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劇是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河南曲子戲、高臺曲。起源于河南南陽,分大調曲和小調曲,小調曲優雅婉轉,輕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雜牌小調與民間歌舞踩高蹺相結合的河南曲劇,發展為戲曲劇種。由于曲調易學,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傳播極快。

劇種

河南曲劇史一種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于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臺。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后者較活潑。唱曲牌,常用的有[漢江]、[揚調]、[滿州][鼓頭]、[打棗桿]、[剪剪花]、[銀紐絲]等四十多種。唱調柔和、宛轉、輕快,具有明顯的民歌特點。主要伴奏樂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箏等。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早期劇目多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鬧節》、《賣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后也有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大戲,如《祭塔》、《花庭會》等。解放后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和編演的現代劇《掩護》、《游鄉》等影響頗大。

劇目

劇目以民間生活小戲居多,如《李豁子離婚》、《小姑賢》、《小姑河南曲劇

惡》等。也有從鼓子曲目中改編的,如《祭塔》、《花亭會》、《藍橋會》、《鬧書館》、《安安送米》、《金精戲竇儀》等。1933年,流傳到河南中部周口和東部開封一帶。抗日戰爭時期,又流行于陜南和鄂北。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吸收梆子、京劇等地方大戲的表演藝術,行當腳色也由小生(俗稱相公)、小旦(俗稱丫環)、丑(俗稱和尚)發展為生、旦、凈、末、丑,在劇目上移植演出《鍘西宮》、《哭洪堂》、《白蛇傳》、《白玉簪》、《血手印》等,也曾摘取長篇大書,如《呼延慶打擂》,編成連臺本戲上演。現知傳統劇目有 210多個。早期著名演員有朱天水(旦)、朱六來(生)、李金波(旦)、趙和洲(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