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fā)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xiāng)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黃梅戲的特點,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云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黃梅戲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為黃梅戲發(fā)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qū)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qū),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黃梅戲的特點,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fā)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從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階段全面實踐了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出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黃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黃梅戲的特點,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fā)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于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jié)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第一次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 黃梅戲

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chuàng)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云流水.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fā)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