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歌戲一般指牛娘劇、又稱牛娘戲,是在岑溪民間歌舞舞春?;A上衍變而成的傳統戲曲劇種,解放以后定名為牛娘劇。

牛歌戲發源于廣西東南部(主要是藤縣,平南地區),是流行于兩廣地區的以當地方言為唱詞的極具民俗特色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牛歌戲言語通俗,形象生動含蓄,諧趣調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臉譜和扮相,有唱詞和特定音樂結構。其基本內容包括牛娘爆肚戲、牛娘戲劇目,牛娘戲音樂曲調,牛娘戲唱詞和道白,牛娘戲的器樂伴奏,牛娘戲表演程式及行當,牛娘戲舞美等。如果說京劇是國粹的話,那么牛歌戲便是廣西的“區粹”。

戲曲唱詞大全txt_戲曲大全唱詞集錦_戲曲唱詞大全

牛歌戲(牛娘劇)歷史悠久,經歷了原始時代至秦漢時期民間在勞動生產和生活中敬牛舞牛習俗和崇尚龍母的孕育起源期,漢代至元末明初“唱春牛”“爆肚戲”的萌芽轉型期,明代至民國從爆肚戲到有完整劇本、器樂伴奏和表演程式的形成成熟期,新中國成立至如今的螺旋形的發展振興期。作為龍母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牛歌戲,其產生、形成、發展的歷史理應與龍母文化的發展歷史緊密相連,但因為沒有充足的歷史文獻資料以及相關依據,牛歌戲的淵源,還不能輕率地做出準確的結論。

戲曲唱詞大全_戲曲唱詞大全txt_戲曲大全唱詞集錦

牛歌戲的表演都是農民自己平時農事勞動的直接模仿,動作十分生活化。故其表演程式大都是寫實性的,舞臺調度多是擊樂伴奏時演員的簡單換位。后來,牛歌戲借鑒、吸收了粵劇、采茶劇等一些劇種的表演程式,表演技巧也不斷提高。文戲、武戲以及各個戲劇行當都有一套自己的表演程式。牛歌戲的行當一般分為生、旦、老、丑四類,因牛歌戲班人員一般不多,演出時演員代角十分普通,除生旦主角外,其它任何角式都可兼演幾個角色。

戲曲大全唱詞集錦_戲曲唱詞大全txt_戲曲唱詞大全

牛歌戲是岑溪老百姓最喜愛的地方戲,其演出形式有點像東北的“二人轉”,歌詞每句七字,有點象七律,但不要求象七律那么工整,可押白話韻,易聽、易懂、易記,深受老百姓的歡迎。作為《中國戲曲大全》里的劇種,與其它地方的一樣,牛歌戲的應運而生,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伴隨著。元末明初,岑溪流行著唱春牛的習俗。每年開春,農人便在村頭曬坪,用泥塑成春牛,由當地有名的長者執鞭抽牛,口中念念有詞,有說有唱,保佑天宮風調雨順,接著圍觀的群眾也爭相舉鞭抽打春牛,邊打邊唱,手舞足蹈,祈求平安。到了五百多年前,唱春牛經過歷代傳承和演變不斷豐富和發展,根據農事勞動的情節增加了一整套舞牛動作。舞牛時,有兩個插田姑娘伴唱,唱詞也大為增加,并有了簡單的牛娘音樂唱腔。后來又增加了鼓鑼等樂器,一些民間藝人還把生活中的事通過舞春牛唱出來,也是即興演出想唱什么就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