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哪個派最好聽 尹桂芳眼中的戚雅仙是怎樣一個人?
尹桂芳是老一輩越劇四大小生之一,她德高藝精,與多位越劇名旦合作過。1945年至1947年,她就與當時聲名正在鵲起的越劇花旦新秀戚雅仙合作,演出了許多流傳至今的經典名劇。不過,此時的戚雅仙卻不是劇團的頭肩旦,而是二肩旦。
越劇“四大小生”
劇團頭肩旦是竺水招,也就是說戚雅仙扮演的角色份量總是在竺水招之后,不是演竺水招的“妹妹”或者“丫頭”,就是演竺水招的“情敵”,而憑戚雅仙此時的才藝完全有能力到別的劇團任頭肩旦。那么越劇哪個派最好聽,戚雅仙為什么情愿放棄優厚的頭肩旦待遇而甘愿留在尹桂芳的劇團任二肩旦呢?
尹桂芳生活照(1919——2000)
事隔三十多年后,尹桂芳曾撰文回憶了這一段往事,說戚雅仙臺上臺下一個樣:重感情、重意氣,重道德,不重名,不重利。
戚雅仙劇照(1928——2003)
在尹桂芳眼里,戚雅仙創造的戚派,在越劇界也是響當當的一個流派。她的演唱特點是:吐字清晰,唱腔委婉纏綿,注重以聲傳情,聲情并茂。她的表演特點是:深沉含蓄,不溫不火,臉部表情、形體動作契合無間;不管扮演什么角色,總是著重人物內心生動的描繪與刻畫,特別擅長悲劇,如《玉蜻蜓》、《血手印》、《秋海棠》等等。塑造的人物,從王志貞、王千金、白素貞、玉堂春到羅湘綺,個個形象飽滿,栩栩如生。
戚雅仙劇照
1945年秋,戚雅仙首次在龍門劇場與尹桂芳、竺水招領銜的越劇團合作,任二肩花旦。當時戚雅仙只有19歲,是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演員,雖然演的大都是二肩旦角色,但不論戲多戲少,她在臺下總是刻苦鉆研角色,在臺上集中精神,認真演出,不時出彩。她參演的《幾時重相見》、《荒島恩仇記》、《春殘夢斷》、《兩代兒女》等都受到觀眾歡迎,票房一路飄紅。
戚雅仙生活照
合作不久,尹桂芳就覺得她很有才華,尤其是演悲劇人物,刻畫入微,賺人熱淚。
1946年春天,尹桂芳、竺水招正式掛牌成立“芳華越劇團”,演出場子也從“龍門”移到了九星大戲院。
這時戚雅仙與尹桂芳的合同正好到期,不少劇團聞訊前來與戚雅仙商談,許諾出重金聘請到自己的劇團唱“頭肩花旦”。戚雅仙當然知道唱“頭肩”與唱“二肩”,名和利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戚雅仙劇照
但是戚雅仙卻不為所動,她很快便與“芳華越劇團”續簽了合同。因為她在半年的合作中,與尹桂芳、竺水招等幾位大姐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并從她們身上學到了不少藝術和人生經驗。
戚雅仙感到,在兩位大姐身邊演戲,藝術上還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提高更多;同時,她知道“芳華劇團”處在草創時期,劇團的發展也需要她這個正在上升期的“新秀”來充實添彩,所以情愿在待遇上吃點虧也不離開“芳華”。
尹桂芳與戚雅仙簽名
于是從1946年秋到1947秋越劇哪個派最好聽,戚雅仙又參加了《沙漠王子》、《大地回春》、《斷鴻零雁》、《夢中人》、《回頭想》、《秋海棠》、《淚滴燈花開》、《浪蕩子》、《一曲難忘》等近三十出劇目。
這些戲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有喜劇、也有悲劇;有古裝、時裝,也有清裝、蒙古裝;有農村戲,也有都市戲……由此戚雅仙的戲路也變得廣闊,演技飛升,從正旦、小旦演到武旦、彩旦。
戚雅仙劇照
在《回頭想》中戚雅仙扮演舞女陶莉莉,為了表現這個角色的妖冶浪漫風姿,她特地去舞廳觀察生活,學會了抽煙的樣子;在《浪蕩子》里她飾演善良正直的少女若英;在《秋海棠》中,竺水招演梅寶,尹桂芳演秋海棠,戚雅仙則演羅湘綺,第一次演主角,與其尹桂芳成了情侶關系。
尹桂芳與竺水招劇照
正是在這種大量的舞臺實踐中,在兩位大姐的悉心關懷,熱情輔導下,戚雅仙逐漸懂得在臺上該如何演戲,怎樣才能抓住觀眾。
果然通過兩年多磨煉,戚雅仙已是一個能扮演各類角色并有一定舞臺經驗的二肩旦了。不少觀眾開始知道她的名字,愛聽她的唱,她終于成為引人注目的后起之秀了。
戚雅仙劇照
對此,尹桂芳和竺水招對戚雅仙的為人既十分感激又很欣慰。她們認為,戚雅仙之所以在臺上能演好善良、正直、多情、重義的典型中國女性,這正是戚雅仙本性的反映。臺上臺下一個樣,所以一上臺就入戲,從而打動萬千觀眾的心。
尹桂芳生活照
尹桂芳認為,她同戚雅仙合作,有三出戲格外出色稱心:第一出就是1946年秋天合演的《秋海棠》,戚雅仙演尹桂芳飾演的秋海棠的“情侶”羅湘綺。
盡管這是戚雅仙在“芳華”擔任主角的第一出戲,可是她真正把這個人物演活了,觀眾們很喜歡她。
那時越劇界通常總是兩星期換一出新戲越劇哪個派最好聽,《秋海棠》卻連演了一個半月,場場客滿,真可算得大紅大紫了。
尹桂芳劇照
第二出是《淚滴燈花開》。劇情是尹桂芳演的小生早就有個自由戀愛的心上人“竺水招”,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偏偏要“尹桂芳”娶“戚雅仙”為妻。
洞房花燭夜,“尹桂芳”開誠布公地向“戚雅仙”吐露了心事,“戚雅仙”大受刺激,但是不吵不鬧,只自嘆命薄,遁入空門。
戚雅仙劇照
戚雅仙在《洞房》這場戲中,連唱帶做,把一個苦命新嫁娘遭受大刺激后的極度傷心表現得淋漓盡致,臺下一片啜泣聲,“戚派”的悲旦唱腔雛形由此產生。
尹桂芳與戚雅仙在《屈原》中
第三出戲是《屈原》,戚雅仙演嬋娟。此戲雖演于1954年,戚雅仙也已成名,但她仍然深入角色內心世界,把人物的正直剛烈,刻畫得入木三分,為這出戲大增了光輝。
尹桂芳《屈原》劇照
結果,尹桂芳飾演的屈原獲得華東戲曲會演表演一等獎,戚雅仙飾演的嬋娟也獲表演一等獎,真是相輔相成,姐妹同亮。
戚雅仙與戲曲同行交談
尹桂芳曾說過,戚派的形成,正是戚雅仙人格的集中表現。今天傳承戚派,真希望把戚雅仙這種臺下為人的品格,也大大發揚一番。
1980年代戚雅仙與尹桂芳合影
免責聲明:本文系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傳遞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如果來源標注有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或者其他問題不想在本站發布,來信即刪。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