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冬,浙江百花越劇團《五女拜壽》問世,在香港公演一鳴驚人,次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成立。

談及小百花,《五女拜壽》是“立團之作”,也是繞不開的“里程碑”。1984年,《五女拜壽》拍成同名越劇電影,自此,“小百花”通過銀幕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狂飆”……

從1983年到2023年,40年來《五女拜壽》被全國20多個劇種移植改編,成為各大劇種常演不衰的“不朽之作”。可以說,這既是小百花不忘本來、志在未來的生動寫照,也是全國戲曲院團攜手并肩、砥礪共進的重要見證。《五女拜壽》的問世,讓浙江有了打造文藝精品、勇攀文藝高峰的范本和榜樣,也讓浙江越劇和全國各大劇種有了親密的交流和互鑒。

12月22日—23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承辦的“一劇之本40年”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十大劇種演唱會”、紀念演出熱鬧上演。

《五女拜壽》“十大劇種演唱會”

有人說,《五女拜壽》之于小百花,相當于《茶館》之于北京人藝。40年的今天,《五女拜壽》不僅“之于”了小百花自己,更則還“之于”了很多兄弟院團,成為了全國戲曲圈不折不扣的“共享劇本”。這樣的作品,不僅活躍在舞臺,而且還在銀幕上特別是在農村數字院線里,年年位居傳統戲曲點擊率之最。

在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接近40年的演出經歷中,《五女拜壽》總場次超千場,是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各大主流城市“文化會客的‘常客’”,是許多不在越劇流布區域民眾結識越劇、喜歡越劇的標識性劇目。

《五女拜壽》是一部廣為流傳的戲曲經典,它的“忠孝仁義愛”,通過各大劇種的移植演繹,共生了一個《五女拜壽》四十年獨有的戲曲百花園。此次“十大劇種演唱會”,特邀國家京劇院、天津評劇院、河南豫劇院青年團等九大劇團和小百花聯合演出,共唱“喜滿華堂壽燭紅”,共呈百花齊放的梨園芳華,盡顯著中國戲曲大家庭的多彩魅力。

《五女拜壽》“紀念演出”

“一劇之本40年”,呈現的是一副生動的小百花發展史,傳遞的是每一個小百花人的感恩之念。《五女拜壽》40年,小百花最感恩的就是著名劇作家、小百花人心中永遠的“顧伯伯”顧錫東先生。小百花的很多作品都來源于一個人的畢生傾注。在小百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每一位進入“小百花”的年輕演員都要從《五女拜壽》演起。“小百花”《五女拜壽》,已經從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原生代演員,一直傳承到今天的00后,它猶如一座藝術富礦,在一代代的薪火接力中彰顯著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創造力。

作為傳承之本,《五女拜壽》紀念演出也是“小百花”逢大事必有的保留環節。本次演出,如期而至的不僅有原生代演員的重聚“華堂”,也有70-80-90-00幾代“小百花”的同堂共話,有情懷不老,有青春如歌,更有未來可期。

伴隨“一劇之本40年”的圓滿落幕,2024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又將迎來建團40周年。40年不驕不躁,40年風華正茂,“小百花”將緊緊圍繞省委“打造高水平文化強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目標要求,再攀“文藝高峰”,再出“浙里大戲”,再呈“滿堂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