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名家丑角」西北著名丑角薜廣民
今天給各位分享西北名家丑角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西北著名丑角薜廣民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喬慷慨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喜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他早年在陜西周至演戲,1978年進入銅川市秦腔劇團,1994年調入西安易俗社,1997年辭職創立了“陜西慷慨喜劇藝術團”。
他是一代秦腔丑角大師閻振俗先生的得意門生,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喜劇方面具有極好的悟性和天賦。表演自然大方、規范講究,丑而不俗、頗有內涵。尤其是語言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動作滑稽有趣,讓人百看不厭。
從藝30多年來,他先后在《八件衣》《忠保國》、《樹下風波》等40余部傳統戲和現代戲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喜劇形象,深受西北廣大觀眾的愛戴。
秦腔藝術丑角傳人喬慷慨,不僅在表演上精益求精,還潛心創作出秦腔丑角戲、喜劇小品和幽默快板30余部。這些作品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題材面廣、構思精巧,既有思想性,又有藝術性和趣味性。
因此,他自編自導自角戲《窮樂觀》、《荒郊義救》等九個小戲、小品曾分別榮獲省級匯(調)演特等獎、一等獎。許多小品經常在央視和省臺播出,并在西北廣為流傳。他在《祝福》中扮演的反面人物“衛賴子”,在《十五貫》中塑造的婁阿鼠,以及獨角戲《楊三小》《教學》《打砂鍋》《窮樂觀》中的人物無不個性鮮明,語言幽默詼諧,表演動作讓人百看不厭。
喬慷慨戲路很寬,現代戲、傳統戲皆擅長,無論紗帽丑、小丑還是彩旦演起來都游刃有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八件衣》中的叫花子仁義和《忠保國》中的趙飛,演到哪紅到哪、喬慷慨不僅戲演得好,還能搞創作,早已是省作協會員。
他創作了30多部喜劇,既有《摸鐘識盜》《賴子救嬸》這樣的丑角戲,也有《賣莊基》《喬老爺巧斷紅桃案》等喜劇小品,還有《戒煙》《掃黃》《討飯難》《鐘樓頌》等幽默快板。
其中,《父與子》《五子葬父》《老子和兒子》等“父子系列”的喜劇小品,以夸張的語言對不肖子孫予以諷刺,深情呼喚傳統美德。
一不是吹牛二不是宣
一不是吹牛,二不是宣,我家三代做過大官。這是秦腔戲《教學》里面的板口說唱詞。
《教學》寫的是教書先生何為貴和農民王發旺之間的對話。
主要內容記錄了由于家族沒落,曾為榜眼的何為貴迫于現實無奈選擇當一個教書先生,從而遇到想要給兒子找便宜先生學習、做官的農民王發旺,兩人針對學費、食宿、學堂等方面進行探討間對話。
整部戲將秦腔獨有的“板路”和“彩腔”兩種唱腔表現的淋漓盡致即表現出何為貴沒落之后的深沉哀婉,又表現出二人一來一往交談之間的爽朗之情。
作為秦腔經典丑角戲,由“西北丑角”閻振俗先生演繹的版本流傳最為廣泛,也最為好評。閻振俗先生是五十年代以后前搶劫為數不多的丑角藝術家之一,以小丑見長。
秦腔又稱亂彈,亂彈源于西秦腔,而梆子腔則來源于老秦腔,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于中國西北地區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
是我國西區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其表演技藝樸實、粗獷、豪放,富有夸張性,生活氣息濃厚,技巧豐富,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腔名家杜干秦個人簡介
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
秦腔學社。民國12年(1923)10月在西安組建,初名榮華社。箱主劉貴蘭,領班李應才。招收學生20余名開科授徒,教出范化卿、趙化俗、黃育民、劉延民、李覺民、李玉民、李慶民等。民國13年(1924)秋,在南院門福建會館營業,臘月被高陵縣公安局長杜繼仁接去,由城關居民集資,各界士紳組成理事會,杜任理事長,魏基武任社長,易名化民社。聘任惠濟民、張新國、張秀民、張子剛、田疇易作教練,新招學員20多名。出科學員中著名的有:劉化鵬、謝新民、何景民、雷化文、李樹民、馮改民、董化清、李悟民、李化玲。民國25年(1936)八月,社長魏基武帶班前往漢中途中,吸收待待娃、馬振華等。在漢中演至民國31年(1942),因營業不振返回關中,借咸陽鄭四戲箱,另立益化社,張玉華領班,后恢復化民社,魏基武任社長,在西安、西府巡回演出。民國32年(1943),改由馬弁彭延彬任社長,藝人不堪其辱,多有離散。BR 1949年,高陵縣派馬耀先、馬繼成接收化民社為國營劇團,更名為“高陵縣人民劇團”。1949年12月,三原分區接管高陵縣人民劇團,調田志順、陳萬哲負責劇團工作。1950年5月,三原分區并入咸陽分區,高陵人民劇團歸咸陽專區領導。
1953年,咸陽專區撤銷,劇團歸省上領導,更名為“陜西省人民劇團”,團長馬耀先,副團長馬繼成 ,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田志順。1961年,該團又被移交 咸陽市領導,更名為“咸陽市人民劇團”至今。BR 1952年人民劇團辦起培訓班,招收學員肖玉賢、蘆曉霞、王麥蘭、郭明霞等隨團培養。不久,先后排演了《打虎計》、《救凌統》、《闖王遺恨》、《紅娘子》、《逼上梁山》、《大家喜歡》、《河神娶妻》、《天河配》、《霸王別姬》等劇目。1953年,改編并排導了《屈原》、《法門寺》等戲 。同年劇團辦起新生部,收學生50余名,由楊安民、王建華等教練培訓。后培養出馮惠敏、解秀珍、李惠珍、賀天珍、鄧全義、劉玉英、雷忠義、王月亭、田果山、王雅琴、趙斌、趙夢蘭、董務本、李全錄等一批較好的學生。BR 1956年,陜西省第一屆戲劇會演,創作劇目《豐樂園》獲劇本二等獎(作者張秦伯、楊安民、王槐蔚),獲演出二等獎,導演二等獎(楊安民),音樂伴奏一等獎,美術設計二等獎(梁雅山、馬繼成),制作管理二等獎。劉秉國、王正廉、郭明霞、王麥蘭、李惠珍、王化民、孫正國、楊云堂獲演員獎。同年,上級為了支持兄弟縣文藝建設,調劇團郭維民、肖鴻斌、李發民、王碧云、車秀花、王月亭去乾縣劇團。
劉正民、王明花、賈玉華去高陵。劉玉英、蘆曉霞去寶雞。王惠芳、薛志秀、武惠群去省實驗劇團、蘭州秦劇團。BR 1958年,排演由楊興、譚增成改編的《黨的女兒》和楊興、金葳創作的《躍進之歌》參加了西北五省會演,1959年,排演馬耀先和楊興創作、譚增成導演的現代戲《合家歡》,向建國慶十周年獻禮。1960年排演《岳家莊》、《假惜惶》參加了全省青年會演。同年,郭明霞、殷守中等參加陜西省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團晉京、共赴13省、市巡回演出。1964年,排演新創作的現代戲《趙夢桃》參加了陜西省現代戲會演,省委第一書記張德生上臺接見全體演職人員,中央廣播電臺向全國播放了錄音。BR 該團保留劇目有《劉備招親》、《打金枝》、《訪蘇州》、《重圓鏡》、《青梅傳》、《濟南案》、《法門寺》、《白蛇傳》、《雙明珠》、《玉鏡臺》、《轅門斬子》、《庚娘傳》、《赤桑鎮》、《黃河陣》、《打虎計》、《窮人恨》、《白毛女》、《七夕淚》、《花木蘭》、《屈原》、《金麟記》、《霸王別姬》、《三娘教子》、《伍員逃國》、《出五關》、《鍘美案》、《劈山救母》、《黨的女兒》、《竇娥冤》、《四賢冊》、《紅色衛星鬧天宮》等大小一百多出。創作劇目有《趙夢桃》、《合家歡》、《豐樂園》、《向陽紅》、《一支煙鍋》、《莊稼人》、《霍去病》、《貞觀鑒》等,該團是關中一帶頗有影響的劇團之一。
主要導演有田疇易、楊安民、譚增成;主要教練有董志斌、朱桂珍;主要編劇有馬耀先、劉鳳洲等;主要琴師有周改朝,鼓師楊藝春,音樂設計康民強,舞美設計梁雅山。主要演員有雷化文、劉秉國、殷守中、郭明霞、王麥蘭、王化民、王正廉、王積榮、孫正國、劉正民、尚啟民、史鳳琴、黃金華、王惠芳、蕭輔蘭、高倉民、蕭鴻斌、荊曉鐘、成素娥、孫志強、唐志強、楊云堂、黃育民、李太民、解新民、趙化裕、趙斌、趙夢蘭、馬振華、馮改民、劉化鵬、郭維民、熊易民、蘆曉霞、鄧全義、李惠珍、賀天珍、王雅琴、董務本、劉小毛、肖玉賢、李全錄、袁玉琴等BR BR BR 秦鐘學社 秦腔班社,成立于1924年,地址設在三原城內的老爺廟。創辦人著名須生劉立杰,劉立杰生于清光緒初年,祖籍臨潼,家道清貧。由于他幼愛秦腔,暇時常學唱習演,且嗓音宏亮,22歲時加入臨潼“華清班”學戲。他扮相俊美,唱念俱佳,時為渭北須生之佼佼者。 1924年劉立杰離開易俗社,在三原組建秦鐘社,劉自任社長,并挑班演出。他擅長老生戲,會戲甚多,尤以《南天門》、 《八義圖》、《珍珠衫》、《日月圖》、《鐵蓮花》、《蘇武廟》、《乾隆讓位》等劇最為拿手。1935年,劉立杰病故,其子劉毓中繼承父業,挑班任社長。
劉毓中為易俗社第一期優秀生,又得其父真傳,亦擅老生戲,除演出其父之拿手好戲外,常演劇目有《殷桃娘》、《三滴血》、《春秋筆》、《串龍珠》、《韓寶英》、《忠義俠》、《伐東吳》、《出棠邑》、《周遇吉上關》等,均膾炙人口。BR 秦鐘社在劉氏父子的領導下,演出了大量的以須生為主的傳統劇目,發揮了秦腔“慷慨激昂、獷達豪放”的藝術風格之優勢。同時招收學員,有學生四五十名,來自臨潼、長安、周至、戶縣、三原等地的一些貧苦人家,其培養仿效易俗社。學生進社后,邊學技藝,邊學文化,社規嚴明,管教有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戲曲人才。其中馳名的有劉易平(原名劉裕秦)、王斌秦、崔曉鐘、王應鐘、李瓊鐘、姜望秦、湯秉鐘、惠醒秦等。如須生劉裕秦(劉易平)入社時年僅16歲,受業于趙順老師,開蒙戲《雙背鞭》,出場首句尖板“我父子出營來天昏地暗”滿場唱彩,掌聲四起。后劉立杰親傳教授《二啟箭》、《取都城》、《八義圖》均成了他的拿手好戲。須生姜望秦,在《拆書》一場戲亮相四句白口:“家住楚國在當陽,保主臨潼赴會場。單臂舉起千斤頂,嚇退一十七國王”。鏗鏘有力,曾轟動渭北一帶。其表演動作千凈利落,準確無誤。花旦姜瑤鐘,扮相、身段端莊而秀麗,唱腔、做戲真切而細膩,他的《蝴蝶杯》洞房一折戲,飾演盧鳳英一角可與王天民媲美,可惜年僅18歲因病而亡。
崔曉鐘也是該社造詣較高的名旦角演員,他在《五典坡》中扮演王寶釧,由花旦到青衣,一人到底,行當分明,被譽為“秦腔皇后”。王斌秦以扇子道袍生為主,兼演武戲,他所演《蝴蝶杯》的田玉川一角,曾紅一時。張振秦以貧生、靠把生應工。《木楠寺》、《闖新府》(《回荊州》)兩折戲中所扮演的呂蒙正、趙云兩角,一個窮酸潦倒,形象逼真,一個英姿勃勃,剛健穩重。凈角惠醒秦,擅演《鍘美案》中的包拯,《黃河陣》中的三教主,《荊軻刺秦》中的荊軻,氣魄雄偉,慷概激昂,剛毅豪邁。二花臉(架子黑頭)何銳秦,擅演《茍家灘》中王彥章,《五臺會兄》中楊五郎、《虎頭橋》中魏延、《國士橋》中于讓,個個活靈活現。丑角演員杜干秦兼演媒旦,尤以《軟玉屏》中黑氏最為拿手。他面部表情變化多端,喜怒哀樂,無不適戲。另外還有須生湯秉鐘,旦角王應鐘、李瓊鐘,小生張耀秦,凈角孫連秦,武生郭治秦等,演出獨當一面。BR 秦鐘社其所以在三原扎臺七八年,久演不衰,除培養出了一批優秀演員外,還有一批不斷更新、提高的優秀劇目。常演的有《蝴蝶杯》、《軟玉屏》、《玉鏡臺》、《宮錦袍》、《雙詩帕》、《紈绔鏡》、《燕子箋》、《頤和園》、《青梅傳》、《雙明珠》、《紫霞宮》、《荊釵記》、《太和城》、《黃河陣》、《金鐘罩》、《重圓鏡》、《意中緣》、《范睢相秦》、《和氏璧》、《紅拂私奔》、《復漢圖》、《伉儷師》、《法門寺》、《鴛鴦陣》等。時裝戲有《人月圓》、《金蓮痛史》、《鴉片之戰》、《文字獄》、《唾罵姻緣》、《家庭痛史》等。
P/PBR
P 通俗社 秦腔班社,1925年,秦腔著名須生毛金榮在西安新筑鎮西關白家油坊創辦,并自任社長。初成立即招收學生70人,后又招收兩期,共有學生二百多人。該社演出以毛金榮為主,還聘請王文鵬、楊金聲、王庚寅、何振中等名角搭班演出。劇目多為秦腔傳統戲,有《錦繡圖》、《八義圖》、《日月圖》、《八件衣》、《葫蘆峪》、《放飯》、《烙碗計》、《斬顏良》、《祭靈》、《四郎探母》、《賣畫劈門》、《洪羊峪》、《四賢冊》等。經常在西安、藍田、三原、涇陽、高陵、渭南、華陰、潼關等縣演出,幾乎走遍了整個關中,還曾在蘭州等城市演出。該社出科的學生較出名的有王秉俗、張景俗、李振俗、徐振民等人。1937年二三月間,毛金榮由于長期奔波,操勞過度,病故于新筑鎮東關仁義巷,通俗社也隨之解體。/PBR
P 益民社 1929年春,咸陽縣馬莊鄉解村鄭四(名益齋,排行為四),長安王莽鄉稻地江村高仲仁(中醫大夫)、楊嘉緒(曾任過班社跑班長),三人合辦“益民社”。由藍田縣高堡子村高公茂(秦腔名丑,《背娃進府》、《雞大王》、《王小過年》演的最為拿手)為社長,又收了楊安民、何毓華(小名康柱)五六個跟班的學生,在長安、藍田等地演出。住在長安縣東江坡村,由高公茂、李步林(秦腔名須生,《醉寫赫蠻》、《秦瓊表功》、《十道本》等戲有名)、袁中海(武旦,《紅桃山》等武戲特長)、杜養民(小旦)、白甲壽(老旦)等任教練,收學生30名排起“窩子”(一科生)。1930年春節演出,轟動長安、藍田一帶。BR 半年后,鄭四領社回到咸陽,又租來名凈黃德奇新箱一付,收學生30名左右(二科生),在咸陽縣城內張飛廟訓練。并請來名導演惠濟民、王安民排戲。—、二兩科學生中先后涌現出旦角何毓華、王秀華、王明華、劉毓華、解毓華;小生唐立民、楊安民、張建民;須生益慶民、王正民、王益民(牛娃子)、權三民、袁興民、葉易民、劉治民、彭易國;大花臉趙靖國、二花臉秦易中;丑角肖益民(鴻斌)、劉治中;媒旦姚振杰等。所演出的《濟南案》、《春秋筆》、《破寧國》、《闖宮抱斗》、《黃河陣》、《五典坡》、《玉鏡臺》、《雙明珠》、《春秋配》很受觀眾歡迎。
特別是何毓華、唐立民、楊安民表演的《藏舟》、《洞房》、《三回頭》、《少華山》等小旦、小生戲,王益民等主演的《殺驛》、《臨潼山》、《出湯邑》等須生戲,同行名家也很稱贊。成為“益民社”長期的看家戲。BR 益民社的戲在西安和關中各縣走“紅”,經濟收入大增,鄭四退了租箱,添置新箱。中華民國24年(1935年),“益民社”順西蘭公路,直演到甘肅平涼、慶陽等地,1938年,鄭四又在長武縣西代家嶺代樹仁的窯院內又收了第五科學生訓練。這科不只是出了小生高登云、旦角李正華等較好的男演員,還有一位由平涼下來的女學生——周燕云,她的小旦戲更受觀眾喜愛。演出不久,鄭四起了歹心,要收周燕云為妾,這科師生造反,跑到甘肅靈臺縣,改名“新生社”,在靈臺等縣演出七年,終因人心不齊,各奔前程。鄭四眼看這科學生走去,只好到慶陽、西峰收到“益民社”老底人員,不久返回咸陽,從此,“益民社”雖能演出,但質量大不如前。BR “益民社”是當時陜西、甘肅等地較有名望的劇社之一。演出長達20年,名演員出的不少。1948年“益民社”解體
西北名家丑角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西北著名丑角薜廣民、西北名家丑角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