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名家唱段大全 【名家名段】河南曲劇名家名段演唱專輯(一)
文 | 佚名 來源 | 網絡
河南曲劇簡介:
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起源于河南南陽,分大調曲和小調曲,小調曲優雅婉轉,輕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發展為戲曲劇種。由于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
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于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后者較活潑。唱曲牌,常用的有[漢江]、[揚調]、[滿州][鼓頭]、[打棗桿]、[剪剪花]、[銀紐絲]等四十多種。唱調柔和、宛轉、輕快,具有明顯的民歌特點。主要伴奏樂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箏等。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早期劇目多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鬧節》、《賣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大戲,如《祭塔》、《花庭會》等。解放后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和編演的現代劇《掩護》、《游鄉》等影響頗大。
劇目以民間生活小戲居多,如《李豁子離婚》、《小姑賢》、《小姑惡》等。也有從鼓子曲目中改編的,如《祭塔》、《花亭會》、《藍橋會》、《鬧書館》、《安安送米》、《金精戲竇儀》等。1933年,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抗日戰爭時期曲劇名家唱段大全,又流行于陜南和鄂北。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梆子、京劇等地方大戲的表演藝術,行當腳色也由小生(俗稱相公)、小旦(俗稱丫環)、丑(俗稱和尚)發展為生、旦、凈、末、丑,在劇目上移植演出《鍘西宮》、《哭洪堂》、《白蛇傳》、《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長篇大書,如《呼延慶打擂》,編成連臺本戲上演。現知傳統劇目有 210多個。早期著名演員有朱天水(旦)、朱六來(生)、李金波(旦)、趙和洲(丑)等。
曲劇唱腔結構為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詩篇〕、〔茨兒山〕、〔剪剪花〕、〔銀紐絲〕、〔打棗竿〕、〔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潼關〕、〔滿江紅〕、〔劈破玉〕、〔小桃紅〕、〔青陽扇〕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山坡羊〕、〔高山流水〕、〔狀元游街〕等130 多種。伴奏樂器以墜胡、三弦、箏、琵琶為主,并采用了鑼鼓等打擊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河南曲劇不僅在本省大部地區盛行曲劇名家唱段大全,而且在甘肅、陜西、河北、安徽、江蘇、湖北等地也建立有專業劇團。歷年整理的傳統戲有《陳三兩爬堂》 、 《風雪配》 、 《卷席筒》 、 《閻家灘》 、 《草人媒》 、 《寇準背靴》等;創作的現代戲有《趕腳》、《下鄉》、《掩護》、《游鄉》等。其中《趕腳》、《下鄉》、《陳三兩爬堂》、《游鄉》、《卷席筒》、《風雪配》均已攝制成影片。新成長起來的名演員有張新芳(旦)、王秀玲(旦)、邢金萼(生)、馬琪(生)、謝祿(凈)等。曲劇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臺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曲劇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曲劇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曲劇名家唱段大全,由其中的雜牌小調與河南的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于1926年經由臨汝縣農民組成的同樂社搬上戲劇舞臺,從而正式發展為戲曲劇種。其中的"高蹺曲"由去掉高蹺拐子的演員登上戲劇舞臺,是曲劇由民間歌舞演變為"高臺曲"這種正式的戲曲形式的一個質的飛躍。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