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伴奏大全 論京劇伴奏中鑼鼓的運用
李榮斌
京劇表演的特點在于它的節奏性強。有了鑼鼓伴奏的配合,其節奏性便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表演者的情緒和舞臺氣氛得到夸張和渲染。所以鑼鼓在京劇的伴奏中很重要。論起京劇伴奏中鑼鼓的運用,我們先要從戲開場時最先聽到的緩鑼和撤鑼以及打上說起。
緩鑼之“緩”不是緩慢之意,而是一種情勢的調動和發起,通過鑼鼓的演奏把舞臺的情緒、氣氛由靜而動、由緩轉疾、快而有效地調動和營造起來,以順利地進入和展開劇情。一出戲最開始的緩鑼也應該是體現該戲風格的一個標志。緩鑼之名其實是對一類鑼鼓的泛指,并不是一個鑼鼓點的固定名稱,常見用作緩鑼的鑼鼓點有大鑼原場和沖頭。因鑼鼓打法的傳統規范,兩者用法的區別在于:如遇戲一開始就是曲牌打上,則緩鑼必須要用沖頭,因為圓場鑼鼓不能直接開領曲牌。如《審頭刺湯》一劇,戲一開始就是起大開門曲牌“發點”,陸炳升堂;
《龍鳳呈祥》頭一場上來也是嗩吶牌子“打上”,劉備等臨岸登舟。類似情形之下,緩鑼都要打沖頭。除了上述大鑼原場和沖頭兩種常見的緩鑼之外,有很多武戲,因從戲的一開始情緒便比較激越,為了體現武戲的風格,其緩鑼就直接以急急風鑼鼓來完成。它一般是以慢起上天梯開始,逐漸把力度催起來,經“長調門”后收住。當然,緩鑼也并不都是由緩轉疾、由平淡轉激昂,它應該是結合劇情發展的具體需要來處理節奏的變化。如果上一場的表演情緒是激越的,下一場的氣氛則是低沉或平穩的,則緩鑼的節奏、力度就應該是由疾變緩,由強變弱,由快變慢,以鑼鼓的演奏來做一個場次或段落之間的音樂過渡和連接。
關于撤鑼。撤鑼之“撤”有多種含義,其主要的意義是“大鑼”撤“小鑼”,也就是把原本演奏的大鑼鑼鼓通過撤鑼過渡到小鑼鑼鼓,如上一場是大鑼圓場“打下”,下一場是小鑼圓場“打上”,中間就必需要經過撤鑼來轉換。再有就是節拍上的“雙拍子”轉為“單拍子”,如由沖頭轉撤鑼,便是沿著沖頭的節奏開出撤鑼,轉過來以后,鑼鼓的節拍即變慢了一倍,由雙拍子變為了單拍子,這主要以大鑼位來體現。還有就是節奏上由較快節奏轉換為較慢節奏,逐漸地從節奏和情緒上“撤緩”下來。撤鑼的打法除一般方式之外,還有武戲當中常見的打法,快捷、緊湊的快撤鑼。撤鑼與緩鑼不同在于它本身有自己的固定形式,自身就是個鑼鼓點。就撤鑼的意義而言,撤鑼這個鑼鼓也不是全能的,如在傳統戲中,遇上一場以大鑼抽頭“唱下”接下一場以小鑼抽頭“唱上”中間即以抽頭鑼鼓相連接并轉換(通稱為過渡),完成了過渡的任務,便無需再打撤鑼了。例如《文昭關》伍子胥唱二黃搖板“但愿過得昭關險京劇伴奏大全,吳國借兵報仇冤”以后,大鑼抽頭送下,接下一場皇甫訥小鑼抽頭上再唱二黃搖板,大、小鑼抽頭之間便“圓”著節奏天衣無縫地圓順相接了。
關于打上。在京劇表演中,人物的上場方式很多,“打上”指的是在平和的情境中人物緩步上場京劇伴奏大全,以圓場鑼鼓來伴奏的這種出場。“打上”鑼鼓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大鑼打上”,一種是“小鑼打上”。兩者主要是結合劇情來區別運用的。有時在同一出戲中,即使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情境里出場,也會有不同的“打上”方式。如全部《空城計》,在《失街亭》頭一場諸葛亮升帳點將時,他的上場就是“大鑼打上”,以沉厚、凝重的鑼鼓音響來襯托人物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統帥氣度。而到了后面《空城計》諸葛亮再度出場時就改為“小鑼打上”了,他此時是獨自踱步于后帳,舞臺氣氛平穩、安靜,動作節奏有所不同,使用小鑼音響更為貼切。“大鑼打上”有多種打法。傳統的鑼鼓打法講究章法,其往往從劇情和人物的性格、身份出發,因人而異地制定出一套專用的演奏方案。如文官上場的“大鑼打上”,一般就是直接用大鑼圓場,鑼鼓伴奏。而《群英會》的周瑜、《艷陽樓》的高登等或為統帥,或為行武之人的屬于武者的角色,在他們“大鑼打上”時,便要在大鑼圓場前面加打一個與表演動作似無關聯的四擊頭,好像就是對人物身份的一個特殊說明。其實,這個四擊頭原本也是伴著身段來的,因為在早先,這些人物就是在四擊頭鑼鼓中出場亮相的,后來因使用了回頭的打法,所以,就都改成了在回頭里出場,而這個本是有的放矢的打身段的四擊頭,就由“實用”而變為“虛用”了。
所謂“小鑼打上”是小鑼圓場接小鑼歸位的鑼鼓,為人物的出場動作伴奏的。起小鑼圓場之前,前面可以掛打小鑼冒子頭,但傳統打法對此有嚴格的規定,即非達官顯貴而不能用。如《四郎探母》的楊延輝、《三堂會審》的王金龍這樣官居顯赫的人物才可打,而像《捉放曹》的呂伯奢、《文昭關》的東皋公等平民角色便不適用。青衣和老旦上場所用的鑼鼓。其打法特別,與旦角的步態節奏協調,凸現了“輕移蓮步如風擺柳”的神態。旦上場同樣有一個前面掛不掛冒子頭的問題,其與上面講的“小鑼打上”的用意是一樣的。從封建社會的尊卑理念來說,有一定身份的人物在旦上場前就要加打冒子頭,但在傳統戲中也講究區別對待。如《穆桂英掛帥》的穆桂英、《三擊掌》的王寶釧,還有《宇宙鋒》的趙艷容,這些女性人物雖都身份顯赫,且是劇中的“女一號”角色,按理是夠掛冒子頭的,但由于她們在劇中出場時是被比自己更高輩分的人“喚”上來的,所以也就沒有了享用冒子頭的資格。還有小鑼圓場,主要用于老生、小生、花臉等角色。花旦和小花臉的出場與此不同,根據他們的動作特點,打法也采取了簡捷的方式,即用小鑼五擊頭來伴奏。而某些身份較高的“大丑活兒”,如《群英會》的蔣干、《審頭刺湯》的湯勤,因他們出場動作的節奏較穩當京劇伴奏大全,打小鑼五擊頭就顯得不合適,而要打小鑼歸位。
(作者單位: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