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常香玉逝世 享年81歲(圖)
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常香玉逝世 享年81歲(圖)
2004年06月02日11:32 河南報業網
點擊此處查看其它圖片
河南報業網訊:
緩緩落下的帷幕,遮去了白發笑顏,她謝幕了。一生輝煌,一生質樸,她走得安安靜靜,走得無愧無悔。德藝雙馨的她,只把那無可替代的音韻留在了廣大戲迷的耳畔,只把那永不消失的笑容留在了中原人民的心間。昨天早晨7時零6分,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大師、優秀文藝工作者、共產黨員常香玉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于鄭州,享年81歲。
高薪聘請銷售精英!!
中國政法大學直讀研
買VIZI,親臨演唱會
免試入學讀在職研究生
常香玉以豫劇“常派”而馳名豫劇大師排名,是全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戲劇表演藝術家,也是功績卓著的戲劇革新家。她一生信奉8個字:“戲比天大,藝無止境”。她1923年生于鞏縣,原名張妙玲。9歲登上豫劇舞臺,初習小生、須生豫劇大師排名,后專工旦角。7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她銳意創新,博采眾長,吸收了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和墜子、大鼓等優點,并將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匯于豫西調,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她創立的“常派”,字正腔圓,淳厚酣暢,剛健清新,鮮明大方,具有極其旺盛的藝術生命力,成為雅俗共賞的主要豫劇流派。她的代表作“紅、白、花”(《拷紅》、《白蛇傳》、《花木蘭》)已成豫劇經典劇目,《破洪州》、《大祭樁》、《紅燈記》等也久演不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看過常香玉的戲,僅《破洪州》一出,毛主席就在北京、鄭州看了兩遍,并建議周總理推薦到全國人大會議上演出。
常香玉崇高的人格品質,也如藝術成就一樣聲譽卓著,深受全國人民的愛戴,是河南人民引以自豪的一個優秀代表。她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愛國之心始終不渝。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她率“香玉劇社”到西北、中南、華南義演,以全部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被譽為“愛國藝人”。多年來,在唐山地震、廣西地震、河南洪災、湖北洪災等關頭,她都主動捐獻。1998年初,她以75歲高齡攜弟子登臺義演,收入全部捐給“河南省送溫暖工程基金”。2003年非典肆虐期間,她再次從微薄工資中拿出一萬元,捐助我省的非典防治。今年春天,沉疴不起的她還在病榻前完成了第三屆中國河南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文藝晚會的拍攝工作。而她自己一生儉樸,逝世后穿的還是她選定的一身舊衣。
常香玉曾任第一至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主席團委員,西北大區婦聯執行委員,西北文聯委員,中國文聯執行委員豫劇大師排名,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河南省文化廳顧問等職。文化部1952年授予常香玉、梅蘭芳、周信芳等七人榮譽獎。1995年常香玉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文藝工作者。
幕已落,人永在,戲永在。不忍送別,不忍送別我們的常香玉……
常香玉個人簡介
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鞏縣人,1922年出生,原名張妙玲。
出身藝人家庭的她,九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并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初學小生、須生、武丑,后專演旦角。幼功深厚。十歲登臺,十三歲主演6部《西廂》,名滿開封。原唱豫西調,后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并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別創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鉆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1941年赴陜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于培養青年演員。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在藝術上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于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譽為“豫劇皇后”。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94年6月榮獲“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獎”。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她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是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丈夫:陳憲章,劇作家。曾任香玉劇社副社長。有五個子女。
父親:張福仙。豫劇西府調藝人。 記者 王鋼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