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京劇琴師排名 京劇著名須生的琴師
一個京劇流派的形成,是與藝術家相濡以沫的琴師分不開的。琴師根據藝術家的內在特點和風格以及劇中人物特點設計唱腔和伴奏,在派別形成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形成了特定的代表性唱段以及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如楊寶忠先生與其三弟楊寶森同鼓師杭子和經過多年研磨,形成了楊派以及其代表劇作《楊、失、伍》。李慕良先生同馬連良先生長期合作,形成瀟灑飄逸、穩重醇厚的馬派藝術。
周信芳的琴師主要有孫葵林、黃友仁、姜鴻奎、郝德泉等幾位。
孫葵林的父親是胡琴圣手孫佐臣,子承父業,藝當不差。早年曾伴周信芳先生,有老唱片《掃松下書》等傳世。
郝德泉曾給周信芳、蓋叫天、王正屏、沈金波、趙曉嵐等京劇表演藝術家操琴。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后,他與周信芳劇組展開長期合作,周信芳新編的古裝京劇《秦香蓮》、《義責王魁》、《海瑞上疏》等都是他的胡琴,張鑫海的鼓,復排的周信芳早期戲《斬經堂》(《吳漢殺妻》)、《鹿臺恨》(《封神榜》;《摘星樓》)也是同樣音樂陣容。《投軍別窯》等一些生旦對唱戲碼由查長生和他分任琴師。
周信芳1950年代在中國唱片公司錄製的1批唱片,琴師是姜鴻奎。
馬連良的琴師主要有胡子元、趙桂元、楊寶忠、李慕良。胡子元先生是賈麗川先生的徒弟,原也唱老生,倒嗓后改場面,從馬連良1921年底出科出演城南游藝園起,即為馬操琴,也是馬派發展期的一位重要人物,胡辭班后為坤角劉又萱操琴。趙桂元京劇琴師。藝名小桂元。曾在富連成社科班搭班學藝。老生改行,徐德增的徒弟,先后為王又宸、朱琴心、黃桂秋操琴。1929年9月4日,為馬連良和榮蝶仙合組扶榮社擔任琴師。1931年1月21日,為梅蘭芳、馬連良在上海百代公司灌錄唱片兩張(《打漁殺家》一張,《寶蓮燈》、《四郎探母》共一張)司京胡。1931年2月7日,為馬連良在上海百代公司灌錄唱片五張(計有《珠簾寨》、《御碑亭》各一張,《盜宗卷》、《鐵蓮花》共一張,《四進士》、《洪羊洞》共一張,《南陽關》、《烏盆記》共一張)由趙桂元司京胡。李慕良被公認為馬派的最佳琴師,為創“馬派”出力甚多。李慕良有三把名琴,一把是紫羅漢擔子西皮胡琴,通體絳紫色,里弦“厚”,外弦“亮”。據說是著名琴票樂樸蓀割愛贈送給他,此琴是“京胡制作大王”史善朋老先生親手所制。另一把是二黃琴,琴音寬厚、甜美、圓潤。還有一把是李慕良父親傳給他的琴,當年曾用這把琴為言菊朋先生伴過奏。李慕良琴藝的特點,首先在于他操琴從劇情、劇中人物的感情出發,所謂“拉琴拉人”,并通過獨特的演奏手法、技巧來樹立人物的音樂形象。他所追求的藝術境界是“心手相印”。因此,他的演奏有深厚的感情,旋律平正大方,節奏鮮明多變,手音圓潤爽朗,指法靈活有力,弓法快而流暢,尺寸嚴謹,伴奏、過門、墊字,結構新穎,不落俗套,與演員的氣口勁頭配合得極為默契。特別是為馬連良伴奏,可謂是嚴絲合縫,聲情并茂。李慕良操琴風格匠心獨運,自成一家,世稱“李派”。
譚富英的琴師先是趙濟羹,后為王瑞芝。趙濟羹(1898-1975),別號喇嘛,祖籍紹興,生于北京。是京劇界一位出類拔萃的琴師,因其左手操琴享名戲曲界.不但琴藝超群, 而且“六場通透”,是與楊寶忠、徐蘭沅、王少卿并稱的四大琴王。趙繼羹16歲師承程祥林學藝,后隨孫佐臣操月琴,又改拉胡琴。20歲時已在菊壇名聲很響,琴藝精湛,他的特點以保腔見長,不論老生、花臉、青衣、老旦,他的伴奏都能嚴絲合縫,與演員行腔渾然一體,他集諸家之長,琴音剛健、疾徐有度著名京劇琴師排名,形成了獨特的趙派胡琴。 他是京劇史上罕見的左右手都能操琴的著名琴師,被譽為左右開弓的“京胡圣手”。先后為言菊朋、金少山、裘盛戎等伴奏。與譚富英合作長達18年。著有《京胡曲譜集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上海工作,1950年代擔任上海京劇院現代京劇(京劇現代戲)《智取威虎山》早期版的琴師著名京劇琴師排名,鼓師是王燮元。獲評中國國家一級演員職稱的尤繼舜、李壽成等多位京劇琴師是他的學生。
王瑞芝琴藝師從梅雨田和李佩卿。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余叔巖先生二次大病未全愈,就在弟子孟小冬的攙扶下,在國樂公司灌制了最后兩張四面唱片,這次錄音司鼓是白登云先生,操琴是王瑞芝,這四面唱片有:《打侄上墳》的西皮散板轉原板;《沙橋餞別》的二黃慢板;《伐東吳》的西皮原板。一九四三年,須生泰斗余叔巖病故,卒年五十四歲。叔巖故去,弟子孟小冬南下上海,王瑞芝隨之。孟小冬乃舊劇“一代冬皇”,余叔巖弟子有三小四少(三小者:小小朵楊寶忠、小小譚譚富英、孟小冬。四少者:李少春、陳少霖、吳少霞、王少樓),但形神惟妙者推孟小冬為第一人,這其中王瑞芝是功不可沒。后來,孟小冬嫁杜月笙,就謝絕舞臺了,解放前夕和杜月笙一起到香港定居,杜月笙病故,她離開香港到臺灣,直到病故。而王瑞芝則留在大陸,繼續為譚富英操琴。
楊寶森的琴師楊寶忠
黃金陸先生曾為楊寶森臨時操過琴,那是寶忠先生不在并由他推薦由黃金陸為楊先生操琴的。黃金陸出生于1924年著名京劇琴師排名,農歷甲子年;逝世于1998年,農歷戊寅年;享年74歲。從小隨長輩去茶樓、戲園聽戲,喜歡音樂伴奏。一九四五年,時年二十一歲的黃金陸正式從藝,拜白宗灝為師習胡琴。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平劇工作團赴南方演出。解放后,先后同尚小云、馬連良、楊寶森、張君秋、周嘯天、梁小鸞等合作,其琴技受到贊賞。1954年參加中國戲曲學校實驗京劇團,1963年該團調為中國戲曲研究院實驗京劇團,1965年11月又改為中國京劇院三團,他一直任樂隊隊長。1980年12月調中國戲曲學院任教,曾任音樂系副主任。黃金陸先生六場通透,一專多能,同鼓老通靈默契,熨帖自然。他講究“伴腔出情,突情出俏”。他認為伴腔只完成一半,伴情才是全部。他諳熟各種流派特色,對楊派和程派藝術造詣很高,曾撰《我為楊寶森先生操琴》等文章,并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講,為繼承和弘揚楊派藝術做出了貢獻。他還與程派傳人趙榮琛、陳琪等合作,整理發展了不少程派劇目。在教學中,他認真負責,扶植后輩,培養了張素英、曹寶榮、趙建華等一批優秀琴師。
奚嘯伯魏銘,生于1914年,歿于1996年。
李少春琴師沈玉才。沈玉才(1916——2004),京劇琴師。梨園世家出身,其曾祖是道光年京城有名的武戲大家沈小慶,祖父是同光年間有名的須生沈三元,父親沈福海,琴師(一作弦師)。十二歲隨父習藝,工文場弦子,十七歲被聘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三弦樂師,十九歲改習胡琴,先后為程玉菁、王玉蓉、吳素秋、童芷苓、趙榮琛、楊寶森、譚富英、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操琴,解放以后長期伴李少春先生。
沈玉才先生琴藝精透,諳熟音律,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的《野豬林》的唱腔設計傾注了沈玉才先生大量心血,“大雪飄,撲人面”的反二黃情景交融,回腸宕氣。
沈玉才是繼王曉韶創制軟弓胡琴,李春泉改制硬弓胡琴、沈星培改二簧伴奏棄海笛用胡琴之后,又一位胡琴改制家。胡琴運用以來都用絲弦作為琴弦,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京劇院編排現代戲《紅燈記》,為適應交響樂團的需要,沈玉才先生嘗試將京胡由絲弦改為鋼弦,并獲得成功。
沈玉才先生藝有家傳,其子沈長春為北京京劇院楊派老生演員(退休),1980年拜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鳴盛門下。孫女沈媛現為北京京劇院的青年琴師。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