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院與豫劇團的區別 河南豫劇 何以影響中國?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個發源于河南開封在中原地區土生土長的劇種,其影響力以及肩負的文化意義邁上了一層新的臺階。
豫劇的影響有多大?首先要看在河南本地的流行。在過去,無論是紅白喜事、廟會節日,都少不了戲班子的身影。
戲臺搭好之后,戲曲演員能一天三場、一連三天地唱。
而周邊的父老鄉親總會早早地趕來等著開場,聽到精彩處拍手鼓掌、連聲叫好,或是配合著哼唱起來,臺上臺下聲樂共振、相融共生,讓人無比感慨。
演出結束后,戲迷們總是意猶未盡,在回家的路上回味許久。
在河南,上到老人下到孩童,即便沒怎么聽過戲,相信也都能哼唱幾句《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的經典段落。
豫劇的發展并不只是在河南自說自唱,它早已走出了省內豫劇院與豫劇團的區別,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
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多個省份都有本地知名的豫劇團,劇團的演員們活躍在民間,不斷提高自己的唱功,與老百姓打成一片,有力地推動了豫劇的宣傳和發展。
這也是為什么,豫劇能夠成為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的原因。
不僅如此,豫劇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河南豫劇院、臺灣豫劇團等演出團體走過了世界諸多國家,如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加拿大等等。
憑借高度的藝術性,豫劇在國外也贏得了許多受眾,被西方人稱贊是“東方詠嘆調”、“中國歌劇”等。
豫劇為什么能夠成功?原因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因為豫劇樸實通俗,它自下而上進行發展,來自群眾服務群眾。
其內容反映生活,貼近現實,兼具故事性與藝術性。一部戲能演出一段悲歡離合,如《春秋配》,講的是李春華與姜秋蓮歷經坎坷和磨難終成姻緣的感人故事。
劇中人物眾多,情節起伏波折,曲調委婉纏綿、感人肺腑。
加之,河南方言簡單易懂,中原官話影響廣泛,大多數地區的人都能聽明白,所以豫劇本身就具備了普及輻射其他省份的語言基礎。
另外,豫劇的唱腔好聽,它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后發展而成的。
舊稱“河南梆子”,新中國成立后,以河南省的簡稱“豫”來定名。
豫劇的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生動活潑,以善于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著稱,配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常常能唱進觀眾們的心坎里,因此備受歡迎。
河南人口眾多,在過去,為了謀生存,人們走南闖北,潛移默化地將中原文化、豫劇文化等傳遞到了全國各地。
豫劇大師眾多,陳素真、閻立品、唐喜成等老一輩藝術家繼承傳統、大膽創新,開拓與提升了豫劇的表演藝術,為后世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帶領豫劇走向繁榮。
大師之外,還有成千上萬熱愛豫劇的劇團演員在傳承著這份文化,他們勤學苦練,打下了一身扎實的功底。
豫劇之于他們,不止是“飯碗”豫劇院與豫劇團的區別,更是精神寄托。深入基層,豫劇演員們的演出場所環境簡單,搭臺即唱。
但也正是如此,他們往往最貼近底層的人民群眾,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將豫劇的聲音傳遍了各地。
歸根到底,豫劇之所以成功,其生命力源于人民群眾。它并非廟堂文化豫劇院與豫劇團的區別,而是扎根在田間地頭與趕集廟會的草根藝術。
據了解,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歷史小說和演義。
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以宋朝為背景的戲如楊家將和岳家將等題材,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愛情、婚姻、道德倫理的戲。
新中國成立之后,許多地方戲種的從業人員改編了大量新劇目,豫劇也不例外,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
雖然穿著老戲服、演著老故事,但其思想內核已超越當時,有大量的男女平等、女子能頂半邊天等新思想。
當然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鄉土氣息較為濃郁的豫劇與國內其他劇種一樣,受到了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其他娛樂形式的沖擊,陷入了發展困境。
如何推陳出新,將傳統戲曲與現代潮流相結合,河南豫劇人進行了長久的探索和努力。
其中,創辦于1994年的《梨園春》,成功地將現代電視與河南傳統戲曲相結合,發現和培養了一大批專業及業余戲曲人才,對推動河南戲曲發展以及弘揚民族文化都起到了極大作用。
即便今天的社會又已經大變樣,但只要創新的精神還在,豫劇的光芒便永不褪色。
地處中原,河南自古以來受到南北兩方的影響,多種文化在這里交織碰撞,孕育了許多戲曲的發展,如曲劇、越調、墜子等等。
在這片大地上,有數不清的老百姓在聽戲、唱戲。有如此濃厚的戲曲氛圍,豫劇怎會不興盛?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