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黛玉葬花詞_越劇黛玉葬花_越劇老電影黛玉葬花

圖說:黛玉與寶玉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昨晚(1月17日),由趙志剛、陳湜、謝進聯等主演的越劇清唱劇《紅樓夢》在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亮相。中西結合的大樂隊端坐舞臺中央,12人的歌隊串聯全場,整臺演出有較完整的故事性,但表演部分明顯弱化,音樂部分則大大增強,與傳統戲曲的演出樣式頗不相同。一位觀眾看完演出后表示,傳統戲曲特別是那些經典劇目有很多好聽的唱段,越劇清唱劇《紅樓夢》淡化了戲、強調了曲,從理論上來說,這樣的樣式是能夠成立的,不過從演出本身來說還是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

結構

西方的清唱劇是一種大型套曲結構,從這個角度來說,昨晚的演出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清唱劇”。不過越劇清唱劇《紅樓夢》從“格式”上開始就尋求一種與傳統戲曲不同、更親近音樂的樣式,比如整臺演出不是以場次來劃分,而是以第一樂曲、第二樂曲……來排序越劇黛玉葬花,在每一個“樂曲”開始時字幕上會出現這一樂曲的“主題”,如第二樂曲“讀西廂”是“寶玉與黛玉的愛情萌芽”,第四樂曲“黛玉葬花”是“林黛玉感悟于自身的愛情和命運寫下的一曲千古絕唱《葬花吟》”等等。可以看出,該劇的主創刻意在尋求一種不同于傳統戲曲的樣式感。

越劇黛玉葬花詞_越劇黛玉葬花_越劇老電影黛玉葬花

圖說:樂隊與歌隊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嘗試

相對而言,舞臺呈現反倒沒有這么“激進”了,大型樂隊上臺在很多戲曲的演唱會上都已普遍運用,歌隊的樣式也早被一些戲曲表演所借鑒。而三位主要演員著戲裝、有臺詞、有表演,與傳統戲曲的“彩唱”樣式或片斷的表演并沒有太多本質的不同。當然,從文本角度上來說,越劇清唱劇《紅樓夢》還是做了相當多的新嘗試,除了增加一些新創作的場次來增強寶、黛、釵的情感主線之外,對經典部分也有不少改動,在保留一些經典唱段之外,不少地方重新進行了“排列組合”,比如第八樂曲把“金玉良緣”與“黛玉焚稿”合二為一,交替穿插,更是新創作了一段寶、黛、釵的“三重唱”來強化三人的感情糾葛。

樣式

越劇清唱劇《紅樓夢》并不是第一個嘗試將戲曲的“曲”強調突出形成一種新樣式的作品。唱腔音樂是傳統戲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無曲就不成其為戲曲。這些年,不少戲曲劇種都有過一些突出“曲”甚至將“曲”從戲曲表演中獨立出來形成一種新樣式的嘗試。這種嘗試有的來自戲曲界內部,如曾引發業內外關注的“昆曲王子”張軍的“水磨新調”演唱會;有的來自外部,如曾獲“文化部創新獎”、由上海音樂學院創作出品的多媒體音樂劇場《白娘子·愛情四季》。上海越劇院2016年底推出的《紅樓·音越劇場》也同樣是這種類型的嘗試,不過在第二版時,表演部分有所增強。

越劇黛玉葬花詞_越劇老電影黛玉葬花_越劇黛玉葬花

圖說:寶釵與寶玉 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特色

越劇清唱劇《紅樓夢》這個作品本身是否成功,觀眾與業界可能見仁見智,不過這樣一種嘗試應該是有意義的。戲曲無論是服裝妝容、表演程式還是演唱方式都極具特色越劇黛玉葬花,這些年越劇黛玉葬花,戲曲元素常被各種舞臺表演樣式、影視劇乃至其他藝術樣式作為優質的中國風元素借鑒運用。而戲曲人守著“寶山”自然更有理由好好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無論是在原有的經典作品基礎上創新發展做出各種經典作品的“衍生產品”新版本,還是把戲曲的一些元素單獨拿來形成一種新的表演樣式,都有著無盡的可能,值得探索嘗試。 (新民晚報記者 王劍虹)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