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閨門旦在表演時有哪四氣 和杜麗娘相逢300次,90后昆曲閨門旦張冉的藝術之路
生活中的張冉端莊美麗,氣質古典,尤其讓人過目不忘的一頭長發,更添其嫵媚清麗。作為當今新生代昆曲閨門旦演員的佼佼者,90后的張冉已在戲曲舞臺摸爬滾打了近20個春秋。她師承昆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昆曲閨門旦在表演時有哪四氣,也曾是“昆曲王子”張軍的搭檔。十余年藝術生涯中,她最為人熟知的角色當屬《牡丹亭》中的杜麗娘。
張冉扮演的杜麗娘
自2010年起在園林版《牡丹亭》中扮演杜麗娘,張冉演繹這個角色已有300余場,可能是昆曲演出史上已知的演出《牡丹亭》場次最多的旦角演員。她也把這個角色帶到了美國紐約、德國漢堡、法國巴黎等世界各地。音樂家譚盾曾經表示,張冉是他合作過“最年輕的,但做唱念舞都很優秀的杜麗娘的扮演者”。
2018年,張冉在上海黃浦區成立了自己的昆曲藝術工作室,從一個演員,同時成為了一個昆曲藝術的普及者、推廣者。五年間,約有三四萬人走進她的沙龍和課堂,了解并結識昆曲藝術。
“蘭情冉冉”海報
今年的6月2日-4日,籌備了近兩三年的“蘭情冉冉”張冉昆曲藝術系列專場演出將在蘭心大戲院上演。張冉將與上海昆劇團合作,連續三晚分別帶來《販馬記》《牡丹亭》《玉簪記》三部昆曲傳統經典劇目,全方位展示她作為新生代昆曲閨門旦的藝術風采。
《牡丹亭》海報
15歲和昆曲結緣,與杜麗娘相伴的17年300場
“我和杜麗娘初相逢,她16歲,我15。到如今已經17年,相逢了300余次。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是我和昆曲,和這個角色的宿命。”
在專場演出開始前的一個月,張冉開始了一些回憶。關于她和昆曲這門藝術,她和《牡丹亭》、杜麗娘的很多故事。
張冉出生在一個和戲曲有很多淵源的家庭。她是山東濟南人,爸爸是山東梆子戲的演員。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家里總是放著戲曲的錄音帶子。很小的時候,雖然記不清唱詞,但她總能有模有樣地把調子完整哼出來。
10歲那年,山東省濟南市藝術學校到張冉學校招生。老師們熱情推薦張冉去了考試。因為形象美,加之又有一些天賦和基礎,張冉順利進入了藝校學習京劇藝術。
張冉
在戲校學習的第二年,京劇表演藝術家張火丁老師到濟南來演《鎖麟囊》,需要一個娃娃生,就來戲校選人。當時在練功的張冉被張火丁老師一眼選中。這次特別的演出,也成為張冉人生中的第一次登臺。
畢業后,張冉被分配到山東省濟南市京劇院。然而,在劇團呆了才幾個月,她就提出了辭職。15歲的她一心想要繼續深造,并報考了中國戲曲學院。就在拿到三試通知書的時候,張冉的爸爸有一天突然跑回家告訴她,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也在招生,而且第二天就是報名截止日。
“可能一切都是緣分“。張冉回憶起那次來到上海考試,依然很像一場夢。她和爸爸連夜坐了通宵火車趕到上海。這是她第一次來到上海,走出火車站天還沒亮,微風里的空氣卻很清新,在出租車上,張冉就想,如果考上了,我要留在這里,留在上海。
一系列高頻率的考試結束后,當時上海戲校長王夢云在三試時候問張冉,如果中國戲曲學院和我們都錄取你了,你會選擇上海嗎?張冉肯定地說,一定會。而最終,她實現了對自己和學校的承諾。
人生總是不停有意外。在上海學戲不過半年,張冉的身高就從162厘米躥到了168厘米。她當時的行當是花旦,大多演出丫鬟或者小姑娘的角色。當時教張冉的老師對此憂心忡忡,很嚴肅地和她說,你這身高,唱花旦可能是沒飯吃了。
在戲曲學院,張冉第一次接觸到了唱昆曲《牡丹亭》,她覺得特別好聽,開始萌生了轉行學昆曲的念頭。她找到了學校的童強老師,童老師則把她帶到了張洵澎面前,出發前說了一句,“張老師收不收你,就只能看你的造化了。”
作為昆曲表演藝術家和教育家的張洵澎,看了張冉一眼就答應收徒。16歲的張冉從此踏入了昆曲藝術的大門。
回憶起張洵澎對自己藝術和人生之路上的照顧,張冉始終心懷感激。開始學戲的那兩年,她常常吃住在老師家里。“老師燒的一手好菜,就是在他們家里,我從此迷上了吃本幫菜。”
張洵澎是昆大班的閨門旦表演藝術家昆曲閨門旦在表演時有哪四氣,師承言慧珠、朱傳茗、沈傳芷、姚傳薌等名家,同時又耳濡目染了梅蘭芳、程硯秋二位大師的表演技巧,獨具個人藝術表演風格。在張洵澎嚴格并且細致的教授下,張冉也開始有了規范大氣又不失激情澎湃的舞臺氣質。
《牡丹亭》
張冉學的第一出昆曲就是《牡丹亭》的“尋夢”。大二那年,張洵澎把張冉介紹給了張軍, “我這個學生個頭和形象都和你很搭” 。于是,19歲的張冉加入了上海張軍昆曲藝術中心,開始了一邊和張洵澎老師學戲,一邊跟隨張軍搭檔演出的日子。
2010年張冉畢業那年,張軍、譚盾等藝術家一起聯合創作的園林版《牡丹亭》也開啟了籌備。張冉也由此成為了這一版《牡丹亭》的杜麗娘人選。從此,一演就是300余場。
因為《牡丹亭》的杜麗娘,張冉曾經登上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外交部長官邸以及德國漢堡、瑞士巴塞爾、奧地利維也納等世界各大藝術節的舞臺,把中國傳統藝術之美傳遞給更多人。
“300場,每場一個半小時,我感覺我已經和杜麗娘相逢300次,相處了超過450個小時。人生就是這么奇妙,不知不覺你就和一個人結緣。”張冉說。
重回蘭心大戲院,三天專場展現一個昆曲閨門旦的萬種風情
2018年,張冉開始獨挑大梁,成立了上海張冉昆曲藝術工作室。就在那一年,她獲得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項目,舉辦了紀念昆曲“傳字輩”旦行藝術家朱傳銘先生的系列演出。
之后,她參與各類昆曲普及公益講座活動近200場,遍及上海市區和市郊各大新城,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到老年大學的老年人都是她的受眾。她也致力于昆曲藝術在中小學校園內的推廣,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上海青浦世界外國語學校等學校成立了多個昆曲社團,助力古老昆曲在當代青少年間生根發芽。
“其實我以前一直覺得自己有點社恐,不太愿意和別人打交道。但成立工作室很鍛煉我,我突然發現自己做推廣其實還行。”張冉說,“我希望能帶給現代觀眾更多走進昆曲藝術、感受昆曲藝術、了解昆曲藝術的可能。如果通過我的努力,能夠讓更多人愛上昆曲,那也是我的榮幸。”
在推廣普及之外,張冉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演員。她舉辦了清音演唱會,也有跨界的室內樂版《牡丹亭》,甚至最近,她還參與了一個話劇《牡丹亭不停》。張冉對這些有自己的設定,“跨界也是我未來藝術道路上的一個選項,只要觀眾喜歡,我就愿意去嘗試。”
不過,對于一個昆曲閨門旦而言,能把最經典的昆曲劇目傳承好,把戲演好,才是最大的愿望。
“蘭情冉冉——張冉昆曲藝術系列專場演出”已籌劃多年,今年6月即將在蘭心大戲院上演。“蘭情冉冉”四個字出自南北朝柳惲的《搗衣詩》∶冉冉蘭麝芬。昆曲因其雅,一直被人以蘭喻之,而這一次專場,張冉也希望能展現古老昆曲中的“蕙質蘭心”。
三場演出,分別是《販馬記》《牡丹亭》《玉簪記》三部劇目。張冉覺得,選這三出戲,是三種閨門旦的角色塑造,也是男女之間的三種動人美好的情愫。
《販馬記》海報
《販馬記》說的是恩愛夫婦調笑諧趣的同心同感,《牡丹亭》講述的是死死生生不渝不悔的情起而深,《玉簪記》則描繪了兩個“小可愛”的純真愛情,特別符合當代都市男女的愛情趣味。
《販馬記》排練
在張冉看來,昆曲閨門旦也是“青春旦”,多演繹妙齡少女、閨閣千金。無論是《牡丹亭》里的杜麗娘,還是《玉簪記》里的陳妙常,乃至《販馬記》中的李桂枝,她都希望將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與唱念表演技巧的結合,讓觀眾看到不同閨閣千金的萬種風情。
發布會現場張冉和張洵澎、蔡正仁合影
演出邀請了張洵澎擔任藝術指導,82歲的昆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也原定和張冉一起演出《販馬記》中一折,但因身體原因,蔡正仁此次無法登臺。此前,蔡正仁曾和張冉合作過《牡丹亭》和《販馬記》。對于老藝術家一路走來不遺余力的提攜,張冉說,“有蔡老師這樣的國寶級藝術家帶著我演出,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而蔡正仁也表示,張冉的嗓音條件好,京昆不擋,在傳承昆劇藝術上走出了自己的路,特別不容易。
此次和張冉搭檔的小生衛立、倪徐浩都是在戲曲學院時就一起學習的昆五班演員,彼此都十分熟悉。而同演《玉簪記》的胡維露則剛剛獲得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榜首。對于張冉而言,此次的《玉簪記》演出有特別意義,“為了演好陳妙常這個角色,我跟張洵澎學了整整一年。這也是我第一次公演這出戲。”
《玉簪記》海報
連演三天大戲,壓力不言而喻。張冉又回到了每天朝九晚五泡在練功房的日子。“一個星期大概有四五天都是這樣。我覺得這個狀態反而讓我感覺特別好,似乎又回到了當年戲校的童年時光。”
《玉簪記》排練
張冉說,剛學戲時,自己可以算的上是個“學渣”,什么都比別人慢一些。“那段日子,我每天別人都早一個小時訓練,晚一個小時離開練功房,有時候早上四點半天還沒亮就去練功。可能就是對戲曲這個事兒有一份執著。”
作為一個90后,張冉的昆曲之路上也有過一些彷徨,想過離開。她說起最大的一次誘惑可能是當年電視劇《紅樓夢》來到學校選演員,李少紅的團隊選中了她和同樣學習昆曲閨門旦的李沁。但張冉幾乎沒有猶豫,就放棄了去北京的機會。“事后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后悔。其實我真的沒有想太多。我當時就只是有一種使命感,有一份熱愛,覺得一定要把唱戲這個事兒做到底。”
此次演出前,張冉在蘭心大戲院舉行了一次發布會。張洵澎和蔡正仁都特地來到蘭心大戲院的現場。也是在這個劇場,9年前的張冉曾在這里舉辦了自己在上海的第一場個人專場“冉冉升起——張冉昆曲折子戲個人專場”。
從《紅梨記·亭會》中青樓女子謝素秋,到《南柯記·瑤臺》的能文能武瑤芳公主,再到《牡丹亭·尋夢》里的杜麗娘,同樣是三個反差極大的閨門旦角色,為張冉贏得了第2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新人主角獎。
從“冉冉升起”到“蘭情冉冉”,走過十年昆曲路的張冉,將再一次站在舞臺中央昆曲閨門旦在表演時有哪四氣,展現她傳承自昆曲大師張洵澎的閨門旦藝術,展現其活潑靈動,青春動人,獨具個性的藝術風格。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