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的發展和它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從近些年來看,越劇的存在環境和發展狀況不盡如人意,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很多,因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包括社會、經濟、體制、觀念、藝術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集中體現在以下五方面: 一是社會在不斷前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在不斷改變,加上外來文化的進入和新生藝術的涌現,人們對藝術有了新的要求,對電視、歌舞等能把準時代脈搏,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形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越劇,無論是演出的節奏、演出的劇目、表演的手法、反映的內容已與現實社會相距遙遠,以致與觀眾難以產生共鳴,缺乏藝術魅力。比如演出劇目至今還停留在《梁祝》、《紅樓夢》等傳統劇目,脫不出“才子佳人”和“私訂終身后花園”的窠臼等等。 二是越劇發展的經濟后勁不足和人們經濟好轉后對越劇需求的“負效應”。一方面,越劇發展需要經濟支持,為了爭取觀眾,越劇在不斷加大投入,包括現代科技、先進設置在舞臺上的應用,每一出戲的道具、服裝等等,而面對市場的疲軟,造成了投入大于產出的不良循環,為求得收支平衡,只好提高戲價,而戲價高了梁祝是什么戲曲劇種,更沒人看,票房收入就更加不行。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好轉,尤其是購置了高檔的家庭影院等設備后,大多不愿意花錢到劇院里去買“熱鬧”梁祝是什么戲曲劇種,造成了經濟發展對越劇的負效應。

三是越劇工作者觀念的誤區。 1、任何戲曲發展的生產力在于不斷改革和發展富有時代氣息的、符合觀眾需求的、先進的、新鮮的表演程式,豐富自己,而越劇在這方面缺乏足夠的用語吸收、敢于創新的改革精神。普遍存在著技重于戲、舊對于新、守勝于創等的情況,特別對流派唱腔的認識,過分強調繼承梁祝是什么戲曲劇種,忽略了繼往開來,創新發展。 2、越劇屬于俗文化范疇,是老百姓的藝術,應扎根民間,面向群眾,而實際上,有許多人把越劇作為高雅藝術來運作,制約了發展,偏離了方向。 3、面對社會進入轉型期,劇作者的心態相對失控和不平衡,只看到電視是富裕的藝術,對當前戲劇出現危機的周期性認識不足,看不到困難與機會并存,以致作者改行離散,新劇目出不來。 四是越劇表演團體的體制改革步子緩慢,缺少強有力的措施,演員新陳代謝不暢,管理和操作跟不上市場經濟形勢的發展,藝術生產力得不到解放,出戲出人缺乏后勁,開拓市場缺乏力度。同時,越劇的知識產權得不到應用的保護,無償地作為電視節目的熒屏播放,使戲曲演出失去觀眾。 五是社會上對越劇的認識還停留在單一的地方戲曲這一層面,其功能僅僅是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忽視了它在經濟建設、對外交往、寓教于樂、弘揚地域精神、文化之邦標志之一等的作用。因此,對保護和振興越劇還缺少應有的重視。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