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特點有 《一脈承腔》:中國最早搖滾樂——華陰老腔的前世今生
2016年春節(jié)晚會上,歌手譚維維一首《華陰老腔一聲喊》驚艷到了大家,只因為,她把現(xiàn)代搖滾樂的元素和古老的陜西華陰地方小眾戲曲元素華陰老腔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給大家?guī)砹艘粓鰺o以倫比的視覺和聽覺盛宴。
早在1994年,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活著》中,就出現(xiàn)了華陰老腔的身影,扮演福貴的葛優(yōu)在影片中唱了一段皮影戲,把華陰老腔原生態(tài)的還原了出來。而這個片段,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記憶的,所以也就無從談起它后來的發(fā)展。
“華陰老腔就是皮影戲的一種”,這是現(xiàn)代很多人對它的最初印象,也因此沒有注意到它的特別。事實上,華陰老腔最早并不是由皮影戲開始的,它產(chǎn)于西漢,興盛于明清時期。
最早的華陰,曾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通往當時的長安城,當時的船工為了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大家的動作,做到干活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為了鼓舞大家的勁頭,就創(chuàng)作了這種“船工號子歌”。每當開始漕運,大家就一邊喊著船工號子歌,一邊用木頭塊敲擊船幫,這就是最初“華陰老腔”的由來。
后來到了明清時期,當時人們?yōu)榱酥\生,就給皮影做幕后伴唱,才逐漸衍生出了這種獨特的皮影戲特色和腔調(diào)特色,人們才逐漸認為華陰老腔就是唱皮影戲。而這一原始的技藝因為流傳小眾,也就逐漸形成了“家族戲”,當時只有華陰當?shù)厝A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里的張姓人家會唱,并且在發(fā)展過程中有了“只傳男不傳女,只傳本族不傳外姓人”的規(guī)矩,這也使得這一戲種更為小眾和不被人熟知。
直到2006年,華陰老腔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當?shù)爻闪⒘藢iT保護老腔的保護中心,并準備籌劃傳承和發(fā)揚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華陰老腔這才慢慢的進入了大家的視線。
其實,在尋求傳承宣傳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華陰老腔曾被很多人提及和推廣,由作家陳忠實原著《白鹿塬》改編的話劇《白鹿塬》中,就多次展現(xiàn)了華陰老腔的場景,也因為這一次的推廣,讓華陰老腔被更多人熟知,并有了后來和歌手合作并在春晚登臺的機會。
陳忠實在自己的書籍《共剪歲月》中還提到:“我確實喜歡關中地方戲曲,秦腔不用說了,也喜歡眉戶,還有民間藝人演出的合陽線胡兒和華陰老腔。”
可見華陰老腔極具特色的文化魅力。
2015年12月5日,東方衛(wèi)視《中國之星》節(jié)目上,譚維維和華陰老腔合作了《給你一點顏色》,這首歌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贊賞,就連著名搖滾音樂人崔健看后,都激動的說道:你們知道你們看到的是什么嗎?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教科書級的中國搖滾。
而劉歡也贊賞說:“我覺得跟他們站在一塊,就特別接地氣。這個音樂讓我們覺得,每一個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煙來。是特別好的音樂,震撼到心里的。”
一個“震撼”的詞語,說盡了華陰老腔的整體特色,也是對華陰老腔最具典型性特色的總結,它代表了關中人的豪情萬丈和豁達寬厚的性格。
2021年,筆名為“關中老人”的陜西渭南作家郭智鵬的新書《一脈承腔》出版了,郭志鵬在這本書中,用一種小說的形式,將華陰老腔傳承故事做了一個完整地還原,書中不僅有關于華陰老腔的傳承故事,還寫了很多關于華陰老腔的歷史以及后來的發(fā)展過程,尤其是華陰老腔的傳承人對華陰老腔的熱愛和對傳承這一文化所做出的努力,讓人看后頗為感動。
在《一脈承腔》中,主人公張禾,是華陰老腔老藝人張德林的孫子,作為華陰老腔的新的傳承人之一,張禾知道叔爺張德海離世之后,就急急忙忙趕回村里參加喪事,由此他知道了叔爺唯一的愿望是希望華陰老腔能后繼有人,一直傳承下去。于是,為了圓叔爺和自己爺爺張德林的夢想,也為了自己心中對老腔的熱愛之感,張禾決定放下自己剛剛創(chuàng)業(yè)不久的造紙工廠的事情,開始嘗試為華陰老腔尋找一線生機。他先是找到自己文化局的老同學劉興武,經(jīng)過兩個人共同的努力,讓華陰老腔評上了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然后為了更全身心的宣傳老腔文化,他又把自己的造紙廠關停掉,專門在華陰縣開了一個華陰老腔的劇場,之后帶著華陰老腔的老藝人們,尋求各種參加演出和宣傳的機會,并為了保護老腔的原汁原味果斷地拒絕了一些商演。就這樣一步一步,張禾和他的老同學劉興武,最終把老腔推向了央視的春晚,讓老腔徹底火了,那一刻秦腔的特點有,張禾和劉興武都激動的淚流滿面。
張禾對自家老腔文化的尊重和熱愛,讓我們看到了新一代青年人的付出和真心,而書中老腔藝人們?yōu)榱四茏尷锨晃幕瘋鞒邢氯ィ几冻隽撕芏嗟呐Γ麄兡挲g都在55歲以上,有的年齡在60多歲,但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他們寧愿犧牲個人的利益,放下地里的農(nóng)活,也要一起為了老腔文化而努力,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讓他們最終看到了老腔文化的未來和春天,讓華陰老腔最終走上了春晚的舞臺。
在《一脈承腔》這本書中,我們不僅能全面地看到華陰老腔從開始瀕臨絕境到逐漸被世人熟知和接受的詳細過程,還能通過作者的敘述手法,詳細又詳實地了解關于華陰老腔的故事和傳承過程,也能從文字中真實感受到華陰老腔在當?shù)厝诵闹械姆至浚约叭藗儗@一藝術的極度喜愛和尊重。
為什么華陰老腔讓這里的人如此癡迷又如此重視呢?這就要從華陰老腔的特點說起了。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說過,華陰老腔歷史悠久,從西漢開始,至今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起初他們就是漕運工人的號子歌,為了鼓舞士氣和緩解疲勞之感,在后來的歷史演變中,到了明清,華陰老腔變成了家族戲,也有了嚴格的傳承規(guī)矩,這使得華陰老腔一直到近現(xiàn)代都沒有廣泛的發(fā)展起來,只有現(xiàn)在的陜西華陰縣華山腳下的一個村子里的一戶人家會這樣的技藝。
但是這種老腔卻具有非常豐富的題材性,也具有語言風格和藝術生活的獨特性、原生態(tài)性以及藝術性。
從整體上來看,華陰老腔整體氣勢雄渾秦腔的特點有,給人一種豪邁的感覺,唱腔又極具悲沉、荒涼、滄桑之感,還不失陽剛之美和豪情萬丈之氣勢,是典型的關中地域風格。從作品取材上來說,多取材于歷史事件和歷史戰(zhàn)爭故事,比如《大漢遺韻》、《將令一聲震山川》、《三英戰(zhàn)呂布》等,也有一些取材于生活故事,比如《勸孝歌》、《十樣景》等。
從人數(shù)和規(guī)模上來說,華陰老腔一般只需五人就可撐起一臺戲:簽手(也就是指揮皮影的人);副簽手(也叫坐檔,也叫“貼檔”、“幫檔”、“擇簽子的”,根據(jù)劇情進展、提前安裝皮影人物道具,隨時供簽手使用秦腔的特點有,并幫簽手“繞朵子”,排兵對打、拍驚木、吶喊助威);前首(主唱,演出時,懷抱月琴,旁放劇本,配合表演進行唱奏);后槽(也叫打后臺,“打后槽”主奏馬鑼,武打中還要吶喊助威,幫唱(拉坡);板胡手(主奏唱腔過門,兼奏小鐃喇叭,助威幫唱、吹哨)。
五個人,五種角色,卻把一臺戲里面的“生旦凈末丑”都包含了進去,他們唱腔圓潤、雄渾、低沉、粗狂、滄桑。只要往臺子上一坐,一場陜北關中的獨特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景象就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出來。
從使用工具上來說,華陰老腔中所使用的樂器和道具也都是自制的,月琴、板胡、底胡、梆子、鐘玲、馬號、鉤鑼架子、木凳、木塊,這些不僅呈現(xiàn)了這一劇種的原生態(tài),還呈現(xiàn)了老藝人們的心靈手巧。
而所有樂器中,用“木頭敲擊”這一獨有的特色,也成了華陰老腔里極具代表性的場景。由一個人拿著一塊棗木塊,在長長的板凳上使勁地敲擊著,或是發(fā)泄心中的情緒,或是展現(xiàn)男人的豪氣,每場戲曲中,如果缺少了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會覺得總是少了點什么,而有這一環(huán)節(jié),就顯得很完整也很完美。
從腔調(diào)和形態(tài)上來說,華陰老腔有著嗓音雄厚的吼聲和豪情萬丈的灑脫形態(tài),這也是它最具特色的地方。
“吼”是華陰老腔的一大特色,老藝人們只要坐在臺子上,吼一聲老腔,那種震撼感立刻就能感染所有的人。
真性情,也是華陰老腔的特色之一,一旦坐上戲臺,所有的藝人們都能自如地演唱,他們一點也不拘束,而是飄逸灑脫,豪邁,自由自在,給人一種最原始,最原生態(tài)的生活中的煙火氣。
金庸曾評價老腔:“聲律鏗鏘有力,唱腔激越豪放,悠揚古樸,是民間音樂陽剛的典范,是北方漢子豪邁氣概的贊歌。”
所以,華陰老腔的這些特色,賦予了它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非常具有民族代表性和地方代表性。
而筆名為“關中老人”的陜西渭南作家郭智鵬在《一脈承腔》中,將這些特色都用貼切的語言真實地表達了出來,看后十分激動和勵志。
雖然小說是以化名還原老腔的傳承故事,但是這些事情卻在生活中都能尋找到原型的蹤跡。
而書籍《一脈承腔》,更讓我們看到了完整的故事經(jīng)過。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nèi)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wǎng)絡資源。如若本站內(nèi)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lián)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