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31期(總第663期)就美學而言,中國古代沒有現代學科形態意義上的美學學科,“中國傳統美學”是我們運用今天的學科性思維方式去回溯中國古代思想得到的一個概念,是中國古代關于藝術和審美的思想觀點。中國傳統美學概念是中國傳統美學的基本元素,主要來自于中國古代詩論、文論,不僅為文學藝術領域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財富,更作為一種古代文人思想的鮮活反映,影響著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與生命觀念。它是中國古代浩瀚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美學概念作為一種類概念,區別于西方人使用的純概念,具有感悟式的特點,且沒有明確的內涵與外延,有悖于西方追求的嚴謹科學態度。隨著學術多元化,文化全球化歷程的推進,中國傳統的美學概念在其世界表達層面往往失卻其話語地位,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文化全球化非但沒有使中國傳統美學概念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學術西化反使它的現代性傳承也遇到了障礙。康德提出的“審美無功利”對后代文學創作與審美影響深遠,一度成為文學理論界的金科玉律,早在先秦時期,莊子提出“虛靜”說,強調“坐忘”,卻并未得到后世系統的闡釋與傳承。

這其中有幾點原因:其一,中國古代詩論、文論散見于古人的言說著述之中,這些言說著述并非專門研究美學、文學,是經世之學,因較為零散,整理起來也很方便。其二,美學作為哲學的分支,一直采用的是西方的話語系統,中國傳統的美學概念要想向世界表達自己,仍需借助于西方那套話語系統,這就可避免地帶來了兩套話語系統的碰撞。第二個問題,即中國傳統美學概念的世界表達,就是這篇文章要討論的問題。本文將著重就“意境”“婉約”“氣”這三個美學概念進行深入的探討。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關于藝術形象的范疇。唐王昌齡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處于身,然后馳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王國維先生認為,文學作品中,“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無我之境贊美中國戲曲的形容詞,以物觀物,故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為多,然未嘗寫無我之境。從王國維先生舉出的作品例證來看,“情境”為“有我之境”,“意境”則為“無我之境”。

所謂無我之境,則強調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嚴羽《滄浪詩話》)之“化境”,是“著一字,盡得風流”,(鐘嶸《二十四詩品含蓄》)。中國畫善用留白手法,清笪重光提出“虛實相生,無處皆成妙境”(《畫笙》)。可見,取之象外,虛實相濟,有無相生,即離,是謂“意境”。王國維先生以“意境”論中國古典戲劇:“元劇最佳之處,在其思想結構,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已矣。原因在于戲劇是一種綜合藝術,以虛擬性、象征性、概括性為特色,它的唱曲、賓白、場面等都具有很強的寫意性。劉禹錫說:“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記》)所以,“意境”概念的關鍵,在于象與意,實與虛,有與無,即與離之間的分寸。更確切地說,意境是“象外之象”,在時間和空間概念上趨于無限。西方學術話語系統以英語為主,在英語中,意境被翻譯為。為藝術的,有美感的之義,con鄄為概念,構想,設想之義,即構想,想象之境界,則是富有美感的藝術境界。這樣翻譯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妥贊美中國戲曲的形容詞,因為其恰好迎合了現代人對于“意境”概念的理解,通俗意義上的“有意境”確實可以理解為有美感,有藝術感。

然,這種翻譯脫離了“意境”概念傳統的發生語境,顯示出過于概化簡單化的流弊。倒是德語中的翻譯,更接近意境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的含義,knst鄄同樣是藝術的之義,卻比包孕了更多的內涵。的詞根是-halt,-halt是握,拿的意論中國傳統美學概念的世界表達(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南京)中國傳統美學概念是中國古代文人思想的鮮活反映,是中國古浩瀚文化遺產。隨著學術多元化,文化全球化歷程推進,中國統美學念在其世界表達層面往往失卻其話語地位,陷入捉襟見肘的境。文化全球化非但沒有使中國統美學念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學術西化而使它的現性承也遇到了障礙。本文著重就“意境”“婉約”“氣”三個美學念探討中國統美學念世界表達問題關鍵詞:中國統美學念世界表達這樣,就有包孕的派生意義,與含義相近,含“蘊藉”之義,這就回歸到中國傳統的文話語,與表示的“概念”這一典型的西方話語相區別助于蘊藉”,就可以傳達出意境”言有盡而意無窮”,講求韻外之致”的內涵另外,意境在英語中還被翻譯為,這一譯法在神韻上明顯優于有前景之義,眼前之景,目之所及至于限,從而道出了意境概念的內核由此可見,中國傳統美概念的世界達必須扎根于傳統,還原其本來的含義在我們對優秀的古代化進行闡釋的過程中,本身有刪繁簡,囫圇吞棗的傾向,如果我們在向世界展示我們化的時候,仍舊采用簡明的原則,以它們的現代性通俗意義為基準,一方面,中華化的獨特法凸顯;另一方面,深厚的化土壤必會流失得更多第二個例子是婉約”概念婉約,是詞在其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一種最重要的美風格婉約”一詞,詞話中最早見于建炎二年(1128)許豈頁所撰并自序之《彥周詩話》:近時僧洪覺范頗能詩,……又善作小詞,情思婉約,似少游。

張綖將婉約”與豪放”對舉,清代以來,詞論家開始普遍使用婉約”這一術語。婉約,可拆分為婉”和約”兩個含義,婉”具有女美的特點,約”有約束、克制之義,因而婉約在英中被翻譯為。然而,雖然這種翻譯能夠充分達婉約的含義,但我們很難把作為一個完整的美概念來理解,因而,經過譯介后的婉約失去了它最初的身份,即作為一種美風格。針對這一問題,有以下兩種解決方式。其一,與英語對接,將婉約”翻譯為。有婉轉(宛轉)之義,在西方論中,是一種修辭方式,英語中的相當于德語中的鄄。《ry科林斯徳英英德詞對的解釋是鄄 word , 這一解釋充分闡釋了作為一種修辭 (美)概念的用法,而(較溫和的)包含了宛轉與克 制之義。 最簡明的用法是 Pass away” eu鄄 die”。

在英國玄派詩人亨利沃恩( )的悼亡詩中,悲情是有節制的,死亡蘊含在一系列 的想象之中。如他所說,死亡是空鳥窩,是鎖在墓中的星贊美中國戲曲的形容詞,他 們都去了光的世界。 在英語中,婉約”概念與玄派詩人”( )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的特點是通過想象圖畫、陌生、神秘的語言甚至強行聯系來傳達觀念,極盡曲折之能事。 十七世紀的玄派抒情詩, 值得一提的是埃德蒙沃勒( ),他的名詩《去 吧,可愛的玫瑰》 以語言的流暢柔美著稱。這首詩將心愛的 人比喻成玫瑰,卻不說我”多么愛這玫瑰,而是說自然美稍 縱即逝,以永世長存,如果她”不接受我”的愛,幽閉自 己,只能跟這玫瑰一樣黯淡,枯萎。 作者的抒情對象不只是 她”( rose),還有美好而又短暫的時光( fair)(fair意指美麗的事物),達衷情而不直露。 值得注意的還有 詩歌的結構跟韻律,中間兩節句式完全一樣,并使用工整的 偶句,一、三句用一個韻腳,二、四、五句也押韻。 這首抒情詩 在內容跟形式上,都可以稱得上是婉約”的典范了。 附《去吧,可愛的玫瑰》二、三兩節: Tell her , , , Thou must have died. , Bid her come , .其二,與德語對接,將婉約”翻譯為sβer 。

sβer 一詞出自歌德的詩歌《漫游者的夜歌》。 歌德的 這首詩歌創作于德國古典時期。 786年,歌德從魏瑪出發, 進行了長達兩年的意大利之游。 在這期間,歌德欣賞了古代 羅馬和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雄偉建筑與紀念碑, 鉆研了 古代藝術,并接受了溫克爾曼對于古代藝術的理解,即高貴 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自此以后,歌德的創作失卻了狂飆突 進時期的情感熾烈,而現為感情的高尚與自我克制,追求 寧靜與和諧之美。 因此可以把歌德的意大利之游作為德國 古典時期的開端。 歌德在這一時期追求牧歌式的甘美 與平和,這種創作心理與婉約”概念有諸多相通之處。 回到 sβer 這一概念本身,錢春綺先生將sβer ”譯 為甘美的和平” ,sβ本義是甜的,引申為甜美,甘美,(er為形容詞詞尾,不做分析),對應了婉約”的現形式,對美好 事物(女)的描寫與贊頌;der ,寧靜,和平之義,對應 了婉約”的達效果,感情如細水一般綿長而有節制。 以上兩種解決方式說明,中國傳統美概念的世界 達并非只是將我們的概念準確地傳達出去這么簡單,讓西 方世界接受我們的傳統美概念需要找尋恰當的方式方法, 其中之一,便是與他們的化,他們的藝術傳統有效 地對接。

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他們對于我們化的認同感。 另外,生命(人生)觀念也可作為中國傳統美概念尋求世界達的重要途徑。 莊子《逍遙游》中有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說的便 孟子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將氣”的概念人格化,道德化。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 養而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丑上》)這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