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絕”(沈容圃繪)

戲曲角色分為不同的行當,是戲曲的一種特有的表演體制。有人認為行當是戲曲演員的分工;有人認為是戲曲表演技巧類型化的表現。其實,二者兼而有之。從內容上說,行當是戲曲表演中藝術化、規范化了的人物類型;從形式上說,又是帶有一定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分類系統。它既是形象系統,又是程式系統,兩者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

戲曲形成初期,就有了簡單的行當劃分,不過那時不叫行當,而叫“腳色”?!澳_色”與現在的“角色”含義不同,現在所說的角色,作人物講,不是行當的意思。行當兩個字怎樣解釋?行是行業之意,指的是專門扮演某種角色的一種行業,或是專門從事表現某些特定角色的行業。當,是“應工”之意,就是在本身行業范圍之內,應該承擔的工作任務,亦即用最準確、最適當的方法行當在戲曲中的意思,來表現某些特定類型的角色,此謂之“當”。行當合在一起,就是具備某種專門技術,用來表現某些特定類型的角色的行業。

行當來源于生活,劃分行當自有其生活依據。在生活里,根據人們的性別、年齡、性格、身份、職業以及面貌、形體的特征等,把社會上不同的人群行當在戲曲中的意思,概括地劃分為各種不同的類型人物。比如我們常說的老大爺、老大娘,或老頭、老婆,就分辨出了人的性別與年齡。如果說倔老頭子,就把性格加上去了。如果說苦老婆子,就把社會地位和所處環境加上去了。如按職業劃分,則有當官的、當兵的、手藝人、念書的、做小買賣的、趕大車的等等。如按形體特征劃分,則有黑大個、矮胖子、濃眉大眼、尖嘴猴腮、虎背熊腰等等。在生活里這樣劃分,是為了人們彼此之間便于認識,便于理解。把人們用比較形象化的具體的詞概括出來,可以迅速地縮小彼此認識和理解的范圍。在生活里能夠這樣概括地劃分,在舞臺上為什么不可以更規范、更藝術地進行分類劃分呢?行當劃分的目的和作用即在于此。

在戲曲中行當的意思_行當在戲曲中的意思_戲曲中所說的行頭是指

舞臺上某個人物一出場,通過這個角色所屬行當的特點,包括化妝、服裝、表演和聲音上的特點,觀眾立刻就對這個人物的“共性”有所認識和理解,然后再通過演員的具體表演和臺詞,逐步加深對人物性格的認識和理解,這就是戲曲塑造人物的特殊表現方法。

戲曲劃分行當以后,對于演員,可以按照行當的要求,集中地學習、掌握演唱和表演的特點。對于觀眾,熟悉行當的特點以后,就可以更便捷地了解角色的性格特征,同時也能更好地欣賞演員的舞臺藝術。

大約在七八百年以前,元雜劇時代行當在戲曲中的意思,就劃分出一些行當(腳色),不過不如現在科學、細密。當時大致分成末、旦、凈三大類。末與凈扮演男性角色,旦扮演女性角色。末又分為正末、外末、沖末。旦又分為正旦、外旦、搽旦。凈又分為凈與副凈。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時候,行當的劃分就日益細密精確,當時已經劃分為十二種腳色(行當),被稱為“江湖十二腳色”:老生、正生(相當于小生)、老外、末、正旦、小旦(相當于閨門旦)、貼旦、老旦、大面(相當于凈)、二面(相當于副凈)、三面(相當于丑)、雜。這些腳色在藝術上都有獨特的創造。在戲曲劇種中,京劇的行當是劃分得最細致的,在京劇以前,對于京劇行當影響最大的,應該說是漢劇。漢劇共分為十種行當: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伕,十雜。這十種行當所扮演角色的內容是這樣: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劇的生行;凈是花臉;旦是女角色;貼是貼旦的簡稱,是比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稱二旦;外是老年男性角色;伕、雜,扮演車夫、轎夫、馬童、衙役一類角色。漢劇的十種行當,劃分得已較細致,為京劇劃分行當打下了基礎。京劇后來劃分為生、旦、凈、丑四大類型,似較簡化,但在每個大類之中,又包含若干小類,不僅把這十種行當都包括在內,而且更為細密嚴謹。唯一不同的是漢劇雖然有了生行,可主要行當仍和元雜劇一樣,還是末,而不是生。發展到京劇,生行就成為主要行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