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作為一種歌舞劇,歷來總是以聲腔音樂集中體現一代戲曲的風貌的。人們常說的“戲以曲興”、“戲以曲傳”也就是說優秀的唱段或音樂絕非僅僅限于戲曲本身,這也成就了諸多的京劇經典唱段得以流傳。

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唱腔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李玉和對女兒鐵梅的幾分贊許與期望,接下來的這段“渾身是膽雄赳赳”則是李玉和即將赴宴斗鳩山,臨行前與親人間的一段真情告白。

說到京劇《紅燈記》中李鐵梅的精彩唱腔,不少朋友都能說出個一二三段,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那段:“爹爹和奶奶齊聲喚親人,這里的奧妙我也能猜出幾分”。在這句唱詞中的“妙”、“能”、“猜”三字的精心處理,生動的表現出鐵梅揣摩爹爹與奶奶心事,有仔細觀察、也有活潑得意。《紅燈記》中“我家的表叔數不清”的唱段,選擇“西皮流水”的聲腔板式,就是取其流利活潑。

再說這流水板是一拍(也就是我們說的四分之一拍)形式京劇紅燈記李鐵梅的唱段,其結構是第一句從板上開口京劇紅燈記李鐵梅的唱段,最后一處也落板上,隨后的句子無論上下句均從板后(即板的后半拍)開始,最后一字落板上。流水板是敘述性較強的一種板式,適合表現輕快的或者是慷慨激昂的情緒。老生戲《定軍山》中黃忠唱的“這一封書信來的巧”的唱段、《桑園會》中秋胡唱的“秋胡打馬奔家鄉”的唱段、旦角戲《鎖麟囊》中薛湘靈唱的“耳聽得悲聲慘心中如搗”的唱段、《鳳還巢》中程雪娥唱的“母親不可心太偏”的唱段等,都是“西皮流水”。流水板的唱句節奏比較緊,所以這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用[西皮流水]是再恰當不過了,是從人物情感出發,大大突破了原有的聲腔旋律的模式,自然上口,清新俏麗,體現了對特定時代、特定人物所具有的獨特情感方式的把握。

京劇的“好”不但體現在文學劇本上,重要是落實在舞臺上。《紅燈記》是先出現的電影、同名滬劇、最后才有京劇改編。現代戲的改編、加工、提高也是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的結晶。回到1964年,一出滬劇《紅燈記》、兩部同名京劇《紅燈記》、上演了一場“三紅”鬧京城之后,中國京劇院重新對《紅燈記》進行加工、修改。到1966年此戲已紅遍大江南北。196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紅燈記》單行本,短短十個月就四次重印,印數達279萬冊,可見當時的轟動效應。

后來又隨著唱腔樂譜的出版發行,電臺的反復播放,《紅燈記》的主要唱段“提藍小賣拾煤渣”、“我家的表叔數不清”等唱段,由于瑯瑯上口京劇紅燈記李鐵梅的唱段,好聽好記,一時間膾炙人口,成為廣為傳唱的段子。這股熱潮可以說說整整影響了一代人、甚至兩代人。

劉長瑜老師在演唱這段“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特別發揮了她專工花旦之所長,在唱念中以脆亮的音色表現出鐵梅特有的活潑天真和充滿青春氣息的性格。

在戲曲舞臺上的巾幗英雄中有一批平民百姓,象《紅燈記》中的鐵梅,年齡雖不大,但她懂得為爹爹奶奶分憂,為抗敵救國出力,在她的唱腔里就帶著這種精氣神。

說到《紅燈記》的唱段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和的一聲“導板”:獄警傳,似狼嚎,我邁步出監“,最后一個長長的拖腔,隨著李玉和舞著鐵鏈出場,一片掌聲,然后接唱“回龍”、“慢板”轉“原板”一成套唱腔,他的高音拖腔很典型,比較難唱。

而同是《紅燈記》李玉和一出場的夸女兒一段:“提籃小賣拾煤渣”,沒有太大拖腔,又是人物內心情感流露,就好學、好記。

再說鐵梅的唱腔設計的好,流傳的也多而廣。大家都會唱的“都有一顆紅亮的心”就唱出了鐵梅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聽說“表叔”要來,這表叔是什么人?她似乎明白又不明白,只知道表叔象爹爹一樣有一顆紅亮的心。再說唱腔設計的是用八句“西皮流水”和有板無眼與一板一眼的混合節奏,活潑流暢,突出了她的天真活潑的性格。可以說在這段唱腔中鐵梅的形象第一次塑造完成了。

再說這段“做人要做這樣的人”,這一段是鐵梅看到了交通員冒死與爹爹接頭,又聽完了奶奶說紅燈后的一番思想活動。以“西皮散板”開始起唱,隨后進入“西皮搖板”,到:“為的是救中國,救窮人打敗鬼子兵”開始速度加快,表現出鐵梅經過沉思后豁然開朗,逐漸明白革命道理,渴望做一個象爹爹一樣的人,到最后落句:“鐵梅你應該挑上這八百斤”的“斤”字出現了鐵梅唱段中的最高音,將整個唱段推向高潮,可以說是人物成熟的一個升華,重要的是讓人們從她的唱腔中體現出鐵梅的成長過程。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