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方戲曲有哪些?發揚贛地文化風采
在江西的戲曲文化中,戲劇劇種十分多,特別是采茶戲,地域上的不同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采茶戲劇。那么,江西的地方戲曲究竟都有哪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些發揚贛地文化風采的江西地方戲曲吧。
贛劇
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昆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的傳統戲曲劇種。所用方言為贛語。其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為著名的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1950年相合,隨后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弋陽腔于是更名為贛劇。
贛劇的彈腔,以二黃、西皮為主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其它還包括秦腔、高撥子、浙調、浦江調和文南詞諸腔,其中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尤受群眾的歡迎。解放后,贛劇藝術進行改革,整理、改編演出了《梁祝姻緣》、《還魂記》、《竇娥冤》等優秀傳統劇目。
贛劇的發展對對京劇、川劇、湘劇、秦腔等44個劇種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
弋陽腔
弋陽腔,傳統戲曲聲腔之一。簡稱“弋腔”,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戲曲聲腔,它源于南戲,產生于信州弋陽,形成于元末明初。是宋元南戲在信州弋陽后與當地贛語、傳統民間音樂結合,并吸收北曲演變而成。它至遲在元代后期已經出現。明、清兩代,弋陽腔在南北各地蕃衍發展,成為活躍于民間的主要聲腔之一。清李調元《劇話》說:“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故弋陽腔又通稱贛語高腔。
弋陽腔的唱腔結構、伴奏及行當與余姚腔、昆山腔、海鹽腔基本一樣。據清·李調元的《劇話》: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陽腔又通稱為高腔。弋陽腔又有徒歌、幫腔、滾調等演唱形式,配以鑼鼓,氣氛熱烈,它的粗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點,深受廣大勞動群眾的歡迎。
盱河戲
盱河戲,流傳于廣昌縣境的一個古老劇種。別名大戲、土戲。盱河戲發祥于甘竹鎮,原先專唱高腔,后與皮黃諸腔盱河戲相結合,遂形成以唱皮黃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的大型劇種。因該劇種只流行于盱河流域,1981年正式定名為盱河戲,并建立了廣昌縣盱河戲劇團。
主要招式有起霸、撈劍尋月、金錢跑馬、觀音觀掌、落馬擒王、團牌擺陣、長棍開操、花槍對打等。其特點為,原專唱高腔,后以唱皮黃腔為主,表演豪放而凝重,熾烈而規范,是古老而傳統的民間藝術。
東河戲
東河戲是在江西省贛州市東河片地區高腔的基礎上,逐步融合了昆曲、宜黃調、桂劇、安慶劇、弋板、南北調、秧歌調等,發展成擁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漢族戲曲劇種。因其形成于贛州東面貢水流域,故稱東河戲。東河戲中的亂彈腔首先將自己的觀眾定位于下層百姓,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實際也證明它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
古老而獨特的贛州東河戲,是客家先賢創造的戲劇藝術財富。它豐富多彩、風格獨特、可塑性強、鄉土氣息濃郁、立足農村的表演形式,贏得了不同層次觀眾的青睞。在贛州東河一帶的鄉村中,仍然保留著眾多民間東河戲班,在傳統節日和婚喪嫁娶時,人們都會邀請戲班唱上幾臺大戲。
寧河戲
寧河戲起源于江西修水,由酬神還愿的的儺戲發展而成的漢族戲曲劇種,角色分類與徵劇相似,但更為細密,舞蹈動作特點甚多,唱腔以二犯與西皮為主。傳統劇目中《文公走雪》、《銅橋渡》、《采石磯》等劇較為罕見。
寧河戲又稱“寧州大戲”或“寧河班”。是江西大型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發源于修水縣,流行于贛北及湘、鄂、贛交界一帶。寧河戲文武兼備,唱、念、做、打完整成套。傳統劇目可查者約4000余種,多系整本,聲腔以二凡和西皮為主,兼收徽調、昆曲和民歌小調。
[page]
瑞河戲
瑞河戲是一種江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屬于高安采茶戲的一個組成部分。流行于江西高安、奉新、宜春等地。淵源于清康熙年間的采茶班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清代末年又從瑞河大班中吸收了部分劇目和表演藝術,開始演出袍帶戲。但藝術上仍以表現漢族民間生活的小戲最有特色。
主要唱腔分歌腔、彩調和高腔三類。高腔來自瑞河大班,有幫腔,也用小吹(海笛)、大吹(嗩吶)、橫吹(笛)等管樂器。
宜黃戲
宜黃戲,贛語戲曲之一,發源于宜黃縣,迄今已有近四百年歷史,中心流傳地區為江西的宜黃、南城、南豐、廣昌等縣,遠及贛東北、贛南、閩西一帶。宜黃戲班在明朝就很出名,中國杰出戲劇家湯顯祖的劇作《臨川四夢》,最初就是由宜黃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黃子弟”之說。但那時的宜黃班先唱弋陽腔。“弋陽之調絕”,相繼興起的便是徽州、青陽兩腔的流行。
南昌采茶戲
南昌采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清道光年間南昌民間的“花燈”和“十二月采茶調”,經燈戲、三腳樁、半班等階段而于清末形成。
主要曲調有“茶燈調”和由“茶燈調”發展演變而來的“攀筍調”、“秧麥調”、“下和調”等。音樂伴奏的二胡有“花奏秦腔”的演奏方法,分中弓與短弓兩種,而短弓又有頓弓、顫弓、上滑音、下滑音、打指等拉法。傳統劇目有以江西南昌漢族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南瓜記》、《鳴冤記》、《辜家記》和《花轎記》,合稱“南昌四大記”,富有鄉土特色。是由漢族民間采茶燈和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漢族民間舞蹈并與之相結合。
贛南采茶戲
贛南采茶戲是江西省贛南土生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它是在當地民間燈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礎上形成為戲的。其產生和流傳具有悠久的歷史。推薦:為什么揚劇是最具影響的地方劇種
萍鄉采茶戲
萍鄉采茶戲是江西采茶戲的一個分支,亦名萍鄉地方戲。是在江西儺舞、燈彩的基礎上山東地方戲曲劇種有哪些,兼收湖南花鼓戲、贛南采茶戲、漢劇、粵劇的營養,逐步發展壯大而形成的,流行于萍鄉全境及相鄰的萬載、宜春、銅鼓、寧崗、瀏陽、醴陵等地。萍鄉采茶戲是一種載歌載舞、鄉土風味濃郁的漢族戲曲劇種。
景德鎮采茶戲
景德鎮采茶戲是一種江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受黃梅戲影響而形成的江西都昌、鄱陽等地的采茶戲,于清乾隆年間傳入景德鎮,形成為“景德鎮采茶戲”。流行于景德鎮、都昌、湖口、鄱陽等地。表演上受饒河戲影響較多。解放后始增加管弦弦樂伴奏。曲調和劇目與黃梅戲相近。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