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中國古典戲曲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和美學價值,成就了中秋歌舞并作、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更有不少“應節戲”“中秋戲”讓人過目難忘。

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兩出“中秋戲”十分著名。其一是《嫦娥奔月》。這是梅蘭芳與幾位友人共同創編的中秋“應節戲”,也是梅蘭芳創演的第一出古裝戲,由齊如山依據《淮南子》和《搜神記》傳說寫出綱目,李釋戡編寫臺詞完成劇本,梅蘭芳飾嫦娥,于1915年10月在北京吉祥園首演。梅蘭芳將中國民間神話故事與京劇藝術的表現形式巧妙結合,實現了古典文學內容與京劇藝術表現形式的完美統一。可惜的是,《嫦娥奔月》自梅蘭芳演出之后,成為絕響。

梅大師另一出膾炙人口的“中秋戲”就是著名的《貴妃醉酒》。貴妃對于明月的一詠三嘆,足以讓該劇成為中秋佳節的“應節戲”了。

不過,公認為最纏綿的“中秋戲”要算是昆曲長生殿》了。《長生殿》是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之一。劇作家洪昇,非常懂得運用節日元素組織劇情、塑造人物形象。《長生殿》情節中牽涉到“月”的,有第十一折《聞樂》、第四十一折《見月》和最后一折《重圓》。在最后一折《重圓》中,劇作家將李隆基安排在中秋夜升天,并吟誦著蘇東坡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頭兩句改為:“明月在何許?揮手上青天”。在中秋夜那一輪圓月里,李隆基和楊玉環終于見面,相擁而泣,纏綿悱惻。

昆曲《牡丹亭》中的杜麗娘在中秋之夜離魂,也相當著名。其他還有《琵琶記》《白兔記》《陰陽河》《盤夫》《天香慶節》《八月中秋雁南飛》等劇目皆有與中秋月圓有關的情節。