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項目

1、晉劇(河北省),編號:Ⅳ-18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張家口市

(3)保護單位:張家口戲曲藝術研究院

2、晉劇(河北省),編號:Ⅳ-18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北省井陘縣

(3)保護單位:井陘縣文化館

3、晉劇(山西省),編號:Ⅳ-18

(1)批次/類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

(3)保護單位:山西省晉劇院

4、晉劇(山西省),編號:Ⅳ-18

(1)批次/類型:2008年(第二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太原市

(3)保護單位:太原市晉劇藝術研究院

5、晉劇(山西省),編號:Ⅳ-18

(1)批次/類型:2014年(第四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晉中市

(3)保護單位:晉中市晉劇和民間藝術研究院

6、晉劇(內蒙古自治區),編號:Ⅳ-18

(1)批次/類型:2011年(第三批),擴展項目

(2)申報地區或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3)保護單位:呼和浩特市群眾藝術館

劇種簡史起源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出現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今天山西的四大劇種:晉劇、蒲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晉劇,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于山西省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主要流行于我國山西省中、北部及陜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大致上是晉語的并州片,呂梁片,張呼片地區以及大包片,五臺片的部分地區。

發展過程中吸收晉中地區民歌、秧歌等民間藝術韻調,風格特具。

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民國以后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建國后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峰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后,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中路梆子的起源應在清代咸豐年間。道光初年,被當時稱作山西梆子的蒲州梆子再度復興,所謂:"道光皇帝登龍廷,山西梆子又時興",蒲梆北上,來到了晉中、太原一帶演出,不僅轟動了太原,而且也震撼了北京,這也正迎合了中路地區崛起的一批富商大賈們的娛樂要求,于是他們就以承包形式,邀請蒲梆班社在中路演出,這就是中路富商承辦戲班的開始,但劇種仍為蒲劇。其代表班有平遙縣的萬和班、小平遙班,及介休縣的吉慶班等。

咸豐初年,蒲梆開始冷落下來,致使中路地區出現了一個戲劇活動相對空缺的時期,這對酷愛著戲的中路群眾,尤其是富商們來說倍感失望,于是少數人便開始邀請賦閑文人、票友以及秧歌、皮影藝人等,組織研討班子,擬創立自己的劇種。到了咸豐中后期,經過眾多班子的努力研討,終于在繼承蒲梆音韻和鑼鼓經點的基礎上,結合中路秧歌等的唱腔特點,初步形成了中路梆子的雛形班社,并開始試點演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榆次黑店班和祁縣三慶班,參加藝人,除了滯留的蒲梆藝人、秧歌及皮影藝人外,還有吹鼓手、店員、礦工、票友。

同治初年,山西社會秩序好轉。

新型中路梆子的出現,也受到了更多富商財主們的青睞。于是先后成立了上、下聚梨園班、四喜班、四興班、四慶班等班社,在演出實踐中,互相學習,不斷改進,使唱腔及文武場面日趨完善;又學習外地劇種管理班社的經驗,使戲班逐步走向了正規化。戲班人員,除文武場保留中路籍藝人外,其他演員大都以高薪從蒲州聘來,所以民間有:"祁太鎦子,蒲州丸子"的諺語。戲班不屬商業性質,盈虧全由班主自負。只是每到一處,將木制的、標有某某縣某某財主所承戲班名稱的虎牌立在前臺,以示夸耀,還要在后臺粉壁墻上題筆留名。這些舞臺題筆內容廣泛,成為今天研究晉劇發展史的金石之證。

隨著中路梆子的日益定型,引起了中小財主和中等商人的成班興趣。他們也從蒲州請來藝人或招來兒童,成立科班。至同治末年,中路梆子班社已在山西中路、以至北路少數州縣初具規模。藝人的精湛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晉中仍有"四喜班,是好戲,禿紅、吐丑、蓋陜西。人參娃娃、大嘴丑,后邊跟的一桿旗。 "等戲諺流傳。

輝煌

光緒十年,中路梆子再次興起,出現了中路藝人演中路戲的新氣象,使舊日那種蒲梆藝人演中路戲的局面開始改變。從光緒十五年后到清末中路梆子進入一個輝煌時期。演出活動有廟會戲、集市戲、踩臺戲、開光戲、商行戲、開市戲、求神戲、還愿戲、祭祀戲、婚喪壽慶戲及官戲等。一般村莊,每年也唱戲一臺;大型集鎮,每年多達5-10臺,中路梆子已成為中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了,而且它也隨中路商人遠足張家口、包頭、歸化等地,與當地劇種競獻技。中路梆子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地域關系,吸收民間藝術等成份的不同,在表演程式、演唱風格,前場經譜上形成了三大流派,即以太原府轄縣的上路班;汾州府轄縣的下路班;平定、遼州所轄縣的東四處班而區分。直到解放后上述三者的較小差異,合為一體。中路梆子走向極盛之后,江南絲竹班、京都花腔班等基本退出了中路舞臺,只有蒲梆偶爾還來,已勢頭大減。

辛亥革命后,中路各縣一度動蕩不安,有錢有勢者大都采取回避觀望態度。因此,中路梆子的承班人多改為前清衙門、鏢局遺老等人充任。同時中路籍藝人隊伍也已成長壯大,蒲梆藝人中除定居者外,其余已不再來中路搭班了。

民國5-19年(1916-1930),山西局勢相對穩定,中路梆子又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此時的中路梆子,班社林立,流派擴大。不僅扎根雁北、占領口外,且在河北省西部、陜西省東北部,以及省內原平陽府、潞安府所轄的北部各縣,也發展建立了班社,形成了橫跨中國北方的山西、陜西、河北、綏遠、察哈爾 5個省區的大型劇種,從而被人們稱為山西梆子。

名伶薈萃,競爭激烈。中路梆子形成了一個人才濟濟、實力強大、互相競爭的大好局面。劇目繁多,文武齊備。

由于人才輩出,上演的劇目多是名人手戲。

常見的有《六月雪》、《鳳儀亭》、《金沙灘》、《上天臺》、《白蛇傳》、《鐵弓緣》、《百子圖》、《法門寺》等,共 200余本、回、出。可謂文武皆能、行行不擋。演技精湛,百花齊放。此時,各個班社盡展新招,各門藝人也在唱、做、念、打特技等表演方面各領風騷。

從20年代起,山西梆子的部分老藝人健在,舞臺格局能維持男女同臺演出,故涌現出了太谷錦藝園等上三班好戲。民國24年(1935),以著名女藝人丁果仙為首的步云劇社,和以蓋天紅為首的唐風劇社,分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演出,大大地擴大了山西梆子的影響,也與兄弟劇種藝人交流了經驗,豐富了自己。后來山西梆子出現了由男角主演逐步向女角主演轉化的局面。隨之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因女子演戲更能招來觀眾、更能掙錢的影響,各地掀起了一般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熱潮。山西梆子由于演員"陰盛陽衰",所以使許多優秀的盔靠戲、硬功戲、武打戲以及花臉、丑角戲等,逐步停演或失傳,也使這個北方劇種特有的激昂奔放的道白、唱腔,和起伏跌宕的表演程式,逐步被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綿綿纏纏的作派所代替,從而失去其昔日的那種陽剛之氣和鏗鏘特色。

低潮

閻錫山、馮玉祥倒蔣失敗后,山西經濟蕭條。山西梆子的部分班社誤入歧途,腐敗風氣傳入戲班,造成臺風不振,藝人思想墮落、藝術水平下降,給許多藝人的生活帶來嚴重困難,以至少數坤角藝人,迭遭不幸,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盧溝橋事變后,日本軍很快入侵山西,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迫使各地戲班全部解體,藝人四散,其中部分人亡命國外,部分入改行種地。只有少數人進入太行、晉綏、晉察冀等革命根據地,以嶄新的面貌為抗日軍民演出服務。抗戰前后的10多年間,山西梆子所遭受的劫難,造成了晉劇發展史上的第一次低潮時期。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抗日根據地,有許多文藝團體演唱中路梆子。晉綏根據地先后組建的七月劇社、人民劇社、呂梁劇社、二中劇社,太岳根據地的新華農村實驗劇團、沁源綠茵劇團、太岳中學業余劇社等,演出了《打金枝》、《反徐州》、《陸文龍》、《紅娘子》、《千古恨》和現代戲《新屯堡》、《血淚仇》、《王德鎖減租》等,移植上演了新編歷史劇《三打祝家莊》、《逼上梁山》等。音樂家常蘇民等專門對晉劇音樂進行了搜集整理。解放戰爭時期,有的團體隨著解放大軍挺進西北,直下西南,有的晉劇工作者在其他省區扎根落戶,使中路梆子的活動區域和影響進一步擴展。

新中國的成立,給山西梆子開創了第三個輝煌時期。1956-1958年左右,全省大部分地區縣市以上劇團,相繼建立健全起來。最優秀演員集中在省城太原演出,于是把山西梆子正式定名為晉劇,各地縣所屬劇團名稱,也統一改為某某晉劇團。

文革的發生,使晉劇成為被沖擊的目標之一,使晉劇再次走向低谷。1967年,劇團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后又統一改唱樣板戲,上場藝人還要通過政審后方能登臺。晉劇元氣大傷,造成了發展史上的第二次低潮時期。

發展

進入八十年代,政府號召振興晉劇,各級劇團相繼調整了班子,充實了演員,添置了行頭,整理了舊戲,趕排了新戲,有的還晉劇表演與當前流行的輕音樂等文藝形式結合起來,增強了晉劇的演出效果。同時也涌現出宋轉轉、史佳花、崔建華、李天喜、王曉萍、王二慶、栗桂蓮、孫紅麗等藝術新秀。恢復和新編了《下河東》、《十五貫》、《玉蟬淚》、《臥虎令》、《伐子都》、《吳王劍》、《三下桃園》等劇目,并多次匯集省城調演評比,甚至有的還到北京獻藝。另外有少數人獲得了晉劇表演藝術家的光榮稱號,有的獲得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有的晉升為一、二級演員。

這個劇院的著名演員有王愛愛、田桂蘭、冀平、馬玉樓、劉漢銀、郭鳳英、王寶釵等。山西省晉劇院的代表劇目有傳統戲《打金枝》、《含嫣》、《小宴》、《殺宮》、《算糧》等。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晉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為熟知的劇目有《打金枝》、《轅門斬子》、《賣畫劈門》、《游西湖》、《風雨行宮》、《算糧》、《見皇姑》、《樊梨花》、《徐策跑城》、《蘆花》、《程嬰救孤》(又名《趙氏孤兒》)等。

2006年5月20日,晉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劇目

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

包括《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每一部戲無不表現出獨有的特點。

特色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并有新劇仄出。

在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

唱腔

“腔兒”是指晉劇中的各種花腔,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種板式的“亂彈”中。“腔兒”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鳴腔”、“導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

晉劇的表現技巧也多姿多態,難度也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頭巾、甩辮子等都很有特色。

晉劇的唱腔結構屬于板腔體,分為三類:"亂彈"、"腔兒"、"曲子"。"亂彈"是晉劇的主要唱控,共有七種板式: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滾白、導板。"腔兒"是指晉劇中的各種花腔,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種板式的"亂彈"中。"腔兒"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導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昆曲和地方小曲。晉劇的這種唱腔和表演不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的一般特點,而且具有比較圓潤和工細的獨特風格。因而,既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健康的民間生活。這種粗獷與細膩巧妙結合的藝術形式,是晉劇贏得眾多觀眾喜愛最直接的因素。

晉劇十分注意運用二人以上的對唱、輪唱手段發揮其唱腔的藝術特色。如《忠報國》,通過大花臉、須生正旦的輪唱,追述以往故事,交流當前感情。輪唱中多用適于敘事的二性板,旋律舒展。《走雪山》中是以老生與青衣的對唱,來表現曹府遭禍后,老家人保姑娘倉皇逃難的故事。先以介板對唱,表現主仆脫離虎口時的狼狽狀態;繼以二性輪唱,追敘受迫害的經過,男聲方落,女聲又起,交替歌唱,別有韻味。

在晉劇中也有大段獨唱。這種獨唱,一般用慢垛板;如《空城計》、《見皇姑》、《打金枝》中的孔明、秦香蓮和沈后的單獨唱段,無鑼鼓之響,有絲弦之音,行腔運調有如甘露細雨,點點入地。在晉劇唱腔中,還有用平板、夾板、二性、流水等組成的套唱腔。一般用于追敘、懺悔、思考問題等。

滾白是用以表現泣不成聲,極度悲哀的情緒。從過門到唱腔,都有極大的感染力。如《蘆花》中閔德仁的兩閃滾白,往往是演員揮淚而歌,觀眾彈淚而聽。

晉劇弦樂牌曲很多。表現愉快情緒的有[繡荷包]等。表現苦惱的有[太陽神針]等,緊張用[緊殺雞],舒緩用[大寄生]。這些曲牌可單獨使用,也可聯輟使用。如《打金枝》中的《鬧宮》與《春秋配》中的《揀柴》的音樂,就是用若干曲牌組成的聯奏曲。嗩吶曲牌也很多,如坐帳用的[開門鼓]、[慢拜場]等,能渲染元帥升帳時隆重莊嚴的氣氛。《戰宛城》中用的[對舞],有千軍萬馬奔騰攻戰的氣勢。

打擊樂的鑼鼓點,約有四、五十種。使用時,可根據劇情發展需要來選擇。如[悶場](俗稱揉肚子),可配合人物捶胸、頓足、立坐不安的動作與呼喊節奏。《斬黃袍》中高懷德上場,《回荊州》中趙云上場,《長坂坡》中張飛斥責趙云之后,都是用這種鼓點來襯托人物煩躁和焦急情緒。中路梆子有時在四股眼、夾板、二性唱腔之前,使用[七錘子]與弦樂接,必要時帶[撩子]配合劇中人耍馬鞭、或接門的動作。《坐樓殺惜》中宋江殺死閻婆惜,從她身上搜索梁山書信時,用[小戰]伴奏,有力地渲染了其戰戰兢兢,極度緊張的狀態。

行當

晉劇中,分傳統的生、旦、花臉三大行為紅、黑、生、旦、丑五行。

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胡子生)、黑(花臉)、生、旦、丑。

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丑、武丑。

中、北路梆子清代時大致與蒲州梆子的腳色行當相同,后逐漸發展變化。到清末民初,中、北路梆子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

五大行:紅(胡子生)、黑(花臉)、生、旦、丑。

胡子生行當中還有老生、紅生之分。老生,扮演老年長者,掛白三繕或蒼三綹,表演以倡做為主,蒼老、凝重、樸實是其主要特色。紅生戴黑三綹,勾紅臉,扮演勇武忠直的人物。

小生

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文生有紗帽生、翎子生、巾子生、窮生等。主要扮演青年男子。紗帽生,戴紗帽,穿蟒袍或官衣,扮演有功名的人物,表演上要求儀態端莊灑脫。翎子生以頭插錐尾為主要標志,多扮演武將和文武雙全的人物。一般由文武小生扮演。要翎子為這類腳色絕活。巾子生,戴巾于,穿褶子,持折扇(故又稱扇子生),主要演風流儒雅的公子,表演上要求風流瀟灑、儒雅俊秀。窮生,穿素道袍或富貴衣扮演落魄書生一類人物。要求表演出人物窮困潦倒及貧而有志的神情形態,娃娃生,扮演少年兒童,戲的分量不重,多由童伶、學員扮演。武生:分短打、長靠兩種。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短打武生,戴羅帽,穿箭衣、侉衣、豹衣,表演上以武打、翻跌為主,武生扎大靠,著厚底靴,表演上以開打、功架為主。

旦行

主要有正旦(包括閨門旦)、小旦(冀美蓮冀派)、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

正旦,又稱大旦、青衣,多飾演已婚、正派的中年婦女。

以唱做為主,寧靜端莊、曉理賢慧為其主要特色,另外有一些唱功戲中的未婚女子(所謂“閨門旦”)也由正旦應工,正旦常與胡子生配戲,戲的分量一般都較重。

小旦,多扮演青少年女子,有小旦、花旦之分,二者的區別在于人物的性格及表演特點。小旦多扮演正派純真的青年女子,表演以唱做為主。

以活潑伶俐、天真爛漫、舉動敏捷見長。花旦則以做功和念白為主,多扮演放浪潑辣或妖艷俏麗的青年女子,以潑辣刁狠為主要特點。

正旦、小旦為梆子戲中的主要行當,故有“一窩旦(正旦和小旦)吃飽飯”,“一旦挑八角”之說。老旦,扮演老年婦女,彩旦,也稱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刁奸的婦女,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一般為小打扮,不穿蟒靠,重武打。

一般班社由刀馬旦兼任。

刀馬旦、多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身扎大靠,頭戴七星額子,插翎子,唱做打和舞蹈并重。這類腳色大都由功底扎實的小旦演員扮演,故亦稱為刀馬小旦。

花臉行

也稱凈、黑頭。分大花臉、二花臉。多扮演相貌、性格、品質特異的人物,均以面部勾臉(即在面部勾畫各種顏色的臉譜)為主要標志。大花臉,偏重唱、念、做、舉止穩重,主要扮演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物,如包拯、曹操、徐彥昭等。大花臉有花臉、白臉、黑臉、紅臉、凈臉之分,由人物的性格、品質及行為所定。

如包拯黑臉,以示其秉公執法、鐵面無私;曹操、潘仕美由因其奸詐、殘忍,勾白胸;關羽勾戲臉,以表示其忠心不二的品質和英武剛強的性格。過去,有“花臉不挑班”之說,但也有個別藝術成就高的演員仍可以挑班,如晉劇花臉學員喬國瑞(獅子黑)即曾挑班多年。

代腳制

過去,梆子戲有代腳制(也稱代行制),這是由于舊班社中演職人員不足所致。彩旦通常由丑行代,個別小旦演員也代之,如晉劇演員冀美蓮演《拾玉鐲》的劉媒婆、《風箏誤》的丑姑娘,深得廣大觀眾贊譽。建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觀眾的要求,劇團編制逐漸擴大,演職人員大大增加,戲校和訓練班也注意培養老旦演員,除少數劇團外,多數均有專人扮演。但彩旦、娃娃生的代腳制仍延用至今。

傳統樂隊

晉劇傳統的樂隊由9人組成,舊稱“九手面”。文場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稱“十一根弦”;武場有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

流派三大門

晉劇的行當有“三大門”(須生、正旦、大花臉)與“三小門”(小生、小旦、小花臉)之分,各行均有專工戲,其中須生的唱功戲《渭水河》、《大報仇》、《困銅臺》、《斬子》、《蘆花》;功架戲《出棠邑》、《臨潼山》、《三劈關》;正旦唱功戲《白蛇傳》、《假金牌》、《乾坤帶》、《罵殿》、《教子》;大花臉唱功戲《明公斷》、《九江口》、《沙陀國》;功架戲《海神廟》、《打漁殺家》、《玉虎墜》、《取洛陽》;武功戲《戰宛城》、《白水灘》;小生唱功戲《告御狀》、《雙羅衫》、《火焰駒》、《忠義俠》;功架戲《長坂坡》、《伐子都》;小旦做功戲《梵王宮》、《百花亭》;功架戲《鳳臺關》、《游西湖》、《破洪州》、《雙鎖山》等等都是久負盛名的經典。

須生

1.丁派:創派人丁果仙。代表藝術家有武忠、閻慧貞、劉寶俊、張鳴琴、劉漢銀、白桂英、馬玉婁、孫紅麗、降經元等人。

2.蓋派:創派人王步云(蓋天紅)。代表藝術家有喬玉仙、王仙蘭等。

3.馬派:創派人馬兆麟。代表藝術家有馬秋仙、李月仙、謝濤、王紅鵑、王和愛。

4.張派:創派人張美琴。已經基本失傳,但武忠雖然拜的是丁果仙,更多的象張派唱腔。

5.雜派,多以男須生為主,如李玉成、杜錄等。

6.改革派:主要是結合嗓音條件改革自創的流派:主要代表人:孫昌。李明星也在積極探索。

青衣

1.程派:創派人程玉英。 代表藝術家有要換桑、王萬梅、王愛愛、喬玉鵑、崔曉紅、喬月香。

2.牛派:創派人牛桂英。 代表藝術家有盧變嫦、梁美平。

3.梁派:創派人梁小云。現已經基本失傳。

4.花派:創派人花艷君。代表藝術家有胡嫦娥。

5.愛愛腔:創派人王愛愛。代表藝術家有史佳花、陳轉英、劉建平、楊志愛等。

6.栗派:創派人栗桂蓮。代表人物有郭梅云。

花臉

花臉流派不好劃分,只提一下有影響的人物:王正魁、金世耀、郝付、張嘉盛、馮繼忠、李爭光、王春海等。三小門

小生

1.郭派:創派人郭鳳英。代表藝術家有郭彩萍、張智、李和平、裴靜衛、王波等。

2.宋派:創派人宋云仙。代表藝術家有趙文麗、付翠平、榮娟等。(另外大家很關心的李建國也可以歸入宋派,因為他是宋云仙師姐王玉林的徒弟。也可以另立一派。)

3.王派:創派人王寶釵。代表藝術家有張志平、鄭強等。

4.李派:創派人李愛梅。代表藝術家有楊小瑞等。

小旦:

1、冀派:創派人冀美蓮。 代表藝術家有冀萍、王曉萍等。

2.程派:創派人程伶仙。代表藝術家有董美珍、王素平、桑桂香、等。

3.田派:創派人田桂蘭。代表藝術家有崔建華、陳紅等。

4.劉派:創派人劉元芝。(由于劉老師在和順晉劇團,人們知道可能不多,但他的唱腔甜美、圓潤、嘹亮、別具特色,其實王曉萍是她的徒弟,后改拜冀萍老師)

5.杜派:創派人杜玉梅。

6.轉轉腔:創派人宋轉轉。代表藝術家有白衛衛等。

小花臉

京劇丑行,俗稱小花臉,是一門魅力獨特、美學品位極高的表演藝術,講究的是丑中見美、俗不傷雅、亦莊亦諧。

它歷史悠久,早于京劇的生、旦、凈諸行當,在戲里插科打諢、調節氣氛,極盡詼諧幽默之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