、七個女婿全作了朝廷的大官,唐代宗還把自己的四女兒升平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六兒子郭曖。成婚時,郭曖只有十三歲,升平公主和他年齡相仿。這時,郭子儀已經六十九歲了。據唐朝人趙璘寫的《因話錄》 ,書中有這樣一則記載: “郭曖嘗與升平公主琴瑟不調, 曖罵公主: ‘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嫌天子不作! ’公主恚啼,奔車奏之,上曰: ‘汝不知,他父實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豈汝家有也?’因泣下,但命公主還。尚父拘曖,自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 ‘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 ’錫賚以遣之。尚父杖曖數十而已。 ” 這件事在新、舊《唐書》中都沒有記載,一直到宋朝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才被正式寫進史書,它正是戲劇《打金枝》故事的歷史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