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

河南曲劇亦稱“高臺曲”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是在河南曲子和踩高蹺的基礎上,于20世紀20年代前后正式發展形成的。伴奏樂器原本只有墜子,登臺表演以后逐漸增加曲胡、三弦、軟弓京胡、手板、笙及古箏、二胡、琵琶等,同時也出現了武場樂器。曲劇音調優美,唱腔曲牌很多,常用的有【馬頭】、【陽調】、【汊江】、【詩篇】、【清江】、【銀紐絲】、【滿江紅】等。根據劇情需要,一個唱調可以通過特殊的表現技巧形成具有不同情緒的唱法,如陽調有一般陽調、哭陽調、喜陽調、怒陽調、老陽調等十幾種唱法,詩篇有硬詩篇與軟詩篇兩種唱法。這是曲劇演唱藝術的最大特點,其他劇種中極為罕見。曲劇的題材一般多為民間故事、家庭生活及男女戀情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擅演悲劇和小喜劇曲劇是哪個省的地方戲,唱、白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富于生活情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積累了一批代表劇目,包括《胡二姐開店》、《安安送米》、《小觀燈》、《打灶君》、《李豁子離婚》、《陳三兩爬堂》、《卷席筒》、《風雪配》、《寇準背靴》、《下鄉》、《趕腳》、《游鄉》等,著名演員有張新芳、王秀玲、高桂枝、海連池、馬騏等。

曲劇是河南第二大劇種,除河南外,還分布于陜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等省。它至今創演不輟,因自然風趣、貼近生活而深受觀眾喜愛。但其后備力量也不能讓人樂觀,既缺乏好的接班人,又沒有專門的培養機構。在地方戲普遍不景氣的大氣候下,選拔好苗子,培養優秀演員和固定觀眾群,摸索成熟的市場運作方法及加強宣傳等是曲劇生存發展的根本策略,有必要認真施行。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