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詹麗華的唱段_詹麗華的北路梆子_北路梆子詹麗華的第二任丈夫

李萬林,1938年出生,山西省興縣人,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編者話:他十六歲就被觀眾稱為“十六紅”,他從中路改唱北路歷經艱辛,在唱腔藝術上形成頗具特色的“萬林腔”,他就是文化部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梆子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忻州市十大傳承大師,著名的北路梆子藝術家李萬林。

2012年5月20日,北路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李萬林、國家一級演員任建華夫婦在太原舉行了隆重的收徒儀式,詹麗華、郝建東等十一位青年才俊拜入師門。來自省內外的有關領導、專家和戲曲愛好者歡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一薪火相傳的盛事,這也是我省首次舉辦這樣盛大的傳承儀式。

李萬林是我省首批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演員,他的足跡踏遍晉陜蒙,有“十六紅”、“蓋天紅”等美譽。他和愛人任建華琴瑟和鳴,伉儷情深,共同為北路梆子的繁榮和發展做著卓越的貢獻。

1938年,小名李雙迎的李萬林出生在山西省興縣城關鎮,本是中醫世家的父母卻是非常喜歡戲劇藝術,在李萬林很小的時候,就經常領他去看戲,年幼的李萬林也就把戲曲的種子深深埋在了心底。在李萬林14歲的時候,他很輕松地考入了縣劇團。

在劇團,李萬林的啟蒙老師是藝名“十七生”的董翠珍,雖然學戲起步晚,但李萬林憑著自己的悟性和董翠珍的精心指導,主演的《告御狀》梆子戲一炮而紅,遂而有了“十六紅”的美稱。董翠珍和當時山西有名的戲曲大家郭鳳英是師姐妹,因此也就有機會把郭鳳英請到了劇團。

郭鳳英在劇團教學的過程中,她發現小小年紀的李萬林雖然個頭不大,但學什么像什么,很是喜歡,認定李萬林是個唱戲的苗子,郭鳳英主動提出給李萬林當老師,李萬林當然是求之不得,跟著郭鳳英,他很快就掌握了戲曲上不少知識。

基礎好、成長快的李萬林跟著郭鳳英在唱腔表演藝術上脫穎而出,他博采眾長,吸收各個大師的精華,掌握其聲腔特點,使自己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并唱出了自己的風格,那個時候他們經常下鄉,自己打上背包,帶上碗筷,步行著到處演出,在群眾中有了廣泛的基礎。

盡管條件艱苦,但李萬林卻苦中有樂,他擁有了喜愛自己的觀眾后,更加執著努力,在藝術上不斷追求。有一次,團里組織排練《四進士》,李萬林正在思考如何在唱腔上有所改進時,突然聽到一個消息,京劇齊派老生周信芳要到太原演出,這個消息讓李萬林異常的興奮,他不辭勞苦,從興縣輾轉趕往太原。李萬林在市里找了個小旅館住下,但卻得知周信芳是在郊區演出,離自己的住地有十幾里地,而太原晚上九點就沒有公交車,為了學藝李萬林每晚看完戲,摸著黑從郊區走回到小旅館。

周信芳大氣的表演給了李萬林啟發和幫助,李萬林對人物的把握有了新的認識,回到團里再演出《四進士》后,專家和觀眾對李萬林扮演的宋士杰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這些并沒有讓李萬林驕傲自滿,止步不前,而是更加刻苦,因為他篤信,千學不如一看,只要有機會,就千方百計去看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的精湛表演。舞臺方寸地,咫盡成天涯,李萬林覺得演戲,是一種很嚴肅的事業,從業者必須有奉獻精神,才能成為一個好演員。

1964年,已經成長為劇團團長的李萬林和在同一劇團工作的任建華喜結良緣,夫妻二人在生活中相親相愛,工作中互勉互勵,成為了戲曲界的佳話。二人的完美組合,更是名聲大震,觀眾的來信如雪片飛來,而此時,《白毛女》中的一對父女又出場了。在《白毛女》中,29歲的李萬林飾楊白勞,21歲的任建華飾喜兒,夫妻二人聲聲俱淚,步步是戲的演出當時轟動了山西省。

當時北路梆子正處于青黃不接的時候,老一代賈桂林、董福、安秉琪、高玉貴都已經是古稀之年了,新老交替正是斷層期,有關領導決定把李萬林、任建華調往北路梆子,讓北路梆子這一劇種繼續發揚光大,而這個調令,卻令夫妻倆糾結了好久。俗話說“改行三年窮”,雖然不是徹底改行,但夫妻倆畢竟在中路梆子藝術上奮斗了17年,已經輕車熟路,現在再從頭學北路梆子,真的是有點勉為其難。

就在夫妻倆思來想去心情異常復雜的時候,這時山西省晉劇院的調令也已經到了地委,但地委書記根本就不愿意本地人才流失,只是把李萬林夫婦借到省晉劇院參加了北京的一次會演,并提出演出后要完璧歸趙,省晉劇院看到這種情況也不好強求,只好把二人又送了回來。當時的夫妻二人雖然心存顧慮,萬般糾結,但考慮到自己是黨員,黨員就要服從黨的分配,于是還是到了忻縣地區北路梆子劇團。

剛到劇團,領導便安排二人排演《紅燈記》,李萬林飾李玉和,任建華飾鐵梅,戲是好戲,但夫妻二人卻對唱腔掌握不好,以前唱中路是胸腔音,而現在北路卻是腦腔音,唱腔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唱腔,才是劇種的標志。夫妻倆鼓起勇氣從頭再來,為了盡快掌握北路梆子的唱腔技巧,他們每天早早地起來練功,冬天寒風料峭,盡管沒有棉大衣取曖,沒有自行車代步,但夫妻二人有的卻是年輕人的自信。每天早上來到城墻邊上,從中路的G 調,調整到北路的降B調,二人不停地練著,琢磨著,以至于后來忻州城墻周圍住的人一遇到他們就調侃的說,你們快把城墻也喊塌了。憑著勤學苦練,憑著夫妻倆的好人緣,劇團拉二胡的師傅感動了,每天陪著他們倆步行從劇團到城墻根下,三人席地而坐,認真練習,這段經歷讓李萬林兩口子至今難忘。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方曉情重,夫妻倆為《紅燈記》下的辛苦只有親身體驗才知道其間的酸甜苦辣。但付出總會有回報,《紅燈記》一炮打響,同行的認可,群眾的肯定,社會的贊譽,夫妻倆的事業從此是蒸蒸日上,同時李萬林也逐漸形成獨具一格的“萬林腔”。1979年,李萬林主演的新編大型現代戲《續范亭》,首次將續范亭的形象搬上了舞臺,李萬林扮演的續范亭很好的表現了這位愛國將領的松柏氣節,云水襟懷,使之成為山西省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中獲得獎項最高、最有亮點的劇目之一,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場錄音,全國播放,引起了人們對續范亭這一革命先驅,對北路梆子這一古老劇種的極大關注。當時演這出戲,李萬林在前臺演出,任建華在后臺配唱,演出結束后,山西省音協主席夏鴻飛上臺接見演員,對那個沒有露面卻情真意切的配唱印象深刻,并點名提出要求一見。

《續范亭》的成功演出,可以說是李萬林人生中的豐碑。接下來李萬林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薛剛反唐》中的徐策,《血手印》中的林有安、《小刀會》中的劉麗川、《八一風暴》中的周恩來、《寶蓮燈》中的劉彥昌,《穆柯寨》中的楊六郎,《蘆花》中的閔德仁,《走雪山》中的曹福等等,這些都成為了他的代表作品。特別是在新編劇目《五臺縣令》中,他成功地扮演了敢于為民請命的五臺縣令黃國安這一藝術形象,在山西省振興北路梆子調演中獲得了主角金牌獎,填補了北路梆子在新編劇目上的空白,并應邀參加了首屆中國藝術節的演出,他的演唱慷慨淋漓,表演火爆不失細膩,當地的專家稱他頗有京劇“麒派”的風范。“晉北戲曲多激越,津門觀眾有知音”,這是在藝術節上天津《今晚報》對李萬林的評價。

李萬林在不斷進取的時候,對農村劇也是情有獨鐘,《紅石榴》中的牛大志,《和尚下山》中的老支書,為演好這些農村人物,他深入農村與農民交朋友,他深入礦區,為礦工朋友們送上最真摯的聲音。可就在李萬林不斷下鄉村播灑文化種子的過程中,又一次的挑戰來了,1985年,為了排好《血手印行路》,他從頭學起了武功,那時的他已經40多歲了,可他硬是勤學苦練拿到了全省中青年優秀演員一等獎。

那一年,我國戲劇評論家劉乃崇專門來忻州下鄉觀看了李萬林的這個戲后,馬上就在中國戲劇報上發表了一篇標題為《絕招頻現的北路梆子,行路》。并寫詩表達心中的激動之情:“一曲能銷座客魂,歡聲四起遍山村,瓜農才慶豐收足,仙樂初聞耳目新,滿谷滿坑無隙處,名伶名戲有知音,萬人空巷觀行路,眾口爭夸李萬林”。

2004年忻州市政府為李萬林舉行了隆重的舞臺生活50周年座談會,全國著名戲劇家郭漢城、劉厚生、劉乃崇、曲潤海、趙景勃、蔣建蘭等專家專程來忻祝賀。觀看了李萬林和他的學生們聯合演出的節目后,稱他為“北路梆子頭牌須生”,與會人們對李萬林的人品、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中國著名戲劇家郭漢城為李萬林題詞為“塞北播聲”,中國戲劇學院的導演裴福林送了李萬林四句話,“功成中路,名就北路,譽滿三晉,一代風流”。

李萬林一生獲獎無數,但他對此看的很淡,他最注重的就是傳、幫、帶,給予青年演員多實踐、多鍛煉、多演出的機會,把北路梆子這一傳統劇目傳承下去,將北路梆子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多年來,他為培養北路梆子后繼人才殫精竭慮,不遺余力,經他培養的一批批人才相繼脫穎而出。李萬林,一個用千言萬語都難以道盡其藝術道路中艱辛成功的人,他把自己人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北路梆子藝術當中,為繼承和發展北路梆子藝術做出了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