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粹京劇
1、什么是國粹,百度說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差不多。國粹包括什么呢,內容很多,最主要的是中國京劇,中國武術,中國書法,中國醫學,它們合稱四大國粹。既然武術和中醫也是,可以看出來,這個所謂國粹的概念,分量不重。2、四大里頭。武術成國粹,應該不是因為厲害,據說太極拳扛把子當年和泰拳選手對戰過,被打死了。中國武術不是以實戰而被推崇的,如果有人如此以為,那是看李小龍電影,誤會了。中國武術的精華,可能是修身養性和功夫花樣。前者修心,后者好玩。分別代表了中國士文化和世俗文化。書法,源遠流長,承載了長期以來中國的文學和美學。中醫,很長時間里,是管用的。京劇接下來另說。這四者的共同特點,就是中國獨有,外國沒有。3、京劇何時稱為國粹的,我不知道。但大體上是,失去了大眾市場后。換言之,是解放后,甚至文革后。因為滿城爭說叫天兒的時候,可沒有人把看戲當是欣賞國粹去的。齊如山寫國劇研究的時候,正經文化人也看不上這個。言菊朋因為請假跑到上海唱戲,被政府開除了公職。4、早年,唱戲和看戲都是被鄙視的事,原因是儒家怕聲色娛樂亂了心性。可人畢竟是人,有藝術追求,有娛樂需要。所以在琴棋書畫詩酒茶花的娛樂方式外,戲曲一直在民間發展。
最早成系統的,是北雜劇和南戲,本子也留下來很多。時間是宋元時候。5、戲曲被文人和官僚群體,比較廣泛的接受,大概是明朝昆曲發展成熟后。昆曲聲腔雅致,戲文精美。四大名劇文學性都極高。如果可以,應該把昆曲稱為國粹,這樣不會引起多少質疑。昆曲的本子,也有不好的,但是好的多。不但詞文好,思想主旨也偏個人,也好。6、昆曲是雅部,相對的其他劇種,就是亂彈,是花部,包括各地梆子戲,也包括后來的京劇。明代至清,昆曲都是文人官僚的最愛,紅樓夢里就看的昆曲。乾隆好像在皇宮里修了觀戲樓,就是為賞昆曲的,可是樓后來被慈禧用來看京戲了。7、京劇是花部,可是不同于花部的梆子戲,它是徽班進京后,各種藝術合流而來,包括徽腔漢調等。二黃來自徽班,西皮來自秦腔。大致的,二黃表悲哀平緩,西皮表歡快激烈。西皮二黃,合稱皮黃,又叫京劇。皮黃腔是狹義的京戲。8、京劇里包攬很多,昆曲,秦腔,徽腔漢調,各戲種里好的唱腔,好的做功,京劇都有學,集眾家精華而成。梅派戲里顯見昆曲,高派戲里不離梆子腔。9、京劇比起昆曲來,表演方法雜了,可是故事和戲詞都簡單易懂了,有文人寫的,更多是戲班子慢慢打磨出的。就像大多時候,看電影比看看電視劇費腦子一樣,看昆戲,對觀眾要求高,京劇就低。
10、京劇從發展起來,受眾就是市民,藝人不像昆曲演員,被家班養著,要吃飯,就得討好觀眾。京劇里什么爛七八糟都有,戲班子里的人素養不高,京劇有些戲,思想糟粕很多。但糟粕的部分不屬于國粹,甚至不屬于真正有尊嚴的京劇。11、京劇有占便宜的地方,它當國粹,是從所有戲里擇一個出來的。幾乎所有戲,都有表現琴棋書畫這種文化要素,還有儒道的思想。這是共同的。不同的是,京劇博采眾長了。因為博采,京劇從質量和受眾兩方面,優于其他地方戲。因為通俗,京劇在民間的影響大于昆戲。12、我們說的,國粹的京劇,主要是同光十三絕到解放前的四大須生、四大名旦的,高質量的作品,其實分辨很簡單,演過的京劇,有幾千種之多,到如今舞臺上常唱的,連一百個都沒。這些就大部分是從內容到唱念做打,全面的精品,經典。13、文人京劇是質量更高的,盡管大多并不比一些老戲受歡迎。齊如山的天女散花,翁偶虹的鎖麟囊,田漢改編的白蛇傳,劇本都極好。和老戲紅鬃烈馬、四郎探母比起來,沒有亂插的詞,沒有腐朽的思想。14、馬連良的念白,言菊朋的文人音韻,程硯秋的獨特唱法,幾乎都成為了后來京劇的精華。這些是京劇之所以受后來的精英推崇的原因。15、根據賀后罵殿一出,我覺得,正在花期的新艷秋,唱得比程硯秋還程硯秋,但她終究是學的,比不上程大師原創來的居功至偉。
16綜上,京劇是從便宜耐用的暢銷貨,慢慢推動著,變成了牌子貨,變成了精品,經典,但是終究有先天不足的地方。好的昆戲,幾乎沒有缺點。但是唱念做打最好的京戲,多是老戲,而這些戲,有的三觀落后,有的戲詞散亂,結構不嚴。鎖麟囊這樣有市場的文人戲,不多。17、京劇里精華的部分,集合了中國舞臺藝術之優,琴棋書畫諸文化要素,因此擔得住國粹的稱呼。18、但是,要認清自己。第一,現在舞臺上的京劇表演,不能算國粹,只能說是往這上努力。第二,不要說什么京劇是中國文化的靈魂這種話。第三,京劇入了門確實有利于愛上中國,迷戀中國,對中國諸文化有更深的體驗。19、在昆戲是正宗的年代,士大夫不會把娛樂和藝術的東西當國粹,他們最認四書五經,認個青綠山水、水墨山水的,都燒高香了。他們哪里會叫昆戲是國粹呢。只有近代以后,科舉廢了,傳統士大夫階層消亡了,戲和演員,才會被尊重和正視。而這個時候,皮黃是多少精英分子的心頭最愛啊,毛爺爺愛高派,金庸愛麒麟童。差不多這個時候,也就是民國到新中國初,是京戲最輝煌的時候,文人也看,俗人也聽。多好。可是后來就文革了,演員不演老戲,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唱了十年。文脈斷了,京戲的命脈也基本斷了。
20、文革是京劇史第一災難的話,電視飛入尋常百姓家,手機人人用得起,就是京劇第二災難。前者割了京劇的丁丁,后者要了京劇的命。有人問,為什么京劇沒人看了,反倒成了國粹了。第一,文脈斷了,京劇成了少有的能直觀表現中國的東西,更值得傳承和呵護了。第二,沒人看,和成國粹,沒必然的關系。網絡時代娛樂時代的到來,世界粗鄙化,是誰都沒辦法的。21、以前還有老一輩領導人愛好京戲,京劇可以當文化事業被支持。往后,如果外行領導再不重視,京劇就更危,中國就不好玩了。詩書經典,如今人很難真正進入,連京劇這樣的趣,都討不了,國內就真的不值得留戀了,就成為強者棄之的敝履,弱者陷之的圍城了。如此而已。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