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術】濃墨重彩,寫意戲曲人生
【人民藝術】濃墨重彩,寫意戲曲人生
——專訪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馬書林
文|潘呈杰、王冰
初見馬書林老師的作品,我就被生動率真的形象和豪放不羈的筆墨所深深吸引。他的戲曲水墨人物畫,寥寥數筆,妙趣橫生,色墨交融,氣象闊大。這些作品突破了傳統的水墨人物畫程式,新穎獨特,悅目賞心。
學習技法,而不囿于技法
自幼酷愛繪畫的馬書林,少年時期曾在沈陽的少年宮書畫班接受了繪畫啟蒙,后來有緣結識魯迅美術學院的王義勝老師,開始了工筆畫的學習。
1977年恢復高考,馬書林報考了魯迅美術學院。當時由于停考數年的壓力,那一年累計有一萬多人報考。回想起來,少年時的忐忑還記憶猶新,“當時不敢想真的能考上,只是試一試”。在等待放榜的日子里,馬書林剛進入鋼管廠工作,沒想到竟意外地收到了美院的錄取通知。由此,他和中國畫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
大學期間,馬書林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他一面認真學習自己的工藝設計專業課,而對中國畫的練習也從未放松。那段時間,他臨摹了大量的經典之作,如《簪花仕女圖》、《溪山行旅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寒鴉圖》等,不僅對傳統書畫有了更深入的體會,也打下了扎實的筆墨基礎。而與專修中國畫的同學不同,設計專業的他對形式美更加敏感,也更講究形成自己的個性語言。對他而言,盲目崇拜權威是舍本逐末:“無論學什么技法,對創作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表達藝術家的感受。”
學習技法,而不為技法所累,是考驗藝術家是否具有創造力的關鍵所在。中國畫界最大的弊端就是泥于古法,陳陳相因,作品毫無生氣。馬書林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他既苦練傳統的筆墨技巧,同時又不拘門類地吸收營養,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藝術面貌。大學三年級時,他的工筆畫作品《向天歌》在全國青年美展亮相,并斬獲三等獎;時隔四年,畢業后留校任教的他,又憑借工筆畫作品《鵝 鵝 鵝》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這幅精微描繪的群鵝圖,更像是一級承前啟后的臺階:兩米高的巨大尺幅,突破了工筆畫的常規;而背景的處理大膽采用寫意暈染,工寫結合,相得益彰。這些細節,都蘊藏了后期風格轉換的線索。
水墨戲曲畫背后的大格局
20世紀90年代初,馬書林以工筆畫創作而嶄露頭角,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大型美術展覽并獲獎。在成績和榮譽面前,他沒有止步,相反,他放棄了熟悉的工筆畫創作,開始轉攻寫意戲曲人物畫。初涉這一領域之時,“對戲曲的了解還很少,完全是被演員的扮相所吸引,覺得非常好看!”隨著對劇目、人物和文化背景的漸漸深入,馬書林發現“很有文章可做”:京劇和中國畫均為中國的國粹,二者的結合使得水墨京劇人物畫具有廣闊的創作空間。
但實施起來,困難不小。自1927年關良以水墨的形式表現戲曲題材中國畫以來,很多藝術家在此領域耕耘,基本都是將戲曲中精彩的瞬間以水墨的形式定格于畫面,追求筆簡意足的寫意趣味,多屬水墨小品畫。“我感覺到,不能單純去再現京劇,得通過繪畫語言表達京劇藝術背后的正大氣象。”他的戲曲人物畫尺幅巨大,構圖滿密,色彩濃烈,筆墨縱橫,氣象博大,突破了戲曲人物畫小品畫的格局,自成一家。而作品的氣象與品格正是畫家的胸襟與人格的集中體現。
藝術,絕非萬象歸一
從魯迅美術學院副院長、魯美附中校長,到中國美術館常務副館長,馬書林與藝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位創作者,更是資深的美術教育工作者、美術事業的管理者。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多重角色,讓他獲得了更多思考的維度。“作為畫家,不是為了滿足市場或某個群體而作畫,是你能否把對這個時代真實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在藝術創作上強調情感的真摯表達,追求個性和時代性的結合;在藝術教育中,強調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藝術是萬象發展,不是萬象歸一。兒童幼小的心靈里有一種感受藝術的能力,要去啟發它,而不是規范它。一旦創造力泯滅了,成人后是再也彌補不回來的。”他極力反對過早進行模式化的教育,而是建議給孩子感受世界的機會。這背后是一種文化的包容以及對藝術規律的尊重。
作為當代中國畫壇的代表人物,馬書林的水墨戲曲人物畫自成一家,他的作品不僅讓我們領略到中國水墨藝術的情趣和韻致,更讓我們感受到一個當代中國畫家酣暢飽滿的生命意志和膽敢獨造的創新精神,而后者是最為可貴的。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